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 深度凝聚力量
首页
往期
南方
杂志简介
单位公告
官方媒体

解码舞台艺术背后的创作经

2023-11-13 来源:南方杂志社 作者:影子

主动谋划、坚守挖掘、串珠成链、加强顶层设计、激发创作动力、紧扣时代脉搏、深耕文化沃土……这些都为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南方》杂志记者/影子 发自广州、潮州等地

◎本文责编/张蓓蕾

岭南文化海纳百川,生生不息。近年来,广东文艺精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从粤剧《碉楼》、舞剧《侨批·家国》到客家山歌剧《血蝴蝶》,从“江门戏剧现象”到“梅州现象”。日前,记者走访多地,邀约专家,寻找舞台艺术精品力作纷纷“出圈”背后的创作经,梳理文艺创作展演、本土团队培养方面的实招和经验。

华侨题材的创作经

广东是华侨大省、侨务大省,对于侨文化,著名侨乡江门有着自己的探索,不断让人感受到它的壮志雄心。

当下,首都北京的市民和游客正领略到新一轮的侨乡风韵和家国情怀。

“侨·梁”——梁启超与近代华侨华人展览、“侨批中的党史”——江门侨批活化研究成果展、江门首部华侨主题电影《故园飘梦》首映和捐赠入藏……在北京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由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中共江门市委宣传部、江门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联合主办的“在首都遇见侨乡·广东江门主题月活动”从10月中旬延续至11月底。一系列深挖华侨文化的精品在这里得到推介,并走向更大的舞台。

“活动反响非常好,每天参观的观众络绎不绝。很多人反映,展览内容鲜活、通俗易懂,演出既庄重严肃,唱响了主旋律,又有着强烈的艺术魅力,很吸引人。”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所长张春旺接受《南方》杂志记者采访时表示,江门侨乡文化有着自己非常鲜明的特点,这对于开展文艺创作很有帮助、提供了丰厚的土壤。人们从侨批中可以看到党史,看到海外侨胞在历史的进程中如何认识、认同、拥护中国共产党,从中可以挖掘出很多动人的故事,舞剧《侨批·家国》、诵读剧《侨批·中国》就非常有感染力。

张春旺告诉记者,现场不少市民表示,看过这个展览后非常想去江门侨乡看一看,亲身感受侨乡文化的氛围。

据统计,近年来,江门18部颇具影响力的作品六成是侨文化题材,九成是江门特色题材。

和张春旺一样,对江门的侨文化以及相关文艺作品充满喜爱和研究的专家不在少数,华侨题材的创作经可以从中寻找到答案。

日前,由广东省艺术研究所主办的华侨文化题材戏剧创作暨江门戏剧现象座谈会上,来自全国的戏剧文艺名家齐聚一堂。在剧作家、戏剧评论家欧阳逸冰看来,星空般灿烂的华侨文化是江门文艺创作的丰厚题材。剧作家、国家一级编剧王俭认为,江门华侨文化丰富多彩,顺应时代大潮的跌宕起伏,记载着世界的风云变幻,是值得永远开采的富矿。

记者梳理发现,江门市以规划引领发展构建政策扶持体系,以创作激发活力加大资源扶持力度,出台《江门市文化发展改革“十四五”规划》《关于加快推动江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江门市文化强市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等文艺发展政策和举措。

2022年,江门出台《江门文艺精品创作项目“揭榜挂帅”行动方案》,每年安排专项扶持资金约100万元,按照“以我为主,合作共创”总要求,邀请国内知名艺术团队共同打造“中国侨都”题材文艺精品,整合江门演艺人才资源进行深化创作,推动“中国侨都”文艺精品常态化开展巡演。

以舞剧《侨批·家国》为例,江门克服经费不足的问题,充分利用本地高校资源、本地艺术专业人才,将芭蕾舞剧《侨批·家国》转化为更接地气的现代舞剧。通过一部剧,实现了本土艺术人才的培养、本土文化元素更好融入传播和资金节约等多重效果,并实现了文艺精品本土化常态化演出。

