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 深度凝聚力量
首页
往期
南方
杂志简介
单位公告
官方媒体

以点破“面”——世行广东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十年记

2022-08-22 来源:南方杂志社 作者:许俊仟

世界银行全球农业实践局局长马丁·凡·纽武库普一行考察江门台山世行统防统治项目实施情况

世界银行全球农业实践局局长马丁·凡·纽武库普一行考察江门台山世行统防统治项目实施情况

十年来,世行和广东双向奔赴,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适合省情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模式,为全国乃至全球提供有益借鉴

◎《南方》杂志记者/许俊仟 发自广州、河源、惠州等地

◎本文责编/林若川

近日,一则消息让广东农业圈沸腾起来。

广东省财政厅反馈世界银行贷款广东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以下简称“世行项目”)绩效评价结果显示,项目整体绩效得分为91.85分,综合绩效评价等级为“高度成功”—投资2.13亿美元实施的亚洲最大世行农业治污项目,终于在广东画上圆满句号。

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农村地区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未经合理处置的污染物对水体、土壤和空气及农产品造成的污染,主要包括化肥污染、农药污染和畜禽粪便污染等。

十年磨一剑。作为国内首个利用世界银行资金,以“亚洲之最”贷款规模实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项目,广东在没有可借鉴经验的情况下,自2012年起持续十年,逐步建立小农户生态补助、生猪高床生态养殖等机制模式,并集成创新一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

观念抵人心。世行项目在广东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历程上记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不仅探索出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广东路径”,而且深刻改变了广大农户、农技人员和农业农村干部传统的农业环境观念,在他们心中植下一颗绿色的种子。

直面挑战

夏收时节,惠州市惠阳区平潭镇新田埔村一片农忙景象。当地农户邱仕生行走在田间,不时低头察看水稻长势,田地旁边的水渠清澈,小鱼成群游过。

邱仕生2015年起担任世行项目技术助理。他回忆,项目实施之前,“农户种植水稻大多习惯使用对土壤环境危害严重的单质肥,用药也不科学,水渠里基本看不到小鱼小虾”。

清远市清新区山塘镇恒平村干部叶利娥对此也有切身感受。在她印象中,以前田里水沟随处可见化肥袋、农药瓶,养猪场将污水肆意排放至池塘甚至是路边。

他们所说的污染乱象,学术名即是“农业面源污染”。在人们的印象中,工业生产和城市化生活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主因,但事实上,农业面源污染早在2012年就已经超过工业污染,成为环境污染的最主要来源。

根据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2007年广东省水体污染物的主要排放指标—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中,农业污染源分别占到总排放量的31.7%和24.9%。而到了2017年,来自农业源的这两个指标排放量分别减少36.58万吨和4.37万吨,减幅达35.3%、27.3%。

巨大改变,世行项目功不可没。

“广东是最早一批意识到畜禽养殖污染减排和最早实施的省份。”世行首席农业经济学家威廉·R.萨顿在接受《南方》杂志记者采访时如此表示。2006年,广东惠州和河源启动了东亚牲畜废弃物管理项目,经过5年实施,项目大获成功。世行认为,可以继续在广东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广东方面也大力支持。广东省财政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广东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向来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引入世行项目,是广东省完成国家和省环境保护‘十二五’‘十三五’规划所要求的农业减污目标的一部分”。

双方一拍即合。2011年8月,世行项目被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列入利用世界银行贷款2012—2014财年备选项目规划。2014年2月,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和世界银行的大力支持下,世行项目正式启动实施。

广东省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管理办公室主任胡学应全程参与世行项目。胡学应仔细梳理了2011年以来每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关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表述,“从一个词、一句话,到一段话、一大点,越来越重视、越来越清晰”。在他看来,农业面源污染具有来源不确定、难以量化、不易监测等特点,治理难度非常大。“世行项目一开始就在顶层设计上将农业面源污染按种植业、养殖业分类治理,以环境友好型种植业和牲畜废弃物治理为主要内容,这是十分有力的突破口和切入点”。

一张国际国内视野兼具、理念与技术并重、方式与方法结合的广东治污画卷,徐徐展开。

直通农户

走入世行项目农资店,掏出一张小小的蓝色IC卡片,在感应机器上“嘀”一下,农户信息、种植作物和亩数、结算明细马上显现出来。支付扣除补贴的金额后,农户便可把肥料农药带走—这就是世行项目在环境友好型种植业子项目中创新的IC卡信息系统补贴机制。

长期以来,涉农扶持资金大多是层层发放和监管,资金使用效率低,监管困难。世行项目首席专家林壁润介绍,IC卡绑定项目农户,对补贴发放实施信息化管理,有效破解了补贴资金发放难和虚报冒领、挤占挪用等难题。

IC卡不仅是一种补贴机制,还能反映出种植需求、用药习惯等。世行项目转变思路,主动出击,分析种植户大数据,成立一支1300多人的技术助理队伍,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户授课。他们的目的,就是让农户掌握科学种植方式,打通农业面源污染技术推广的“最后一公里”,实现减肥减药不减产目标。

惠阳区红光村种植大户翟丽群是最早参与世行项目的农户之一。刚开始,她对世行项目所推荐的科学种植方法有所怀疑:减少肥料和农药施放,作物会不会减产?直到一次宣讲培训,镇里的技术助理让现场所有使用传统高毒农药的农户高举双手,翟丽群环顾四周,每位农民兄弟手上都留下了因使用高毒农药造成的深深裂缝……“那一幕场景对我冲击很大,我的心里一下子有了答案。”她说。

后来,在技术助理示范田进行培训观摩学习后,翟丽群按照世行项目推荐的方法进行种植。结果不但肥料和农药的投入少了,产量反而增加了。翟丽群深深认识到,“科学施肥用药和管理才是产量的保证”。

