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 深度凝聚力量
首页
往期
南方
杂志简介
单位公告
官方媒体

践行强农兴农使命 培养高层次农林人才——专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华南农业大学校长刘雅红

2023-01-17 来源:南方杂志社 作者:石静莹

践行强农兴农办学使命、培育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南方》杂志记者/石静莹  通讯员/杨志群  郭灼  陈芃辰  发自广州

◎本文责编/蒋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华南农业大学校长刘雅红在接受《南方》杂志专访时表示:“华南农业大学作为华南地区唯一一所农林类‘双一流’建设高校,践行强农兴农办学使命、培育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学习转化,落实人才强国战略

《南方》杂志:作为党的二十大代表,您通过哪些方式,将党的二十大精神传达给华南农业大学师生?

刘雅红: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以后,我第一时间主持召开校党委常委会会议,专题传达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通过认真组织学习研讨、扎实开展教育培训、集中开展宣讲活动、广泛开展宣传报道、加强理论研究阐释等,精心组织、持续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宣传。比如,华农组织党的二十大精神“1+6+N”宣讲行动,面向全校干部师生开展宣讲。其中“1”即我本人作为党的二十大代表带头宣讲,带头上专题党课;“6”即学校党政领导班子和学院党政主要领导、思政课教师、宣传部长、学工部长、学院党委副书记和辅导员、党支部(党总支)书记等作为全覆盖的宣讲主体力量,发挥各自优势面向不同群体开展分众化、对象化、全覆盖宣讲;“N”即从优秀干部师生中遴选一批教学科研骨干、行政管理骨干、博士研究生等作为补充力量参与宣讲活动,确保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宣讲全覆盖。

《南方》杂志:华南农业大学将如何坚定不移把党的二十大提出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刘雅红:要把党的二十大精神传达到学校每一名党员和师生员工,并转化为推进学校“双一流”建设的务实举措和实际行动,推动华农加快向农业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迈进,华农重点将在以下四个方面着力。

一是要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作为百年老校,华农一直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办学目标与时代同向同行,与祖国同频共振。我们的目标是到2050年左右基本建成农业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二是要助力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华农正布局“粮食安全、人畜健康、智慧农业、乡村振兴”四大学科群,着力打造“一批领军人才领衔一批大团队、组建一批大平台、承担一批大项目”的自立自强科技创新体系,努力攻克一批科学前沿问题与“卡脖子”关键技术。

三是要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有组织科研,坚持“四个面向”,尤其是在服务打好种业翻身仗上努力取得新突破。同时,作为农林类“双一流”建设高校,我们始终坚持科技兴农、智慧助农,着力发挥好乡村振兴研究院、科技特派员团队的作用,打造“点—线—面”结合的服务网络,协同创新积极赋能乡村振兴战略。

四是要全面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华农一方面积极实施“丁颖学者”计划,打造人才队伍“高原高峰”;探索实践学院学科团队建设,以及跨学院、跨学科、跨领域的交叉学科创新团队建设模式;实施“卓越教师成长计划”,打造人才队伍“金字塔”。另一方面,以培养一流卓越农林人才为目标,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改革,坚持“五育并举”,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全面落实人才强国战略。

创新实践,培养高层次农林人才

《南方》杂志:您认为华南农业大学应如何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林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农林人才?

刘雅红:作为全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华农围绕“党建引领,协同创新,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主题,推出126项重点改革举措。比如,专门开设“农事训练”“大国三农”等特色选修通识课程138门;以弘扬“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卢永根的初心故事为抓手,着力深化“三农”价值塑造和“三农”情怀教育;在校内打造了千亩实践教学基地,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为非农科学生开展农事实践训练,引导学生“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

聚焦卓越农林人才培育,以人才培养供给侧精准对接乡村振兴需求侧。重点依托“粮食安全、人畜健康、智慧农业、乡村振兴”四大学科群,统筹学科专业建设,建设一流专业集群;优化升级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构新农科人才培养知识体系。

华农以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为抓手,扎实推进“三制五化”(导师制、书院制、完全学分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卓越化、本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依托作物学科设立本—博贯通的“新农学”创新班,实施丁颖创新班提升计划,开设“卢永根书院”,培养学术领军人才。

同时,我们打破学科边界与专业壁垒,构建了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农科知识体系;建立课程、实践等十大育人子系统,并通过科教协同、产教融合,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实现人才培养与“三农”需求无缝对接。研究生培养方面,我们开展了专业学位“专项制”改革,联合行业产业探索实施“专业学位+能力拓展”育人模式,围绕产业行业需求和特定领域,开展“成建制”“特色”培养。面向企业实际需求,设立“温氏兴农创新班”,深度参与解决温氏养殖企业品种培育、疫病防控、养殖污染等关键问题。在农业硕士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计划中,我们以粤东西北和珠三角70多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为依托,引导研究生将论文写在大地上,对解决岭南水果、花卉、茶叶、南药等生产中的关键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

校企合作,助力乡村振兴

《南方》杂志:过去一段时间,华南农业大学如何深化校地、校企合作,助力乡村振兴?

刘雅红:作为一所以农立校的综合性大学,我们不断深化校地、校企合作,充分发挥政产学研各方办学主体作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开展协同创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华农与温氏集团开展长达30年的校企合作,打造了被誉为“中国高校产学研合作的一面旗帜”的校企协同创新“温氏模式”;与大北农集团建立了“育人体系共建、人才培养协同、教师团队融合和科教资源共享”四位一体的全程、全方位和全链条的协同育人机制,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汇聚产业发展新动能和增强企业科研创新能力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在人才培养方面,华农致力于打造新农科“一流课程方阵”和“一流专业方阵”,依托大型农业骨干企业、现代农业产业园等,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吸引农业企业全方位深度参与硕博人才培养。

在社会服务方面,依托华农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乡村振兴研究院等机构,与地方政府、大型龙头企业和涉农院校共建一批乡村振兴服务平台,全方位、全链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例如,我校依托广州市从化区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分院和乡村振兴研究院分院,建成丝苗米、荔枝、花卉、蛋鸡等10个产业研究院、高校服务乡村振兴产教融合基地、专硕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荔枝科技小院等一批产教融合平台。

我校建立的“首席专家+蹲点专家+轻骑兵”专家服务对接机制,通过三大院士领衔,组建9支农业产业专家服务团队共100多人,全程全链服务从化主导产业龙头企业。

截至目前,我校已建设乡村振兴服务站点279个,组建1300多人的农村科技特派员队伍和78支全产业链服务团队,服务全国近500个县(区)和100多个省级、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网编:李晓霞

本网站由南方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nanfangzazhi@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0025432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

中共广东省委主管主办·南方杂志社·深度凝聚力量

Copyright 南方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