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 深度凝聚力量
首页
往期
南方
杂志简介
单位公告
官方媒体

经济强县域强:从三个数据视角看广东县域经济发展

2025-11-04 来源:南方杂志社 作者:

强县域的根本在于发展与增长,这要求我们立足实际,转化资源,紧紧围绕立产业支柱,不断厚植县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夯实持续发展基础,增创新质生产力优势

◎杨新洪(广东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广东省统计局原党组书记、局长)

◎本文责编/郭芳

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补齐突出短板,是落实广东省委“1310”具体部署,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任务。广东共有122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区65个、县(市)57个。用统计数据丈量这122个县(市、区),可以获得对县域经济的直接观察与思考。

一、县域现状是什么

主要特征:一是地域广,国土面积占全省的72.2%;二是经济总量小,2022年县域生产总值仅占全省的12.4%;三是人均GDP偏低,2022年县域人均GDP只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44.2%。

广东县域经济占全省的比重呈波浪式变化。1949—1974年呈波动平缓上升;1975—1977年大幅下降;1978—1979年大幅恢复上升;1980—2004年持续下降,其中1985—1989年进入平台期后继续快速下降;2004年后相对平稳。

县域经济本身具有层次性、不平衡性的特性,本文通过梳理不同产业类型县(市)的特点来分析县域产业情况。基于广东县域三次产业比重均值,将57个县(市)分为四种产业类型:第一产业占比超过25%定位为偏农型,第二产业超过35%为偏工型,第三产业超过50%为偏商服型,同时满足上述条件或全部不满足的为混合型。

(一)偏农型县(市)特点

一是农产品供应优势大。偏农型县(市)在农、林、牧、渔四类产品中均有一定的产量优势,尤其种植业中的糖料、水果、中草药材(产量占全省比重分别为81.2%、40.3%、44.7%,以下同),林业中的大径竹、天然橡胶(42.9%、47.8%),牧业的牛、羊(37.3%、40.9%),渔业的海水产品(33.7%)产量在全省具有明显优势。

二是种植业占比较高。偏农型县(市)近六成农业生产为种植业生产,2022年种植业总产值占第一产业的比重为57.7%,高于全省的51.1%,也高于县域的53.8%。

三是工业发展呈现出较明显的资源依赖性。工业中采矿业,农产品加工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比重高于县域、全省平均水平。

(二)偏工型县(市)特点

一是经济总量相对较大。2022年在地区生产总值排名前10的县(市)中偏工型占4个。县均地区生产总值最大,为348.12亿元,显著高于偏农型(259.86亿元)、偏商服型(221.56亿元),略高于混合型。

二是整体工业基础优于其他类型。偏工型县(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占县域的比重为61.2%,分别是偏农型、偏商服型和混合型的4.1倍、3.9倍和7.5倍。偏工型县(市)规模以上工业中制造业比重较高,为92.7%,远高于偏农型县(市)的79.0%。

三是三大支柱制造业占比较高。三大支柱行业是支撑偏工型县(市)工业的主要行业,总产值合计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26.2%,显著高于其他类型。

(三)偏商服型县(市)特点

一是农业高质量发展优于其他类型。2022年偏商服型县(市)共有涉农产业园区88个,占县域的36.2%,高于偏农型和偏工型(两者均为25.1%)。“两品一标”( 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数量占县域的38.2%,显著高于其他类型。

二是偏商服型县(市)南药产业化发展较好。偏商服型县(市)中草药材种植面积占全省面积16.0%,总产值占全省19.8%,中药饮片加工总产值规模占全省比重31.4%,明显高于其他类型县(市)。多产业融合促进中草药从种植到加工再到销售一体化发展,带动相关领域信息咨询、经营管理、宣传营销等配套服务发展,提升中草药材产业经济价值。

三是向粤北生态区集聚特征明显。18个偏商服型县(市)中11个位于粤北地区,占61.1%。

(四)混合型县(市)特点

一是开展网上销售农产品的比例最高。2022年混合型县(市)常住户开展网上销售农产品比例为1.0%,明显高于其他三种类型县(市)。

二是县均“两品一标”农产品基地建设个数多。混合型县(市)均“两品一标”农产品基地个数高于偏农型和偏工型。

三是混合型中粤北县(市)个数多占比高。7个混合型县(市)中,4个位于粤北,其他区域各1个。

二、县域长短板是什么

与相对长项相比,广东县域经济发展的短板更为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经济总量规模小

总体看,广东县域经济总量与人口、国土面积不匹配,县域地区国土面积占全省的72.2%,常住人口占全省的28.0%,而经济总量仅占全省的12.4%。

分县(市)看,各县(市)在全国排位不高,与城区形成强烈反差。2022年广东县域平均地区生产总值仅为280.62亿元,无破千亿县(市)。县域中经济总量最大的博罗县仅801.39亿元,在2023年全国县域经济百强中居第69位,是广东唯一入选县(市)。

横向对比看,广东县域经济与先进省份相比有较大差距。2022年广东县域地区生产总值相当于2021年江苏县域经济总量的33.7%左右、山东的47.4%、浙江的50.9%。广东县域GDP占全省比重在粤苏鲁浙四省中最低。2022年,广东县域GDP占比为12.4%,与江苏(40.5%,2021年数据,以下同)、浙江(42.8%)和山东(40.9%)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二)区域分布不均衡

从区域分布看,广东县域分布在15个地级市,近八成县(市)分布在粤东西北地区。经济总量最小的粤北县(市)数量最多,占全省近一半,但地区生产总值只占全省的5.7%。经济实力最强的珠三角地区只有惠州、江门、肇庆3市共有12个县(市),占全省的21.1%。

