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 深度凝聚力量
首页
往期
南方
杂志简介
单位公告
官方媒体

粤桂“山海情”:双向奔赴的真情

2025-09-15 来源:南方杂志社 作者:温柔


近年来,粤桂携手不断深化协作,在产业发展、消费帮扶、人才交流、文旅融合等方面成效显著,不断谱写协作新篇章

◎《南方》杂志记者/温柔   发自广西

◎本文责编/郭芳

一条西江通两广,自古粤桂一家亲。近年来,粤桂携手不断深化协作,在产业发展、消费帮扶、人才交流、文旅融合等方面成效显著,不断谱写协作新篇章。

数据显示,新一轮东西部协作启动以来,广东每年向广西选派党政挂职干部100多人次、专业技术人才1300多人次;每年财政援助资金超过17亿元,支持项目400多个。2020—2024年,粤桂协作帮扶的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增速高于全国、广西全区。

日前,“粤桂协作谱新篇”主题调研活动在广西南宁正式启动。来自央媒、粤桂两省区媒体记者,专家学者以及政府部门代表组成的联合调研团队,深入广西多个地市、县区一线开展采访调研,全面展现粤桂两省区不断推动全方位合作的生动图景。

“近年来,粤桂协作不断深化,呈现‘双向奔赴’之势。”南宁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何玲玲表示,期待在未来的协作中,推动更多顶层设计精准抵达“田间地头”,助力产业协作由“转移”到“转型”、从“劳务输出”到“双向对流”,在品牌上让更多“土特产”成为“潮品牌”。

产业协作的双向奔赴

产业协作是粤桂合作的“主引擎”。两地产业“双向奔赴”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在何玲玲看来,粤桂合作更要聚焦“跨境产业链”做文章,着力构建“湾区研发+广西制造+东盟市场”的闭环。

实际上,正是这一区位优势,吸引了更多广东企业落地这片发展热土。蒙家文就是其中一员。

从南宁市中心出发,一个小时车程就能到达南宁市上林县福林产业园。今年5月,蒙家文所在的广西菲越科技有限公司在福林产业园正式运营投产。企业作为深圳菲越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的子公司,2024年通过粤桂协作机制落户上林县。

进入产业园,醒目的裸眼3D显示屏吸引了调研团一行。“企业生产的裸眼3D显示设备有一半的市场都是面向东盟,上林县各方面成本低于深圳,同时能叠加享受上林与深圳的优惠政策。”优质的政策环境让蒙家文颇感满意。蒙家文介绍,目前企业研发等环节留在深圳,生产制造搬来了广西。预计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超亿元,创造就业岗位200个。

“福林产业园采取‘五同’模式招商引资,即与深圳市福田区同规划、同政策、同招商、同服务、同受益。”上林县象山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韦聃旎期待,有更多的广东企业落户上林县。

韦聃旎介绍,截至目前,福林产业园(一期)厂房已全部入驻企业,投资额约15亿元。项目达产后,可实现年生产总值约14亿元,纳税约5000万元。

粤桂两地的特色“基因”不断融合,激发越来越多新活力。

当岭南瑰宝新会陈皮遇见边关明珠宁明星油藤,产生了一种全新的“化学反应”。近年来,崇左市宁明县依托粤桂协作机制,通过政策赋能,参照新会陈皮三产融合发展模式,打造一二三产融合的粤桂协作(江门—崇左)沿边大健康产业项目全产业链。从单一的项目合作到全产业链的战略布局,从单纯资金扶持到成功模式的深度输出,新会与宁明的产业协作,成功实现了从“物理嫁接”到“化学融合”的精彩质变。

在百色市,田阳区与深圳光明区共建“深百飞地经济产业园”,采用“政府引导+企业运营+集体受益”机制,统筹10个协作县资金5000万元购买厂房,吸引4家东部企业入驻,实现工业产值5.5亿元,带动就业110人。

为县域发展“造血”

如何为县域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在来宾市忻城县,引入一条完善的产业链让这座小城走出了一条从依赖“输血”到自主“造血”的新路子。

忻城县是全国桑蚕第二大县,被誉为“桑蚕之乡”。全县有桑园26万亩,鲜茧年产值25.59亿元。然而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这里的桑蚕业分散经营、技术落后,产业效益难以突破。

如何延伸产业链?“我们立足当地发展实际和资源禀赋,大力扶持桑蚕业,打造茧丝绸产业集群。投资50亿元建设占地1600亩的广西忻城茧丝绸产业园,这是粤桂协作推进‘湾企入桂’重大建设项目之一。”忻城县委常委、副县长、茂名驻忻城粤桂协作工作组组长吴小红介绍。

