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 深度凝聚力量
首页
往期
南方
杂志简介
单位公告
官方媒体

塘口粮仓变身先锋书店

2024-01-15 来源:南方杂志社 作者:李梦醒

聚焦乡村文化空间营造提升行动

【调查背景】

随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但文化生活却相对匮乏,闲暇时光待在家里,不是看电视、玩手机,就是打麻将、玩扑克。大力实施乡村文化空间营造提升行动,就要加强乡村文化空间规划布局,营造更多有特色、有品位、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文化空间,使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变为“最美一公里”,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塘口镇先锋天下粮仓书店。《南方》杂志记者李梦醒/摄影

塘口镇先锋天下粮仓书店。《南方》杂志记者李梦醒/摄影

【样本观察】

塘口粮仓变身先锋书店

更好地发掘乡村艺术积淀,重塑乡村艺术之美,公共艺术不是孤立静态的,它应吸引和影响村民参与其中,这是未来“艺术介入乡村”的重要目标

◎《南方》杂志记者/李梦醒 发自江门

◎本文责编/张蓓蕾

坐拥广东省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江门市唯一的5A级旅游景区,江门开平市塘口镇拥有丰富的侨乡文化资源和碉楼文化资源。虽然天赋异禀、资源丰富,但也并不意味着振兴升级之路一帆风顺。可喜的是,塘口当下的风貌、内核都因群体的力量有了变化,也为更好的未来铺垫了可尝试、可推广的路线。

先锋书店带来先锋效应

“粮仓本来是装物资食粮的,现在成为书店,承载的是精神食粮,我们觉得这一转换很有趣,也很有意义。接到邀请后考察完,我们深感粮仓这个空间也可以设计得有艺术氛围,能够做一些文化活动,最终选择将华南首店落地在塘口。”先锋天下粮仓书店店长立夏说道。

稻田与碉楼间,五个雪白的粮仓连成一串,极为醒目。

先锋书店作为国内民营学术书店的佼佼者,载誉甚多,已成为一张独特的文化名片。近年来,先锋书店一直在尝试着把书店运营、乡村文化建设和乡村古旧建筑活化与利用相结合,在安徽徽州古村落、浙江山区、福建屏南、云南大理等地设立了分店。此次先锋书店落地江门开平塘口,正是团队对侨乡文化、碉楼文化的一次致敬。

2020年,先锋书店与塘口镇正式签约,并邀请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杨志疆、设计师赵云海等专业团队一同加入,开启了对粮仓的正式改造。如今走入先锋天下粮仓书店,能够从门口一直沿着一条直线走到门店尽头:五座粮仓由一条封闭的外部长廊连缀成一体,“稻仓”“黍仓”“稷仓”“麦仓”“菽仓”分别对应着不同类别的书籍,也寓意着不同的精神:诗歌代表着拥抱,人文社科类代表着融合,文学代表着开放,儿童生活类代表着自由,而艺术类代表着虔诚。此外,团队拆除年久失修的三层宿舍楼后,原址建起的有着巨大玻璃窗的咖啡馆如今有许多休憩的客人享受咖啡与甜点,南侧加建一座棱角分明的“抽象化碉楼”:文学钟楼更是特立独行,别有韵味。

从富于西洋韵味的砖花冰箱贴,到用旧粮票做成的特制书签,再到以“开平”谐音作为灵感来源的大鹅开瓶器……无论是文创产品还是书籍,先锋此次选品尤为注重岭南文化、侨乡文化的特色。在先锋书店轮席董事长张瑞峰看来,“在地化、共建性与公共感”是先锋书店能在乡村领域另辟蹊径的原因。此次筹备的80余种在地文创产品和关注岭南的书籍,与充满厚重感的粮仓一起,共同构成了天下粮仓先锋书店的文化符号。

“一开业就有很多客人来打卡购书,诗人海桑来这里做了诗歌分享会,很多观众从外地慕名而来。”立夏介绍,开业两个多月来,店内销售和活动开展情况都不错。而先锋书店落地后,不少附近的商店也和书店同步营业,开启了“夜经济”模式。立夏期待着除了先锋,还能有更多扎根于此的团队带来文化环境在地的再生长,形成更好的氛围。

入联合国视野的仓东文化遗产保育

“在我看来,当下乡村最大的价值是文化价值。”仓东文化遗产保育与发展中心负责人沈益民于六年前放弃了自己体制内的工作,也为了更好支持身为仓东遗产教育基地项目的负责人、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暨建筑系副教授的妻子谭金花的研究工作,夫妻二人志同道合从不同层面在仓东村进行了一场已经延续十几年的文化保护试验。

