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 深度凝聚力量
首页
往期
南方
杂志简介
单位公告
官方媒体

红粉马甲齐上阵:校地共建破解“国际商都”服务密码

2025-09-15 来源:南方杂志社 作者:影子

从“语言桥梁”,到“商贸伙伴”,这群年轻志愿者已成为广州石井国际商都生态中不可或缺的活力因子

◎《南方》杂志记者/影子   实习生/唐智寅   通讯员/冯威森   发自广州

◎本文责编/张蓓蕾

在广州市白云区石井街道申泽商贸城内,外国客商捏着一双运动鞋的标签,误以为遭遇故意抬价:“Fifteen yuan? But others here are eight!”(15元?但这里别的店只要8元!)因沟通不畅,店铺老板急得满头大汗。穿着“粉马甲”的外语志愿者汤文华立刻上前解释,厘清货物错位的误会,最终达成了交易。这样的场景,在石井街道各大专业市场中时有发生。

去年以来,石井街道持续打造“外籍人士志愿服务”品牌,组建“非同凡响”志愿服务队,活跃在各大专批市场和创意园区。他们有的是石井街道辖区内身披“红马甲”的商户党员,有的是来自广东科贸职业学院外语学院身披“粉马甲”的学生,共同为外籍人士提供翻译、讲解、引导等便利服务,成为石井街道携手广东科贸职业学院探索校地共建共治的新实践。

从翻译面料参数到调解合同争议,从协助跨境直播到帮助带婴客商采购,志愿者用专业素养和外语翻译,共同破译“国际商都”的服务密码。截至目前,已有超200人次参与,服务外籍人士超440名、企业商户86家,化解贸易纠纷20余起。

三方共治

织密广州时尚之都服务网

作为广州时尚之都核心区,石井街道聚集了广大、国大、申泽等24个服装皮具专业市场和12个创意园区,是国际知名的超大型服装商圈,日均外籍客流量超5000人次,越来越多的非洲、中东客商前来“淘金”。

然而,语言壁垒曾引发诸多纠纷:双方对货物色差、材质理解存在偏差,或是微信翻译不够准确引发争议,更常见的是因交易习惯不同导致的定金、交付时间等矛盾。

对此,身处产业一线的商户党员们感受最深、行动最早。外贸服务党员突击队队长陈大全在石井商贸城做布料生意,在日常经营中目睹了太多因沟通不畅导致的摩擦升级甚至交易失败。“推己及人,如果我们去国外经商遇到困难没人管,也会害怕。长此以往,我们吸引外商的能力肯定会受损。”陈大全说。

与此同时,广东科贸职业学院外语学院“广大商贸城产业班”的学生们也深入街道,以志愿形式深入一线岗位开展实践锻炼,提升实践能力。“职业院校的学生毕业后往往需要企业重新培训。”广东科贸职院外语学院院长杜宏丽说,为此学院推出“广大商贸城产业班”,通过“3+2”课程,即3天在校学理论,2天企业实战,实现“教学+实训+实践”一体化实践育人。其间,学生在外贸业务员、新媒体运营、店铺销售、跨境直播等四个岗位轮岗实践。

街道、商户、学校三方一拍即合,共同组建“非同凡响”志愿服务队,打造“外籍人士志愿服务”品牌,为外籍友人提供服务,搭建跨文化交流平台,提升石井街道“服务温度”和“人气指数”。

语言为桥

培育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党建引领进一步释放志愿服务效能。在广东省漳平商会党支部推动下,40多名从事外贸产业的优秀党员组成“党员突击队”,带领学生志愿者协同攻坚纠纷。“党员熟悉贸易规则,学生引入新鲜做法,这种组合拳效果显著。”陈大全总结道。

如今,以9个“外籍人士服务站”为支点,无论是政策疑问、业务难题还是生活指引,来到石井的外国朋友都可以获得“非同凡响”志愿者的帮助支持。“就像滴滴接单一样,哪里有需要,附近的志愿队员就会第一时间响应。”陈大全说。

去年底,为期三个月的“石井时尚之都外籍采购商文化交流活动”在广大时尚中心拉开帷幕。校地企三方创新推出“外籍采购商跨文化交流暨外商中文课”项目,累计吸引来自23个国家的500余名国际采购商参与培训。今年6月,由广东科贸职业学院外语学院、广州市白云区石井街道、国大兆丰壹号服装创意社区联合打造的石井时尚之都首届中非文化“汉语角”活动,为区域国际化营商环境优化、中非商贸文化交融注入新动能,首期课程即吸引50余名非洲采购商踊跃参加。

“学生们经过专业的商务英语训练,能在商贸城内得到进一步实践。”喀麦隆商人Bangura Osman为志愿者点赞。他还参加了不少“中文角”活动,他相信,无论是英语还是中文,在做生意中都非常重要。

截至目前,校企累计联合举办外籍采购商文化交流活动及中文课程教学10期,132名学生志愿者通过翻译服务、跨文化交流,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播使者”,助力石井商圈享誉非洲、中东等“一带一路”共建国家。

双向赋能

以产助教以教促产,激发市场活力

“This is man’s wholesale department. Buyers are communicating with the merchant.”(这里是男装批发部,买家正在与商家沟通。)在志愿者制作的英语短视频中,学生们用流利的英语介绍广大商贸城的各类细节,让全球客商更直观形象地了解石井街道的商贸环境。

随着一批批“00后”进入商贸城,一场关于媒体传播与文化认知的变革正在逐渐启动。制作宣传短视频50多个、助推区域内300余家店铺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种种新尝试,让志愿者们实现从服务者到价值创造者的蝶变。

“石井街道将持续打造‘外籍人士志愿服务’品牌,形成长效化、规范化、精细化的服务机制。”石井街道党工委书记张振表示,下一步将逐步扩大服务范围,让外籍友人宾至如归、让青年学生实践成长、用心用力助商解难,实现“以产助教、以教促产”。

从最初化解价格误会的“语言桥梁”,到如今协助直播带货、推动文化互鉴的“商贸伙伴”,这群身披“红马甲”和“粉马甲”的年轻志愿者们—无论是经验丰富的商户党员,还是朝气蓬勃的学生,都已成为石井国际商都生态中不可或缺的活力因子。他们用专业素养破译着广州时尚之都的服务密码,在校地共建共治的沃土上,实现了个人成长与产业发展的双向奔赴。

深呼吸

从“沟通无障碍”到“治理现代化”的突破

校地共建破解“国际商都”服务密码,背后体现了白云区石井街道以党建引领、多元共治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实践,也展示了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国际商贸平台,在“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探索国际化营商环境的创新之举。

在全球化背景下,超大型商圈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其治理水平直接影响区域发展和国际形象。石井街道作为广州时尚之都的核心区域,日均外籍客流量大,校地合作共建共治的模式应运而生,意义重大。

完备的语言服务不仅能有效促进商贸发展,化解沟通障碍,也为商圈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进一步巩固石井在国际化服装商贸领域的地位。石井街道的实践响应了国家关于深化产教融合、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政策要求,也为基层涉外治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本。

真正的国际化不仅是硬件对接,更是服务与文化的深度融合:一方面,培养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借助数字化技术,打造智慧商圈,实现信息的快速流通共享和资源的高效配置。


网编:周丽娜

本网站由南方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nanfangzazhi@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0025432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

中共广东省委主管主办·南方杂志社·深度凝聚力量

Copyright 南方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