田间闻鸟语,水渠见鱼蛙。如今在项目区,这是常见的生态新图景。数据显示,世行项目环境友好型种植业惠及全省10个地级市、27个县区、98个乡镇、596个村,涉及耕地面积约67.8万亩。累计减施化肥5.5万吨、减施农药1738.8吨,农户相比项目前减肥、减药比例达30.06%、79.55%,项目区作物普遍增产增收。

世行项目带来的先进种植技术和理念,也改变了13.5万个项目农户的想法。

2019年起,世行项目采取阶段递减的补贴政策,停止或减少农药、化肥和喷雾器的补贴。但据专业机构监测显示,停止和减少补贴的农户仍能按照项目要求科学施肥用药,一些停止补贴的农资店中世行项目推荐的配方肥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95%。林壁润认为:“这反映出农户观念的改变,从‘要我做’变成了‘我要做’,这正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多地主管部门表示,世行项目带来的新模式,也为广东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打开了新思路。在惠阳区,世行项目结束后,当地农业农村局决定在3个镇的9个农资店继续采用IC卡补贴机制,创新实施化肥减量增效项目。在全省乃至全国多地,多个地方政府都继续安排资金、制定政策,参照世行项目的做法,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

直抵人心

广州东北方向300公里的龙川县丰稔镇十二排村,群山之中坐落着一排排灰白色的两层房子。二楼是养猪场,一楼则铺满了黄褐色的垫料,还有机器在来回翻滚平整。听不到猪叫,也闻不到特别的臭味,令人难以想象这是年出栏5万多头猪的养殖场。

但曾经,这些猪场大部分环保设施不完善,难以达标排放猪场废水。据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结果,在畜牧产业的排放量中,养猪行业COD排放量占61.77%,氨氮排放量占90.55%,成为水体污染物COD与氨氮排放的主要来源,是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一大难题。

胡学应介绍,根据广东养殖业的污染情况,世行项目采取了牲畜废弃物管理子项目,且创新性地采用了三种废弃物治理模式,分别为能源环保型、能源生态型和高床发酵型,为不同养殖规模和投资能力提供了多种可供选择的减污模式。

其中,世行大力推广“楼上养猪、楼下堆肥”的高床发酵型模式。胡学应说:“由世行贷款资金支持,广东引导全省规模较大的养殖场发展高床养殖,按每平方米猪舍建筑面积175~200元的标准给予补贴。”

高床养殖模式大获成功,得到了养殖户和市场的认可。

东瑞食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袁建康是一名优秀的“猪倌”技术代表。项目实施期间,他们所探索的高床发酵型生态养殖被列为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不停有养殖场主带着笔记本过来参观学习”,省内外超过20家养殖场参照其模式试水“楼房养猪”。现在,高床养殖模式已发展为多层养殖。

截至目前,牲畜废弃物管理子项目在全省15个地市治理123家规模养殖场,总计完工127个工程,6家高床发酵型养殖场建成投产,项目养殖场年增产能41.36万头(存栏),项目养殖场主要污染物去除率达90%以上,粪污综合利用率和设施装备配套率均达100%。

“参与项目前,我们就已经在探索猪场污水处理方案。参加项目后,在污水处理方面得到了世行专家的指导。”清远市养殖场主吴先生介绍,与参与项目前相比,猪场排出的污水经过专业机构检测,水质明显变好,甚至可以养鱼,因此还发展出了种养结合的模式,周边村民不再投诉了。“我还要扩大生产规模,把世行项目的好经验好做法继续推广下去。”他说。

据统计,世行项目养殖场有将近半数发展为种养结合、生态循环模式,在改善生态环境、防预非洲猪瘟疫情等方面效果显著。

世行项目高床养殖废弃物的治理模式,是广东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生动缩影。十年来,世行和广东双向奔赴,广东不断吸取和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教训,同时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出适合省情的面源污染治理模式,为全国乃至全球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提供了有益借鉴。

十年涓滴,千顷澄碧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难点。世行项目将农业面源污染按种植业、养殖业分类治理,多点探索农业面源污染可持续治理机制。《南方》杂志记者长期跟踪报道世行项目,见证世行项目给广东农业带来的可喜变化,也见证多位专家、基层干部、农户在项目实施中的苦辣酸甜和“脱胎换骨”。

十年来,广东农业农村面貌焕然一新。曾经,池塘河沟边每隔一段距离就能看到农药包装,如今却清波荡漾、草木葱茏。曾经,有许多散养生猪场臭水横流、几不可闻,如今却处处是“科技赋能猪牛肥、生态养殖山水美”的生态美景。

十年来,广东和世行交融互促。十几万农户,从“要我做”到“我要做”,逐步养成了正确的种养观念;1300多名技术专家,一心扑在田间地头,为污染防治殚精竭虑;广大农业干部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性,对广东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充满信心。

回首十年治污,世行经理、首席农业经济学家陈那发出感慨:“如果没有中国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世行项目不会如此成功。”

世行项目在广东十年,正是新时代的非凡十年。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世行项目正是在此大背景下,得以在改革开放前沿阵地“饮头啖汤”,一路发展壮大,直至枝繁叶茂。

如今,世行项目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已经获得了农业农村部和广东省委、省政府的肯定和认可,示范效应正在快速释放。相信有项目培养起来的治污队伍持之以恒涓滴努力,就一定能造就广东青山常在、秀水长清、空气常新的千顷澄碧。


网编:陈冰青

本网站由南方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nanfangzazhi@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0025432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

中共广东省委主管主办·南方杂志社·深度凝聚力量

Copyright 南方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