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素人写作:让每个人都有发声发光的机会
东莞市文联与花城出版社合作推出“新大众文艺丛书”,助推大批素人作者进入主流文学视野。花城出版社/供图
随着更多温雄珍、王瑛们的出现,东莞这座制造业名城,或将为文学界带来更多真诚朴实的普通人视角与来自城市一角的真实叙说
◎《南方》杂志记者/影子 实习生/唐瑜泽 发自东莞
◎本文责编/张蓓蕾
7月14日,北京鲁迅文学院迎来了一批特殊学员—36位东莞各行业基层素人写作者。这是鲁院历史上首次召开专为“素人写作”群体量身打造的文学专题班,这些来自制造业、服务业的普通劳动者,用两周时间在北京开展学习交流,在文学殿堂里寻找自己的声音。
生活在烟火人间中,东莞的普通人们拾起笔,在忙碌的日常间,用写作为大众呈现出一幅鲜活的众生图景。平凡生活如何在文字里绽放光芒?普通人的文字如何走进文学殿堂?
在生活的缝隙里妙笔生花
退休后在一处楼盘做保洁的王瑛,用日记的形式记录自己对东莞20年发展的所见所思所感,凝成即将问世的非虚构文集《擦亮高楼》。她写卢屋村的春天,写自己是如何“擦亮高楼”,用深情的笔触记录这个时代的最基层人群。王瑛说:“这座城市里的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关注。”
在东莞企石镇摆地摊的温雄珍,将日常融进诗行当中。清晨,她在菜市场早早支起服装档的摊位;当夕阳染红天空,收摊后她又匆匆赶往下一份兼职。30年,在生活的缝隙里,温雄珍笔耕不辍。她说,写作是她的精神支撑,为她带来自我救赎。
90后厂二代熊锋,父辈20世纪90年代来此开厂,他生在乡村、长在流水线,借助“新大众文艺”平台,作品得以在《东莞文艺》刊发。他说,借由写作,他“看见了不一样的文学天空”。
他们的所思所感也得以被世界看见。今年6月,东莞市文联与花城出版社合作推出的“新大众文艺丛书”签约沈汉炎、章新宏、曾为民、易翔、温雄珍、王瑛等6位东莞素人作家,年底将推出作品。
素人写作,支撑何来
那么,东莞为何能源源不断孕育出普通劳动者的文学表达?支撑这股创作热潮的土壤与力量,究竟从何而来?
东莞素人写作之风的汇成并非偶然,它是多元的基层人群与东莞的城市结构共同作用的结果。东莞作为“世界工厂”,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务工人员。据不完全统计,改革开放40多年来,有超过2亿人在东莞工作、生活、奋斗。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劳动者,带着各自的生活经验与文化背景,在东莞这片热土上交汇、碰撞,形成了极具张力的城市文化生态。“迁徙性是东莞文学写作非常显著的特点,东莞的素人写作者很多都是这座城市的‘两亿分之一’。”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柳冬妩指出,这种人口的流动性与多样性,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情感基础。
如果说这座城市为素人们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那么东莞市政府与文联系统的持续帮扶服务机制,则为素人写作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成长路径。
近年来,东莞市文联通过设立“中国作家第一村”、举办“文学沙龙”、开展“揭榜挂帅”创作计划等方式,持续为基层写作者搭建平台。与此同时,东莞还出台多项扶持政策,设立专项资金,资助出版个人作品集100多部,吸引并留住了大量基层创作者。
东莞的政策利好赋能,在于“给尊严、给舞台”。“如今,‘素人写作’不再是主流文学宏大叙事的附庸,不再是‘被代言’的隐性沉默群体,他们从‘沉默的大多数’外向为‘主动言说者’,逆袭为一种可见可生长的文化力量。”东莞市文联副主席、市作家协会主席胡磊这样评价。
东莞的素人写作现象,不仅是文化繁荣的象征,更是社会包容与时代进步的体现。正如东莞市委书记韦皓所言:“我们以千万劳动者的生动实践为笔,用心用情去讴歌行进中的中国。”未来,随着更多温雄珍、王瑛们的出现,东莞这座制造业名城,或将为文学界带来更多真诚朴实的普通人视角与来自城市一角的真实叙说。
网编:周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