2020年,忻城茧丝绸产业园通过粤桂协作引进深圳同益新中控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同益新”),成立广西同益国丝发展有限公司全资运营,让忻城县桑蚕产业合上了产业链建设的最后一环。

忻城县茧丝绸产业园数码印花厂内,一匹匹白绸通过数码印花机,瞬间被印染上了精致的图案,这也填补了广西丝绸数码印花的空白。

“我们依托忻城县26万亩桑园和7万户桑蚕农户的资源禀赋,推进桑蚕茧丝绸全产业链发展,促进两地在管理服务、人才技术、市场品牌、资金支持等方面进一步融合。”广西同益国丝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建云表示。

从种苗、栽桑、养蚕、缫丝织绸到印染加工、服装成衣、副产品综合利用全产业链各环节,如今的忻城县已经在粤桂协作助力下形成“桑—蚕—茧—丝—绸”产业链条,走出了一条从“桑蚕大县”到“桑蚕强县”产业富民的“新丝路”。

截至目前,忻城县通过粤桂协作机制共引导落地投产企业13家,其中广东企业9家。从单纯“给资源”转向系统“建能力”,忻城县成功培育了桑蚕产业的内生“造血”功能。这一可复制、可推广的产业协作模式,为东西部协作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忻城样本”。

实际上,自2024年以来,协作地区新增投产企业787家,到位投资额达246亿元;共建产业园区125个,共同打造8个产业集群,初步形成600亿元产值的产业集聚效应。

“家门口”就业

“满意!满意!”笑着连说两个满意的覃丽停下手中的活计,笑得十分爽朗。上林县南宁市中禾箱包有限公司扶贫生产车间里,覃丽熟练地缝制着包袋。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她和很多其他女职工一样在广州打工。

上有老下有小的覃丽,家住上林县明亮镇明澄社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几年前,她回到家乡,在距离家走路不到10分钟的箱包厂找到了这份“家门口”的工作。

如今,家门口“搬来”了不少广东的企业,让“回流”成了一种新现象。随着广东企业落户,易地搬迁脱贫人口就业和企业招工两个难题迎刃而解。

作为从广东肇庆引进的粤资企业,南宁市中禾箱包有限公司2022年12月正式迁入上林县。“目前企业在全县范围内共有6个易安点帮扶车间同时运营,形成‘一县一企N车间’模式,吸纳就业约1000人(含灵活就业人员),人均月薪超3500元。”南宁市中禾箱包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巫建安介绍。

一直以来,劳务合作是粤桂协作最贴近群众的“民生纽带”。“我们不仅要‘送工入粤’,随着广西产业发展,现在更需要‘送技入桂’‘引才回流’,构建‘技能共生’的新格局。”何玲玲说。

与此同时,广西更多当地特色产业,也因粤桂协作机制的支撑迸发出更多内生动力。

忻城县是壮锦的重要起源地,其织锦技艺承载着壮族深厚的历史记忆。忻城县民族技艺传承基地内,织娘手中的梭子来回穿梭,一根根丝线在经纬穿梭之间,便形成精美的图样,她们编织的便是中国四大名锦之一的壮锦。

忻城壮族织锦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兰培文正在指导当地的壮锦织娘。90后的兰培文大学毕业后毅然放弃深圳的高薪工作,回到家乡投身壮锦事业。现在,兰培文已经成为当地壮锦技艺专项培训班的核心师资力量,培训了200多名当地妇女从事壮锦工作。

基地内的展柜中,陈列着围巾、高跟鞋、民族风芭比娃娃等百余种文创产品。兰培文和织娘们巧妙将壮锦元素融入这些产品之中。“不久前,我们还带着这些产品参加了在粤港澳大湾区举办的展销会,产品在现场就被抢购一空。”兰培文期待,这些深山瑰宝能够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舞台。

如今,在粤桂协作机制的支撑下,忻城县培育“忻城壮锦织娘”这一劳务品牌,将古老技艺转化为乡村振兴的蓬勃力量,将壮锦从文化记忆蝶变为致富产业。

“湾区研发+广西制造+东盟市场”的闭环让当地干部有了新的期待;“家门口”的工作机会让群众没了后顾之忧;粤桂协作机制更是支持壮锦走向了世界舞台……如今,粤桂协作的每一项工作举措,都落了地、开了花、结了果。未来,粤桂还将携手创造更多的发展奇迹。


网编:周丽娜

本网站由南方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nanfangzazhi@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0025432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

中共广东省委主管主办·南方杂志社·深度凝聚力量

Copyright 南方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