从地理位置看,县(市)多集中“省际陆边”,远离全省经济发展中心。广东57个县(市)中有30多个与邻省县(市)交界或处于陆地边界,约占县域的三分之二左右。“省际陆边”县(市)经济发展较为滞后,边界边境县(市)生产总值合计约占县域的六成,低于个数占比。

(三)产业单一且各产业均存在一定短板

县域多以单一产业为主发展。根据三产构成对57个县(市)产业类型进行划分,从各类别数量看,以农、工单一产业为主的县(市)个数共32个,占全部县(市)比重56.1%。

一是农业产业链短,产业融合度不够。

从偏农型县(市)看,农产品加工率低,精深加工不足,农业产业向二、三产延伸不理想。2022年县域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规模以上农产品精深加工(食品制造业和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食品加工业比重均明显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且偏农型县(市)上述两项占比在四个类型中均为最低。

二是工业层次不高。

从偏工型县(市)看,传统制造业占比较高。2022年县域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开采专业及辅助性活动、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等传统制造业占全省比重均超过20%。偏工型县(市)传统制造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2倍。

工业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产业占比偏少。2022年县域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等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分别比全省低17.4个、2.4个和3.2个百分点。偏工型县(市)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等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分别比全省低15.7个、0.6个和1.4个百分点。

三是服务业助力不够。

从偏商服型县(市)看,当地农业特色资源丰富,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等农业高质量发展优于其他四个类型。但这些农业特色资源和产业优势尚未转化为经济优势,2022年县均地区生产总值在四种类型中最低,并且在5个GDP低于100亿元的县(市)中4个为偏商服型县(市)。

三、县域要突破什么

(一)农业方面:以工业化理念推动农业产业“接二连三”,提高涉农产业经济规模和效益

一是提高特色农产品规模化生产水平,推动农产品产地加工。优化种养结构,围绕具有加工价值或有工厂化生产前景的特色农产品做文章,推动农业生产标准化、专业化和规模化,稳步提升特色农产品的生产规模与效益。数据显示,偏工型县(市)县均“两品一标”农产品基地面积最大,显著高于其他类型,是偏农型的2.0倍、偏商服型的2.5倍、混合型的2.2倍。通过具有先进标准化管理经验的农产品加工等企业带动引领,推动特色农产品实现工厂化生产,扩大产能提高产品竞争力。比如广宁县山区气候适宜,具备生产肉桂的自然生态条件。通过强化规模化肉桂种植生产示范基地建设,辐射带动周边地区扩大肉桂种植规模,推动肉桂生产向标准化生产方向发展,生产肉桂油、肉桂茶、香料包等产品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是加快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提高农业及相关产业经济规模与效益。数据显示,偏农型县(市)平均地区生产总值(258.86亿元)明显低于混合型县(市)(340.69亿元),经济规模和产业提升空间较大。如新兴县温氏股份以第一产业的畜禽养殖为主业,配套发展二产的饲料、食品加工和三产的电子商务等,打通产业上下游链条,提高企业竞争力。

(二)工业方面: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做大做强县域工业产业

一是积极推进培育工业企业上规,引导特色主导产业集群化发展。目前县域规上工业总产值规模占全省比重明显偏低,2022年仅为7.3%,低于县域GDP占比。

要依托主导产业、主要产品,建强县域工业企业,使之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当家产品。如水泥产业是蕉岭县传统产业。塔牌集团是蕉岭以生产水泥为主业的龙头企业,通过引入先进生产线和智能制造、信息化管理平台,加大技术投入,实现资源综合利用,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2022年中国水泥协会发布的中国水泥上市公司综合实力排名,塔牌集团位居12位。2022年公司实现水泥产量1844.57万吨,水泥销量1826.44万吨,实现营业收入60.35亿元。

二是深挖比较优势,提高产业转移吸引力。要充分利用广东县域毗邻或地处粤港澳大湾区的先天区位和市场优势,有序承接与当地相适宜的省内外产业转移,实现快速扩大经济规模目标。

三是引入产业链条长、集群化发展前景好的关键项目。要因地制宜引进一批产业链条长、行业影响力大的龙头企业,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形成带动县域持续发展的主导产业。比如惠来县大南海石化工业区位于广东省东南方南海突出部、珠三角与海峡西岸中心位置,距离国际航线5海里,将“省际陆边”远离经济中心劣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依托中委合资年产4500万吨重油炼油和佳龙重油制芳烃两大龙头项目,以链式思维大力引进和发展石油化工产业集群、新型材料产业集群、精细化工产业集群、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下游支柱产业。

(三)服务业方面: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一是推动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2022年县域农业企业、家庭农场和有实际经营活动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分别比2021年增长16.3%、7.1%和4.7%,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对现代服务业的支撑保障需求快速增长。加快发展与县域优势农业及相关产业匹配的现代服务业,促进特色农产品产业向高效产业转变。

二是挖掘“绿美广东”经济价值,变绿色产业为“金色”产业。广东森林、海洋资源丰富,但第三产业对生态功能拓展不理想,绿美广东经济价值潜力巨大。要充分挖掘乡村人文历史等丰富文化内涵,依托广东良好的气候、森林和海岸海岛生态环境资源,融合文化、休闲、康养和创意元素,发展“森”呼吸、高山避暑、海岛避寒等新业态,促进农村新兴产业成为支柱产业。

经济强、县域强。强县域的根本在于发展与增长,这要求我们立足实际,转化资源,防止趋同,紧紧围绕立产业支柱,不断厚植县域经济,涵养税源,增加农民收入,夯实持续发展基础,补短板与锻长板相结合,增创新质生产力优势,凝心聚力实现县域高质量发展。


网编:李晓霞

本网站由南方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nanfangzazhi@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0025432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

中共广东省委主管主办·南方杂志社·深度凝聚力量

Copyright 南方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