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 深度凝聚力量
首页
往期
南方
杂志简介
单位公告
官方媒体

着力讲好用好新时代“大思政课”

2024-06-23 来源:南方杂志社 作者:陈有志 陈联俊 毛国民

广东高校马院巡礼 开栏语

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是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时代新人的基础工程。

2023年10月,广东省将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等10所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评为首批广东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推动新时代我省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为展现好我省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尤其是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情况,展现好我省思政课改革创新情况,《南方》杂志自本期起开设“广东高校马院巡礼”专栏。首期我们关注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推进思政课建设情况。

◎《南方》杂志记者/李育蒙 发自广州

◎本文责编/林若川

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讲好思政课,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学院设立的初衷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必须担负起的重要使命。

“大思政课”作为全新思政课堂新形态,是对传统思政课的升华。深入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着力培养造就更多堪担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才能更好地为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汇聚起强大力量。

发挥好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特点和优势

陈有志(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

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课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这也要求必须将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党的创新理论植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要将新时代的伟大成就与实践经验融入思政课堂,不断提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针对性、有效性。具体来说:

一是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大思政课”教育主阵地的优势。坚持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体制机制;聚焦“大思政课”建设的重点、难点和堵点问题,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在教育教学、课程设置、队伍建设、方式方法创新、评价机制改革、保障制度落实等各个环节更深入贯彻“大思政课”建设的理念,积极开拓“大思政课”建设新局面。

二是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共党史党建学的学科优势,有组织地开展“大思政课”教学资源建设,深化教学资源改革,拓展教育信息化平台。打造一批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突出教材的政治性、科学性、时代性、可读性;建设一批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精品课程,突出课程的针对性、实践性、有效性;推出一批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教育教学成果,突出成果的创新性和可转化性;打造一批线上线下联动的“大思政课”教学案例库、教学重难点问题库、教学素材库、在线示范课程库,突出资源的信息化与共享性。

三是立足广东现代化实践与粤港澳大湾区优势。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资源,推动“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品牌示范活动、综合改革试验区、重大平台基地建设,拓展实践教学途径,创新“行走的思政课”“场馆里的思政课”“田间的思政课”,推动形成“大思政课”建设的强大合力,用新时代伟大变革的生动实践阐释党的创新理论,培养让党放心、爱国奉献、可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打造好思政课教学的“两条生命线”

陈联俊(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新时代思政课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思政课教师教书育人的信念信心进一步增强,思政课发展环境和整体生态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暨南大学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和发展,从学校特色和实际出发,打造思政课教学的“两条生命线”,将面向内地学生的思政课教学与面向港澳台侨学生的国情教育相互结合起来,探索改善思政课教学的方式方法和国情教育的实践路径,对不同类型学生进行分流教学、分类培养、同向融合,开辟了大思政课建设的新途径。

推进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及时解决“大思政课”建设中出现的矛盾问题,发现痛点,破解难题;要不断强化思政课主渠道教学的价值地位,提升思政课教师的价值感和成就感,用优秀教师的信仰信念信心去感染学生、打动学生,将知识型教学与价值型教学更好地结合起来,提升思政课的凝聚力和吸引力;要让思政课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之间形成良性循环,让学生感受中国实践带来的巨大变化,用正能量激发思政课内生活力,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滋润学生心灵;要发动不同方面的力量,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就证明中国理论、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先进性和可行性,彰显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性贡献。

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将思政课建设作为学院建设和发展的基础性工程,探索“五微一体”和“五体联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改创新。“五微一体”就是指在思政课建设中充分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将微课、微信、微书、微谈、微行等不同渠道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整合起来,在潜移默化中渗透主流价值观念,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五体联动”是指在思政课建设中将主体、客体、载体、介体、环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挖掘内在潜力,凸显不同渠道的育人优势,营造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价值效应。

创设好“大思政课”各类课堂

毛国民(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大思政课”建设是近年来思政课建设改革创新的一个亮点。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作为外语外贸类院校,身处改革开放最前沿城市,必须积极推进新时代“大思政课”改革与创新,将思政课开到世界各地、开到乡间地头、开到数据云上。

用好外语传统特色优势,创新“大思政课”国际课堂。定期邀请资深外交官开展聚焦习近平外交思想、中国式现代化理论阐释的思政专题讲座。开展翻译马克思主义经典金句、倾听多语种党史课堂、讲解红色故事、演绎外交历史等活动,引导青年学子传承红色基因、厚植家国情怀,同时组建由英语、德语、法语、意大利语、俄语、希腊语等教师组成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外语教学团队”,精心打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核心要义”等课程,形成良好的“大思政课”课程体系。

用好“行走的大思政课”,创新“大思政课”基层课堂。今年,广外师生与东莞市、韶关市结对,将两市的红色历史、文化创新、改革开放、高质量发展、“百千万工程”建设等内容和成就,作为广外“大思政课”的“教材”。以两市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大思政课”教室,力求实现广外“马教授”走到哪里,就将党的理论宣讲到哪里;广外学子社会实践活动到哪里,就在哪里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领会、感悟到心里,让这样的“对接”成为真正意义上“行走的大思政课”。

用好数字技术优势,建设好“大思政课”。数字技术打破了空间界限对思政课教学场景的束缚,以现场直播、情景模拟、VR全景图像等形式,可以对革命旧址、历史纪念展馆、博物馆的资料和场景进行虚拟呈现,使学生可以在教室中身临其境,实现“云参观”“云课堂”“云互动”。思政课教师也可以与英雄模范、先进榜样、场馆解说员等进行同步互动,将课堂延伸到田间地头、工厂车间、科研院所、革命老区等教育基地,进一步拓宽教育教学新场域,节约思政课堂教学转场的成本,提高“大思政课”的育人成效。

网编:陈冰青

本网站由南方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nanfangzazhi@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0025432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

中共广东省委主管主办·南方杂志社·深度凝聚力量

Copyright 南方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