近年来,多部具有浓郁侨韵的文艺精品孕育而出,呈现井喷之势。《侨批·中国》《侨批·家国》《赤胆忠心龚昌荣》《碉楼·寒燕归巢》《侠影咏春》,以及新编粤剧《碉楼》……都有着“五邑人写五邑事、侨乡人演‘华侨戏’”的特点。江门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冀在不同场合表示了“以打造‘10张城市名片’为抓手,推动江门文化强市高质量发展”的满满信心。她接受《南方》杂志记者采访时表示,主动谋划、坚守挖掘、串珠成链,江门将开出更多美丽的侨乡文化之花,创作出更多文艺精品。

地方传统戏曲如何出“爆款”

2023年盛夏,新版客家山歌音乐剧《林风眠》好评如潮。半个多月后,创排于2002年的客家山歌剧《等郎妹》重新在舞台上演,一票难求。

近年来,梅州市立足本土、赓续文脉、厚积薄发,诞生了一批具有岭南气派、客家风格、梅州特色的精品力作。2020年第十四届广东省艺术节上诞生的“梅州现象”引起了人们对这一文化热点的持续关注。梅州市在此次艺术节上获2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多个单项奖,1个单位获优秀组织奖,总共揽获15个奖项,全省领先。其中山歌剧《白鹭村》《春闹》同获戏曲组一等奖,拿下3个一等奖名额中的2个,并且两部作品的编剧、导演、作曲等核心主创和表演团队都是梅州本土人才。

在广东省12个大剧种中,梅州市占了4席,分别是广东汉剧、客家山歌剧、木偶戏、采茶戏。而客家山歌剧用客家方言演讲,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梅州现象”为全省文艺界在本土团队的培养方面提供了经验。

《等郎妹》是林文祥的代表作之一,身为国家一级编剧、梅州市戏剧研究工作室主任,谈到梅州现象和爆款,他深有感触。

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为广东省艺术节的比赛而忙碌,他感慨地对记者说道:“工作快40年了,第一次因为拿不出票,得罪亲朋好友。‘梅州现象’现在才开始真正地发酵,这是我今年最欣慰的事了。”

“首先是我们党委政府的担当,保留下了七个专业院团,为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我们梅州作为世界客都、客家文化的一个中心地,这些团队一直活跃在客乡大地甚至全国,传承弘扬了客家文化。”他向记者真切地讲道,“其次是从业人员、艺术家的担当。这些年梅州出了不少拔尖人才,他们没有因个体利益离开,而是选择了坚守,一代一代地传承,让我们客家戏剧逆流而上。”

为牢牢抓住戏曲繁荣发展的时代契机,梅州市积极推出有利于地方戏曲传承发展的政策措施。记者了解到,2018年以来,梅州市先后出台《梅州市推动地方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广东汉剧振兴发展工作实施意见》《梅州市实施“桂竹计划”统筹推进各领域人才发展的若干措施》等文件,鼓励支持精品剧目创作生产。全市明确提出“以振兴发展广东汉剧为主,推动广东汉乐、客家山歌(剧)、提线木偶戏、采茶戏等现有戏曲门类百花齐放、活态传承、创新发展”的工作目标。

梅州不仅加强顶层设计、激发创作动力,还深耕文化沃土,精心创排新剧。这些都为爆款作品产生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近年来,梅州紧扣时代脉搏,深入挖掘客家文化底蕴和红色文化资源,精心组织创作,打造了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精品剧目。有以中央红色交通线、三河坝战役的革命故事和红色遗迹等为创作背景,如音乐剧《血色三河》、广东汉剧《李坚真》《虎口红线》、客家山歌剧《血蝴蝶》等;有以客家历史和客家人物为创作源泉,如广东汉剧《天风海雨梅花渡》、客家山歌音乐剧《林风眠》、提线木偶戏《少年李惠堂》等剧目;有聚焦乡村振兴等时代命题的客家山歌剧《白鹭村》《春闹》、采茶戏《红土百姓》等。

“以戏带人,以戏练人,推动舞台呈现再上新台阶。”梅州市相关负责人表示,坚持以剧目实践带动人才培养,在剧目创排中始终抓住人才这一关键要素。接下来,梅州将建立艺术专业人才“双向”交流机制,加大对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对精品剧目创作的指导和扶持力度。


网编:卢益飞

本网站由南方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nanfangzazhi@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0025432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

中共广东省委主管主办·南方杂志社·深度凝聚力量

Copyright 南方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