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 深度凝聚力量
首页
往期
南方
杂志简介
单位公告
官方媒体

永远的梁家河

2023-11-13 来源:南方杂志社 作者:胡鸿

参观梁家河村
史馆的人们络
绎不绝。
新华社/供图

参观梁家河村史馆的人们络绎不绝。 新华社/供图

梁家河,一个令人难忘的名字,牵挂了许多人的心;因为一段知青岁月,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也丰富了梁家河的内涵

◎胡鸿(广东省作协会员,云浮市云城区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

◎本文责编/张蓓蕾

认识梁家河,还是从前几年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开始的。

以前的梁家河,是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上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村落,这里一不通公路,二不通电,人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这里虽然土地贫瘠,但是人杰地灵,著名作家路遥就是在梁家河村郭家沟度过了自己的少年时代。1969年,一帮北京知青的到来,打破了梁家河原有的那份静谧,也改变了梁家河的命运。

历史永远不会忘记,1969年1月下旬,北京知青搭乘专列驶往陕北。一天一夜后,抵达陕西铜川站,然后换乘汽车,穿越黄土高原上的千丘万壑,来到延安,继而被分配到全市各村庄。1月23日,北京1300多名知识青年来到延川县插队落户。梁家河大队一队队长带着15名知青回到梁家河村,其中就有习近平。从那时起,15岁的习近平在那个叫梁家河村的地方开始了他从知青到村支部书记7年的插队岁月。

今夏的一个上午,晴空万里,天气炎热,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了这个向往已久的梁家河村。从村口出发,满山满坡的绿树成荫,村道两旁,一幢幢、一座座干净整洁的新楼房错落有致,公路两边是一排排白杨树,树叶浓绿透亮,生机勃勃如打过蜡似的。放眼望去,希望的田野上到处都是郁郁葱葱正在开花的青纱帐(玉米)。

我们来到梁家河的第一站是知青井。知青井位于一个山坡脚下,离村道不远,仅隔一条小河,知青井的旁边立着一块2米左右高的灰色石碑,上面刻着“饮水思源”四个红字。这里记载着知青习近平为了解决村里吃水困难,在刺骨的冬天,带领村民挖水井的历史记录。在知青井旁边的窑洞里,当地的党校老师为我们现场教学,讲述了习近平当年在梁家河插队时带领村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真实故事。

在知青旧居,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据老师讲述,为解决知青住宿问题,1970年,村里为知青砌了6个并排的新窑洞,这个地方后来被叫作“知青院”。当时,习近平就住在这座窑洞中。他非常喜欢读书,老乡们常常看到感人的一幕:山村的夜已经很深了,但这座窑洞的煤油灯还透着光亮,直到1975年10月,青年习近平上了大学,才离开这座窑洞。

随后,我们来到了梁家河村委会和村史馆。梁家河村委会是梁家河小学旧址改造而成的,犹如一座四合院,中间是一个比较方正的广场,按空间布局,有序铺设着红色和灰色两种方砖。广场正面和右侧各是一幢两层白墙灰瓦的水泥楼房,正面是村委办公楼,右侧是梁家河村史馆,左侧是围墙,围墙下面挂着几幅与乡村振兴有关的宣传画,围墙上面悬立着一幅“像爱护自己的父母那样爱老百姓,为老百姓谋利益,带着老百姓奔好日子”红底黄字大型公益广告。

梁家河村史馆建于2012年,该馆以尊重历史的态度再现新中国成立后梁家河村的发展历程,北京知青在梁家河插队时走过的激情岁月,改革开放后梁家河村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奋斗史实。

梁家河村史馆工作人员介绍,习近平刚到梁家河插队时带了满满两箱书。他勤奋好学,甚至到了夜以继日的程度,他读的书很多,涉及诸多领域,不仅阅读面广,更注重分析对比,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后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与青年代表座谈时回忆说:“我到农村插队后,给自己定了一个座右铭,先从修身开始。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上山放羊,我揣着书,把羊圈在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我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

在那个物资匮乏、贫穷落后的年代,梁家河又处在黄土高原大山沟深处的穷乡僻壤,自然环境之严酷、生活条件之艰苦可想而知。知青一到梁家河就要过好四关: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农村过“四关”,实在不易。苦难可以说是习近平青春的底色,也赠予了他滋养人生的力量。他从不诉苦、从不抱怨、从不向困难低头,凭借超强的坚韧和知行合一的苦干精神,适应了这里的生活,赢得了老乡们的信任,逐步成长为大家口中的“好后生”。

掏地、种玉米、割麦子。刚开始,习近平对于干农活什么都不会,就跟着村民学,村民干什么就跟着干什么……后来,为解决村民吃水的问题,他带领村民打吃水井;为有效解决村民们祖祖辈辈烧柴的大难题,他下决心建沼气池;为解决社员对生产工具的需求,他在村里办铁业社;为方便村里人购买日用品,他还在村里办了一个代销店……他带领村民打了五大块“水坠坝”,为村里增加了几十亩的耕地;他把延川县奖励给他的一辆三轮摩托车,换成了手扶拖拉机和磨面机,供全村使用。知青插队的7年时间里,梁家河修了大坝、挖了水井、建了沼气池、种起了蔬菜,还建起了磨坊、裁缝铺、铁业社、代销店……

时光流逝,这个在黄土地怀抱中依然安静祥和的小村庄,面貌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梁家河被国家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和延安市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知青院”成了八方来客前来参观、追忆知青岁月的网红打卡点;当年打下的水井至今仍然是村里的水源;当年筑起的大坝有一个还在使用;当年那些沼气池,现在还在用于沤肥;代销店、铁业社等早已重新恢复,并增加了生态观光园、传统耕作实践园、知青文化体验园和乡村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那片曾经洒下北京知青汗水的土地,如今已退耕还林。现在到美丽乡村梁家河参观,不仅可以让我们感悟知青插队的峥嵘岁月,更能让大家感受到改革开放40多年来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魂牵梦萦的梁家河,深情厚谊的黄土地。数十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无论走到哪里,都思念着梁家河和这里的乡亲。2007年、2008年、2011年、2014年,他4次给村里写信;2009年,他在延安亲切会见了梁家河村领导班子;1993年、2015年,他两次回梁家河,看望了梁家河的父老乡亲,鼓励他们发展生产,过上美好幸福的日子。

黄土地、小山村、土窑洞,感悟北京知青插队岁月,他们给梁家河带来了新的理念、新的生产生活方式 ,当他们离开的时候,也收获许多人生的磨炼和履历。梁家河,一个令人难忘的名字,牵挂了许多人的心;因为一段知青岁月,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也丰富了梁家河的内涵。

归来再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习近平从15岁离开北京,到22岁离开梁家河7年间的青春奋斗历程,如电影镜头一样,总是不断地在我的心里反复浮现,历历在目……

梁家河,永远的梁家河,不一样的梁家河!


网编:卢益飞

本网站由南方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nanfangzazhi@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0025432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

中共广东省委主管主办·南方杂志社·深度凝聚力量

Copyright 南方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