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 深度凝聚力量
首页
往期
南方
杂志简介
单位公告
官方媒体

加快建设世界级湾区,打造高质量发展重要动力源

2023-03-27 来源:南方杂志社 作者:谢宝剑 李庆雯

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连续七年提到“粤港澳大湾区”。要发挥粤港澳综合优势,加快建设世界级湾区、发展最好的湾区,打造高质量发展重要动力源

◎谢宝剑(暨南大学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庆雯(暨南大学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本文责编/郭芳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必须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值得注意的是,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连续七年提到“粤港澳大湾区”。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作为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粤港澳大湾区2022年创造了超13万亿元的GDP,约占全国GDP比重的10%;大湾区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三年稳居世界第一,占全国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的一半,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继续蝉联全球第二,向世界级湾区建设迈出了坚实步伐。

粤港澳大湾区具有航空、航运和轨道交通枢纽,是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在产业现代化方面,大湾区通过整合优化全球资源和专业化分工协作,形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全产业链布局;在创新驱动方面,大湾区集聚国际创新资源、著名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两廊+两点”科技创新体系,发挥着“内引领外竞合”的作用;在要素流通方面,大湾区凭借强劲的内聚力和外延力,在国内大市场形成供给创造需求、需求牵引生产的动态过程,并借助独特的对外开放通道和贸易投资便利化环境,链接国内外两个要素市场。

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发挥粤港澳综合优势,加快建设世界级湾区、发展最好的湾区,做深做实科技产业合作,有序推进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建优建强横琴、前海、南沙等合作平台,不断深化软硬联通,打造高质量发展重要动力源。

黄金内湾—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新平台

随着广东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中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的提出,珠江口东西两岸联系阻隔不断被突破,港澳与珠三角地区互联互通加速推进。推动黄金内湾建设的当务之急是黄金内湾各市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要打破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破除妨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

第一,在行政管理方面,按照“规划—政策—市场”的协同路径统筹大湾区布局,构建分工有序、有机衔接的产业发展格局。在顶层设计上,要统筹协调大湾区内地城市中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规划;在政策协调上,要着力消除大湾区内地城市间要素流动的行政性障碍,解决行政法规上位法与下位法冲突、政策更替过程中“新规”“旧令”冲突等问题;在市场协同上,加快推进大湾区内地城市之间信息互通和要素资源高效流动,建立内部趋同的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在市场监管方面率先实现规则对接、信息共享。

第二,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以建设统一市场为目标,放宽市场准入,加快地铁、城际、跨江通道、物流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互联互通。一是以广州、深圳两个都市圈为核心,加快地铁和城际轨道交通建设,推进城市之间地铁互联互通以形成通勤都会区。二是加快深中通道及沿线与各市互通交通网络的建设,有序推进珠江西岸物流通道和物流中心建设,建设物流信息平台,提升多式联运服务水平。三是加快大湾区内地城市5G基站、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建设,加快形成畅通内循环的“新基建”网络,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第三,在产业链构建方面,加快产业规划和标准的制定和完善,巩固和提升产业集群发展水平,构建安全、稳定、畅通、有活力、高质量的产业生态和科技创新体系。一是统筹大湾区内部产业转移和承接。强化珠江口东西两岸城市产业协同、城市之间产业转移的协调,采取措施鼓励企业将总部、研发等高附加值环节留在大湾区。二是加快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创建一批产业链现代化示范区,开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试点。

港资市场—加速全球化金融资源汇集

根据第31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排名,大湾区城市香港、深圳、广州入选并分别位居第3、10、24位。香港资本市场发展程度和金融资源汇聚程度高,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在加快推进深港资本市场互联互通、建设大湾区区域资本市场方面肩负重要任务和历史使命。

前海应积极把握时代赋予的发展机遇,以更开放的姿态引入香港资源促进深港资本市场的融合发展。一是争取引进港交所在前海金融城内设立企业服务机构,鼓励港交所以此为平台服务内地赴港上市、发债的企业。二是继续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水平。为赴港上市、发债的内地企业开立FT账户(自由贸易账户)提供便利,进一步简化从香港市场融入资金并用于内地的流程,对境内创投机构投资项目在香港市场上市退出提供便利。三是推动深港两地证监系统合作。探索在前海设立深港证券监管局,并以此加强内地与香港在证券监管上的互动,进一步优化跨境监管和执法流程,提升两地监管水平和执法效率。

港澳青年—大湾区融合发展的生力军

港澳青年是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和城市共融的重要人才资源,是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参与主体与新生力量,对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引领区域产业持续升级、共建湾区创新高地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建立健全大湾区内支持港澳青年就业创业的协调机制。探索成立大湾区港澳青年就业创业活动协调领导小组,对大湾区的港澳青年就业创业政策进行宏观把握与战略布局,更好地推动政策协同。第二,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专业人才职业资格互认,推动全球人才、产业、科创、金融等要素在大湾区集聚,为大湾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人才支持。第三,扩大符合条件的港澳台青年的招聘力度,如增加高校招聘港澳台教师、港澳医生名额等。第四,对第一轮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进行评估和提升,推出港澳青年就业服务平台,专门开展与创新创业相关的政务服务政策宣讲、专才引进中介服务和创新创业指导服务,为港澳青年创新创业提供全面支持。

高校合作—共享教育资源促进科技创新

2022年QS世界大学排名显示,香港拥有5所QS世界大学排名前100名的一流大学,国际高等教育学府的定位以及教学研究优势显著。应发挥香港高校在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强省建设中的作用,不断拓展合作办学的深度和广度,加快大湾区教育全方位融合,持续为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注入新的活力。

第一,建立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框架协议和对接机制。推动构建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学分互认、学历互认、教师资质互认等机制,通过机制对接消除三地在过境通关及停留时限等方面的障碍,为粤港澳三地高校学者合作互访提供便利。第二,加强高校科技创新合作,以常态性科技创新交流促进合作,成立三地政府共同参与的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合作发展委员会,形成制度化、规范化联动机制,引入全球创新资源,建立开放、互联、合理的大学创新体系。第三,加强大湾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要科研机构和重大创新平台建设,鼓励并支持三地高校共同承担国家级科研计划项目,在重大科研仪器和基础设施的使用方面形成良好的共享交流机制。

文化共同体—连接粤港澳三地精神纽带

粤港澳大湾区应积极开拓文化发展新领域,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对外文化艺术交流重要门户,依托香港“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和澳门“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的高层次平台,拓展国际文化交流合作网络,加速建成底蕴丰厚、魅力十足的“人文湾区”。

第一,加快建设粤港澳文化交流平台。目前,粤港澳文化交流层次有待加深,形成协同发展、交流互通的机制。比如,设立大湾区文化发展基金,共同打造大湾区艺术节、电影节、音乐节、联合书展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文化活动。第二,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内地广阔的文化需求市场和港澳国际化的文化人才、成熟的文化产业无缝衔接,大湾区要抓紧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机遇,在动漫、网游等优势产业引入港澳高水平设计师、工程师等人才,并借道港澳拓展全球发行渠道。第三,发扬岭南文化,塑造湾区人文精神。岭南文化是大湾区的文化名片与特色内核,也是增强大湾区文化软实力的突破口之一,要进一步提升其开放包容、务实创新的精神品格,筑牢粤港澳大湾区精神价值。


网编:卢益飞

本网站由南方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nanfangzazhi@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0025432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

中共广东省委主管主办·南方杂志社·深度凝聚力量

Copyright 南方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