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 深度凝聚力量
首页
往期
南方
杂志简介
单位公告
官方媒体

文化守护的担当:为历史接力,为未来接棒

2025-09-15 来源:南方杂志社 作者:李梦醒

岭南文化守护者特别是乡村守护者,需要由综合素养高、理念创新开放的人群来担任,这样才能更好挖掘文化价值、让文化赋能社会发展

◎《南方》杂志记者/李梦醒   实习生/翟孟帆   发自广州

◎本文责编/张蓓蕾

如何让文化成为“未来的基础设施”,从“被保护”对象蝶变为“能创造”源头?在高校教师、素人作家、学者、文创从业者等岭南文化守护者看来,清晰的认知和长久的坚持极为关键,只有顺应文化传承发展创新的规律,才能带来良性循环。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第一省的底气

广州永庆坊、潮州牌坊街、汕头小公园……广东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数量居全国前列。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广东省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8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5个、名村25个、街区1片;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5个,历史文化名镇19个、名村57个、街区113片;历史建筑4542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多次到广东实地视察广州永庆坊、潮州牌坊街、汕头小公园、茂名柏桥村等地,就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等作出一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为做好新时代广东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如今,《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出台和正式启用给广东建立健全分类科学、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此外,通过组织开展广东省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选工作,激励集体和个人奋力担当、积极作为。

纵观全省各地,不同地方根据实际施行了更为详细具体的政策。

如珠海印发《珠海市建设和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工作方案》和《珠海市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方案》,将历史文化保护工作上升为全市性的系统工程,建立了由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东莞修订印发《东莞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管理规定》《东莞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东莞市历史建筑保护管理办法》三份规范性文件,细化保护管理要求,建立网格化巡查。

近年来,江门已完成《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广东开平赤坎镇保护规划》《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开平市塘口镇自力村保护规划》。通过运用“资源+资本+智力”合作模式共同推进,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赤坎华侨古镇建筑进行保护活化利用,延续古镇历史风貌,传承和弘扬华侨文化,积极将其打造成为历史文化保护及活化利用的示范区、华侨文化展示的窗口和平台,以及中国文化旅游新地标。

科技带来文化保护新视野

在数字音乐行业规模保持全国领先的广州,文旅部门联合趣丸科技“天谱乐AI”打造出极具羊城风韵的AI音乐作品;在创新之都深圳,虚拟数字人“厘里”与真人演员跨界表演,重新编排的舞剧《咏春》火爆出圈……如何将我国极为丰富的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有效转化,实现更广的传播,仍是制约新时代文化创新发展的主要痛点。

“岭南文化大模型的训练语料库基于高维度异构数据源整合,对权威的岭南文化辞典、媒体文化专题报道以及大量非结构化的音视频影像资料,覆盖了粤剧、舞狮、剪纸、陶艺、刺绣等多维度地方艺术形态与历史建筑信息的知识图谱。”岭南文化大模型实验室主任邓立邦向《南方》杂志记者说道。

近年来,在文化遗产保护上,广东推出新方法新措施。广东以科技引领中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在水下发掘保护、整体打捞、数字化科技考古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先后发掘保护了“南海Ⅰ号”南宋沉船、“南澳Ⅰ号”明代沉船、湛江硇洲岛海域清代沉船等,其中“南澳Ⅰ号”入选2010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成为首个入选该奖项的水下考古项目;“南海Ⅰ号”打捞发掘工作,是广东也是中国水下考古发展的一个缩影,见证了我国水下考古学科领域从无到有再到成熟壮大的发展历程,成为世界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经典案例,入选2019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并先后获文化部科技创新二等奖、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创新一等奖及田野考古三等奖、中国航海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石燕岩古代采石场遗址调查与测绘是国内首个洞室水下考古调查测绘项目,为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崭新的技术经验。

同时,广东还将数字技术应用于南粤古驿道、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丹霞山文化遗产调查及“南海I号”等项目中,利用测绘地理信息、人工智能、区块链、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现代信息技术,围绕历史文化基因开展数字提取、保护、重塑和传承等研究工作,取得优秀成果。

岭南文化守护者应是何样

“我认为岭南文化守护者的核心素养可聚焦三方面:一是传统‌文化的挖掘与解码能力;二是‌数字技术综合应用能力‌;三是‌社区的运营能力‌,尤其是激活社区居民参与感的能力。还要努力多方破解乡村空心化困境,以社区营造来保护岭南文化生态圈。”常年奔走在文化遗产保护第一线的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古建筑保护研究所所长蔡凌深知,岭南文化守护者特别是乡村的守护者,需要由综合素养高、理念创新开放的人群来担任,还需要专业机构与在地居民形成合力,在地群体‌则要发掘地方技艺,注重技艺传承的数字乡民梯队建设……这样才能更好挖掘文化价值,让文化赋能社会发展。

在蔡凌看来,岭南文化的独特性决定了对其守护者的要求更加复杂和严苛。“岭南文化如同大地上的榕树,既深扎传统土壤,又拥抱时代风云。其传承保护,首先是具有多元融合的包容性‌。作为中原农耕文化、海洋商贸文化与土著百越文化的交汇之地,地理上背倚五岭、面向海洋的过渡性区位,使其既保持边缘性又形成文化碰撞中的兼容特质‌。所以,这种复杂决定了这片土地上的文化从业者要有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和包容心。其次我们发现,岭南文化是有活态传承的完整性的‌。这体现在其历史脉络、民俗实践与当代创新的有机统一上。从磨刀山遗址开始,岭南文明延续了80万年的连续发展轨迹,潮州古城5万居民至今仍在古街巷生活,23座牌坊与潮剧唱腔构成‘活着的文化空间’。这充分说明岭南文化植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很多传统仍在社区鲜活延续。此外,岭南特有的侨乡网络更是岭南文化在全球传播的重要纽带。我们能借此看到岭南文化在异域文化环境中的适应、演变,以及旧与新和内与外的碰撞相融。”蔡凌说道。

让遗产不再是标本,而是继续生长的有机体;让乡村不只是乡愁,而是文化再生产的现场。在突破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困境中,岭南文化守护者以传承意识强、创新水平高、综合能力突出等展现时代风貌,也彰显了其背后的人群与环境,正不断调整坚守与突围的步伐,与时代齐头并进。


网编:周丽娜

本网站由南方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nanfangzazhi@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0025432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

中共广东省委主管主办·南方杂志社·深度凝聚力量

Copyright 南方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