洋楼住宅、碉楼、祠堂……仓东村是典型的华侨特色村落,20世纪80年代后日渐空心化。在村民的支持下,谭金花主导的“仓东计划”于2011年开始实施。“仓东计划的目标是协助当地居民着力保存当地建筑与文化,延续传统生活方式并发扬光大。将建筑保护、社区营造、文化传承融为一体,从而达到遗产保育并取得可持续发展。”谭金花表示。

尽管通往后山的路没有修葺平整,花园里有花又种菜,仓东村看起来并不光鲜亮丽,但乡土味道浓厚,让人更觉心安。近年来,仓东计划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老旧建筑得到修缮活化,研学活动层出不穷,人们可以来此吃饭、喝咖啡、喝茶,更有空间可以聚集探讨侨乡发展话题。这些从物质到精神层面的变化,不仅让村里的环境焕然一新,凝聚了现有的村民,还吸引着华侨后人、青年学生、艺术家等不同群体在此做研究、做服务。仓东村不仅有了人气和朝气,更有了未来的发展方向。“我很欣喜,通过我们丰富的研学活动的开展,许多讲英文的华侨后人也在这里找到了先祖遗留下乡土味道的归属感。”沈益民向《南方》杂志记者说道。

2015年9月,仓东教育基地获得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区文化遗产保护奖优秀奖。在沈益民看来,当年的华侨将先进的建筑、生活理念带回家乡,正是期待以与时俱进的观念为家乡的发展变化带来契机,这恰恰是一场华侨华人集体的大型文化试验。而当下他们团队所做的尝试和探索,也是秉承先人理想对现有的问题进行更多可能性和解决方式的探寻。当下,仓东村确立了遗产教育和共建共享社区两个发展方向,他们希望以此激活乡村内在生命力,让更多人看到乡村的价值和潜力。

考量塘口文旅路径

驱车在塘口镇内穿梭,碉楼矗立于收割后的稻田间,行道两旁树木葱茏有致,各村的电线分布也有序有章。如今,镇内道路愈加平整洁净,许多村居经过修葺整改更显生气。“可以说,五大行动的开展对塘口镇硬件设施的打造、未来规划的升级带来了愈加全面的思路,对于塘口镇未来打好侨牌、文旅牌十分关键。”塘口镇党委委员、宣传委员李惠玉说道。

“我扎根塘口做乡村旅游12年了,也见证了塘口的乡村旅游发展,深深地吸引着青年人在这里就业创业,塘口乡村旅游大有可为。”开平市塘口镇乡遇民宿总经理谢沃根不仅经营着镇内老旧房屋改建的民宿,还在塘口创立了农产品品牌和特色餐厅。他说,塘口的环境变化看在眼里,乐在心里,作为文旅创业者正赶上了创新创业的好时机、好环境。

通过重点打造先锋天下粮仓书店、仓前村风貌提升项目、塘口碧道、以敬红色教育基地、北义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五个精品项目,塘口镇已经完成了全域16个项目建设,大力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此外,“邑美侨乡 世遗风韵”乡村振兴示范带顺利通过验收……与记者三年前走访塘口镇相比,如今,塘口镇的样貌有了极大的变化,艺术文化氛围感更为浓厚,文旅发展的内在底气更强。

“从当下文化发展的格局来看,乡村既是目前文化建设的短板,又是未来文化发展的策源地。”广东省委党校(广东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副教授宋音希认为,已有很多实例证明,真正的艺术家、设计师凭借其专业素养,能辨识并提炼当地的生活之美和艺术之美,更好地发掘乡村艺术积淀,重塑乡村艺术之美。公共艺术不是孤立静态的,它应吸引和影响村民参与其中,这是未来“艺术介入乡村”的重要目标。“关注乡村现实问题,有助于引导村民进入艺术乡建的场域。留守儿童、空巢老人、乡村文化活力遗失等痛点,既是乡村振兴过程中需要直面的问题,同时也是艺术创作可聚焦的现实题材。”在宋音希看来,塘口的诸多尝试是艺术介入乡村振兴的成功范例,其过程、成果也值得进一步盘点和思考。

塘口变美了、变时尚了,其改变背后是来自多个社会群体的集体智慧。塘口期待着外来青年、艺术、文化在此聚集与生长,形成人口、产业的聚能效应,带来更多新面貌、新未来。


网编:卢益飞

本网站由南方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nanfangzazhi@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0025432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

中共广东省委主管主办·南方杂志社·深度凝聚力量

Copyright 南方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