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破能立、重整重生的广州法治实践
市场的新代与陈谢并存,破产审判让“能破能立”成为法治化营商环境的良性规则
◎《南方》杂志记者/杨洋 实习生/张修源 发自广州
◎本文责编/蒋玉
“我重生了。”
当这句话在一家企业成为现实,靠的不是小说里的“金手指”逆风翻盘,而是法治化营商环境下的破产和重整,实现体面的再出发。
“当我们的破产法庭成立时,社会上还有点谈‘破’色变。”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杨铭接受《南方》杂志记者采访时坦言,人们对破产制度的认识正在转变,“破产”不再仅仅是“结束”,而是“保护”和“新生”。“在我们的司法实践中,很多企业通过重整得以纾困和挽救,而且还实现了企业的转型升级”。
“破”而后立,“产”生新机。2019年成立的广州破产法庭,搭建起全国首个针对困境企业的“智援”平台,为企业提供困境诊断、咨询调解等智能化、专业化的线上破产前综合服务,让一批企业得以“起死回生”。
清算?重整中重生
2020年的早春,华南一家龙头民营农机装备公司,到刚成立不久的广州破产法庭,提出了破产清算的申请。
这是一家拥有百余项专利的省级高新科技企业,自2015年起因资金链断裂,其厂房设备被查封、银行账户被冻结,因无法经营而陷入困境。2020年初,为主动偿还拖欠职工们多年的工资,公司不得不申请破产。
“如果依企业申请按程序进行破产清算固然省事,但我国农机核心技术很可能就此流失,这种损失不可估量。”广州破产法庭法官石佳查看案卷材料后,发现这家公司信誉很好,决定想方设法保护住核心技术、让企业生存下来。
在法官的建议下,该农机公司重新提出重整申请。法院裁定受理,依法解封厂房、解冻账户,沉寂的机器重新轰鸣起来。这家“诚实而不幸”的企业,进入法治化轨道进行“救治”。
紧接着,该农机公司又在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破产重整“智融”平台发布了重整投资人招募公告。平台合作方之一的某金融机构表示:“我们在智融平台看到该农机公司有行业前景,投资价值很大,于是为投资方匹配投资资金。”
一个月后,平台迅速为企业精准匹配到了2.5亿元的农业基金,实现全部债权100%现金清偿。重整后的公司不转型只升级,继续利用原有核心技术,搞好农机产品的研发、生产,员工复岗复职,年产值比重整前整整翻了一番。该农机公司法定代表人彭某说,法院让公司“起死回生”了。
两年后,全国首家中英文双语学校因为高负债,也进了同一道门。这所创办于1993年的民办学校,2022年下半学期有2500多名在籍学生,在职教职人员达200名。然而,近年由于经营管理不善,陷入了高负债的泥沼,因其主体特殊性,各类债权人申请的强制执行案件从2005年起均无法执行。2022年7月18日,经债权人申请,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裁定受理对该学校的重整申请。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案件受理后,广州破产法庭迅速指引管理人进行清产核资。经盘点,学校还有存货、固定资产等评估价值达2.6亿元的资产,同时还有货币资金、应收账款等其他资产。
经过公开招募、激烈竞价,学校成功招募到了重整投资人,确定引入2.6亿元投资来清偿债务,还追加投资对校园进行改造升级,配强师资队伍。2023年6月,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裁定批准了这所学校的重整计划,学校主体资格、办学资质得以延续,师生工作和学习不受影响。
如今学校已从岌岌可危的困境中成功突围,其重整案例还入选了“全国破产经典案例”,成为司法挽救困境企业、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生动范本。
广州破产法庭庭长陈丹在接受《南方》杂志记者采访时说:“破产审判并不是冷冰冰的审判,而是有温度地‘治病救企’,帮助有挽救价值的企业通过预重整及重整程序实现蝶变新生。”
精准!破产不停产
如果说重整是让企业“原地复活”,那么在一些疑难案件中,精准采用企业破产法,则是精密的手术刀:既精准剜除病灶,又护住命脉,让企业可以实现“破产不停产”。
在广袤非洲大陆的西部,坐落着一座由中国企业与刚果(布)合作开发的油田——佳柔油田,承载着中刚两国人民对能源合作与共同发展的美好憧憬。
