科学家精神的内核
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家精神是推动科技强国建设的重要动力
◎悦理轩
◎本文责编/李育蒙
“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
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家精神是推动科技强国建设的重要动力。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科学家精神始终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奋发向上,攻克了一个个科技难题,树立起了一座座科技创新丰碑。
新时代新征程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新要求,9000多万科技工作者要大力弘扬和自觉践行科学家精神,创造出无愧时代、不负人民的新成就。
科学家精神究竟包含哪些内核?我们一一道来。
一
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激励我国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对科技工作者来说,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是第一位要求,也是其开展科学研究的内生动力。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巩固政权以及恢复和发展经济的迫切要求,我们党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时代强音,一批留学欧美的科学家放弃优厚的生活条件,上演万里归途的感人故事,生动地诠释了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的深刻道理。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和国家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发出了“树雄心,立壮志,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的伟大号召,强调“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袁隆平等一大批科学家心系祖国和人民,刻苦钻研,不畏艰难,在各自领域中创造了奇迹,为科学技术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我们党秉承着“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的理念,提出了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科技发展史,就是一部科技工作者爱国主义的书写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更需要继承发扬以国家民族命运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更需要继续发扬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
广大科技工作者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良传统,把学术研究融入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去,这是科学家精神的内核之一。
二
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创新是科学家精神的最鲜明标识,更新旧知、开掘新知、探索未知是科技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当然,创新不是追求个人喜好的随心所欲,而是要坚持“四个面向”,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
一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科技创新要紧扣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发展趋势,勇于挑战世界最前沿的科技问题,促使我国科技创新以“跟踪”为主向“并行”“领跑”转变。
二是面向经济主战场。要保持经济发展活力,必须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带动作用,破解经济发展科技难题,释放创新驱动原动力,促使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发展新引擎。
三是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一些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我国亟待突破的重大科技瓶颈。科技创新要紧紧围绕国家重大需求,抢占科技战略制高点。
四是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人民生命健康逐渐成为民生领域最重要的需求,科技创新要以解决人民群众健康问题为目标,精准把握我国卫生健康领域面临的重大问题,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这既为科技工作者提供了更好的发展机遇,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也是科学家精神的内核之一。
三
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
探究真理、发现新知是一个不断观察、思考、假设、实验、求证、归纳的复杂过程。科技工作者要始终抱着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来不得半点虚假,唯实唯真是立足之本。
要充满好奇心。追求真理往往是从假设和猜想开始的,充满好奇心至关重要。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的出发点往往是科学家探究自然奥秘的好奇心。从实践看,凡是取得突出成就的科学家都是凭借执着的好奇心、事业心,终身探索成就事业的。
要不迷信权威。真正的原创知识都需要冲破现有的知识体系,科技工作者要解放思想,不盲从既有学说,敢于大胆质疑,认真实证。
要坚持诚信。诚信是科学精神的必然要求,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坚守学术道德和科研伦理,把学术道德和科学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有机统一,培育风清气正的学术环境和严谨求是的科学文化。
科学家精神要求科技工作者要做探究真理的先行者,这也是其内核之一。
四
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
无私奉献是科学家的高贵品质,也是科学家精神的真谛所在。相对于个人的科研成就,科技工作者要更注重社会发展和人类福祉,以无私奉献的态度去探索和创新。主要表现在:
科技工作者要处理好名利关系。不能身在研究机构心在商场或者官场,在金钱、物欲、名利同人格的较量中迷失自己。从实践中看,取得卓越成就的科学家都具有淡泊名利的品质。
科学家的优势不仅靠智力,更主要的是专注和勤奋,经过长期探索而在某个领域形成优势。“天眼之父”南仁东用其人生的最后22年完成了一件事,就是建成了直径500米,世界最大、最为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令世人瞩目。
新时代科技工作者要自觉践行潜心研究的基本要求。不能盲目追逐热点和随意变换研究方向,要甘坐“冷板凳”,肯下“数十年磨一剑”的苦功夫,这是践行科学家精神的具体要求。
五
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
集智攻关、团结协作是我国科学界不断创造伟绩的重要经验。例如“两弹一星”的成功,就是成千上万的科技工作者隐姓埋名付出的结果。嫦娥探月、载人航天、蛟龙潜海等,都是团体功劳和集体智慧结晶,其背后凝聚了一张张年轻的面孔,我们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但知道他们都不可或缺。
全面深化改革开启了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新征程,与之相适应,现代科学发展日新月异,各学科间不断交叉融合、多技术多产业跨界融合日益成为常态,这也对科技界的集智攻关、团结协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科技工作者既要有工匠精神,又要有团结精神。这种协同攻关、跨界融合不仅体现在国内科技工作者和科研机构之间,也体现在国际合作上。我国科技工作者胸怀天下,以全球视野推动多方互利共赢,为促进科技进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六
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
科学研究是一项承前启后、后人不断超越前人的持续性事业,科学家要具有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把培养青年科技人才作为一项重要任务。
在新中国科技发展史中,涌现出了许多名师出高徒的景象。如钱学森自编《导弹概论》教材,并亲自为青年科技人员授课,培养了新中国第一批导弹专业人才。如气象学家竺可桢到浙江大学任教,培养出中国第一批气象学家。
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新时代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院士不仅要做科技创新的开拓者,更要做提携后学的领路人。希望广大院士肩负起培养青年科技人才的责任,甘为人梯,言传身教,慧眼识才,不断发现、培养、举荐人才,为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铺路搭桥。
对于科技工作者而言,要秉承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育人理念,坚决破除论资排辈的陈旧观念,打破各种利益纽带和裙带关系,为青年才俊不断成长、施展才华提供广阔舞台,促使科技事业薪火相传、人才辈出。
◎执笔/宗兰宁 王高贺(作者单位: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网编:李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