然而,受国际油价波动等影响,公司业务严重受阻,面临流动资金紧张困境,无力继续投入资金生产经营,陷入“停钻”危机。一时间,1100名中外员工的工作岌岌可危,当地的经济也受到影响。
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临危受命,牵头展开了一场跨越国界的精准“司法手术”。法院于2024年3月6日依法裁定某石化集团与9家高度混同的关联公司实施实质合并重整,准确锁定“先保油田”这一核心任务,为企业厘清“病灶”、明确救治方向。预重整期间,为迅速缓解资金困境,经债权人会议表决通过,率先引入2亿元人民币临时共益债务融资,专项用于非洲佳柔油田修复管道、恢复生产经营。这笔“急救资金”让公司久旱逢甘霖,极大缓解了开发停滞的压力,并有效避免了开采许可证被吊销的风险。
紧接着,法院借助“智融”平台实施收购式重整,成功引入共益债务投资10亿元,不仅保住债务人主体与经营资质,更迅速填补资金缺口,推动油田复产。随着15口新井成功投产,油田逐步恢复“造血”功能,为重整成功奠定坚实基础。2024年5月30日,各债权人组别和出资人组别均高票通过重整计划草案。同年6月26日,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正式裁定批准重整计划并终止程序,某石化集团真正实现“涅槃重生”。
这场“跨国手术”的成功,不仅让油田恢复了生产,让员工的生活重新有了希望,也赢得了刚果(布)政府的高度赞誉。2024年,刚果(布)共和国向广东省人民政府发来感谢信:“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创新模式,通过共益债务的投资方式向我国邦佳•佳柔油田引入10亿元人民币投资款,为佳柔油田加速开发和高质量建设提供强大的力量,此举也必将为刚果(布)的经济发展和民众就业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这封感谢信,是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把优化营商环境的法律服务,从国内延伸到国外的生动例证。“本案通过灵活运用重整程序,不仅为企业纾困解难,更起到连接两国友谊、推动共同发展的作用。这充分体现了人民法院在司法服务保障‘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大局中的重要作用,为巩固我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大国地位和形象贡献司法智慧和力量。”杨铭接受《南方》杂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蝶变:解难又解忧
当然,并非所有破产企业都能“翻盘”,在法治化的市场下,破产清算也能让这部分企业有序退出,实现一案结、多案销,有效预防和避免可能发生的矛盾纠纷。
因此,世界银行将“企业破产”作为营商环境评估体系的一项重要指标。破产制度是现代化经济体系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制度,对优化营商环境、推进法治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健全企业破产机制”被写入党的二十大报告。
在2019年12月挂牌成立的广州破产法庭,集中管辖广州地区破产案件,持续加强法庭建设,有效强化破产审判专业化水平。2024年以来,广州破产法庭新收各类破产和强制清算案件2323件,办结2323件。在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快速出清劣势企业,2024年以来快审程序适用率达73.43%。2024年以来,办理的破产案件清偿企业职工债权2.48亿元,惠及1711名职工,新增及保障就业岗位4122个。依法审慎办理涉众涉稳、重大破产案件,帮助部分上市公司、头部企业出清风险、脱困重生。
根据广州破产法庭的数据,几年间,“智融”平台在破产企业与投资方之间建立高效精准的线上对接渠道,破解破产财产处置、重整融资难等问题,为重整企业累计引入资金131.04亿元。
当有一天我们谈起破产审判,就像谈起一家企业做了“微创搭桥”——市场主体的退出及再生,本身就是市场资源的重新配置。于是,劣汰与优胜同步完成,市场的新代与陈谢并存,破产审判也让“能破能立”成为法治化营商环境的良性规则。
网编:周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