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四链协同”重塑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体系
乡村振兴与教育强国的战略耦合,本质上是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的破题之钥,其核心路径在于构建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
◎谢治菊(广州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教授)
◎本文责编/张蓓蕾
2025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强调要“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坚持本土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乡村振兴与教育强国的战略耦合,本质上是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的破题之钥,其核心路径在于构建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教育在重构城乡关系、激发乡村内生动力中的枢纽作用。当前,乡村教育正经历从外延式帮扶向内涵式发展的深刻转型,其核心在于通过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田野链—创新链—思政链—服务链”四链协同的育人生态系统,其本质是在乡土大地上重构教育时空观、知识生产观和人才培养观,使教育成为激活乡村内生动力、培育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社会加速器”。
构建“田野链”,锻造知行合一的实践体系
在乡村振兴战略纵深推进的背景下,传统教育模式与乡村发展需求的结构性错位愈发凸显。这种系统性变革推动知识生产从“悬浮推导”转向“在地反哺”,构建起知行合一的实践育人体系。一是坚持问题导向,树立从知识悬浮到扎根大地的认知革新。破解标准化知识生产与差异化乡土需求的结构性矛盾,关键在于构建“问题诊断—知识重组—实践验证”的三阶认知模型。这就要求教育主体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实践智慧相融合,在田野调查中建立“乡村需求图谱”的认知坐标系。通过行动研究方法论,将基层治理、产业振兴、文化传承等现实课题转化为教学科研的生长点。这种认知革新本质上是对“坚持人民至上”价值立场的教育诠释,使乡村成为检验真理的活态实验室,在服务国家战略中重塑教育的时代价值。二是场景重构,打造多维空间融合的教育新生态。遵循“物理—文化—数字”三维融合逻辑,构建新型教育空间体系。物理空间重构要践行“大教育观”,打破传统课堂边界,建立校村联动的实践教学网络,使祠堂院落、田间地头成为知识转化的现实场域。文化空间创新需贯彻“两创”方针,系统解码乡土符号中的中华文明基因,推动文化基因的现代性转化,实现文化传承与知识创新的辩证统一。数字空间建设要落实教育数字化战略,通过虚拟仿真、元宇宙等技术构建虚实共生的学习场景,在技术赋能中破解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难题。三是能力进阶,设计学生螺旋式成长模型。实践育人需构建“技术能力—跨界素养—价值信念”的螺旋进阶模型。初级阶段聚焦专业技能在地化应用,通过产教融合培养懂技术、会操作的“新农人”;中级阶段强化复杂问题解决能力,依托跨学科协作培育具有系统思维的“乡村规划师”;高级阶段深化价值引领,在基层服务中铸就“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责任担当。这一过程体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理念,通过“具身认知”实现专业技能与家国情怀的深度融合,在服务乡村振兴中完成从知识习得到价值内化的生命成长。
打造“创新链”,构建自我革新的响应机制
在乡村业态革新与产教脱节加剧的背景下,传统教育体系面临专业供给滞后、协同机制虚化、反馈路径断裂等痛点,构建自我革新的创新链已成为提升教育服务能级的关键路径。一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塑人才能力结构。教育链的革新需立足乡村振兴对人才需求的范式转变,从“学科逻辑”转向“问题逻辑”。建立“需求牵引—知识重构—能力迭代”的传导机制,实现学科专业与乡村新业态的精准对接。通过县域产业数字化平台捕捉乡村新业态的技术变革信号,构建“农科+数字”“农科+生态”“农科+治理”等交叉学科群,将数字技术应用、生态产品开发、乡村治理创新等核心能力模块嵌入培养体系。二是创新协同育人机制,贯通人才培养场景。突破制度性壁垒,深化“政—校—企—社”协同育人体系。根据“创新联合体”建设理念,建立“双螺旋”育人机制。纵向打通“课堂—实验室—田间”教学链,将企业技术难题转化为教学项目,推动科研反哺教学;横向构建“政校行企”资源交互网络,通过“创新导师库”“技术攻关专班”等载体,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创新同频共振。三是构建动态调适系统,锻造人才成长韧性。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需要构建具有“感知—诊断—进化”功能的智能系统。按照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建立“双环反馈”机制。内环聚焦教学过程,运用教育神经科学构建学习认知图谱,实现个性化培养方案的动态优化;外环对接产业端,通过人才发展追踪系统评估职业成长轨迹,形成培养标准迭代的数据基底,使人才培养从“标准化输出”转向“适应性成长”,为人才应对乡村产业快速迭代提供持续学习能力。
打造“思政链”,重铸扎根乡土的价值坐标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交汇点上,新时代思政教育体系肩负着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培育高素质人才的历史使命。新时代思政教育需以“培根铸魂—文化浸润—实践赋能”三重逻辑为主线,贯通人才培养的价值坐标、文化根基与实践路径。一是立根铸魂,强化“三农”人才培育的政治引领。通过构建“历史—现实—未来”三维叙事体系,在解码农耕文明基因中厚植乡土情怀,在阐释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蓝图中强化使命担当,实现从知识传授向价值塑造的范式升级。紧扣“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将农业强国建设目标转化为育人导向,通过“基层就业补偿机制”与“乡村振兴青年勋章”等制度设计,引导青年在服务“三农”中实现人生价值。二是固本培元,筑牢“三农”人才培育的文化根基。通过实施乡土文化解码工程,在村志编纂、非遗传承中培育文化主体意识;构建“红色基因+‘三农’情怀”融合教育模式,将革命文化的奋斗精神与现代农业的创新需求有机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人才培养文化支撑。三是实践赋能,创新“三农”人才培育的育人机制。要按照“大思政课”建设要求,构建校地协同、产教融合的实践育人共同体。贯通“学业—职业—事业”发展链条,通过乡村振兴大讲堂、科技小院等平台,推动理论教学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创新“政产学研用”协同机制,在解决农业农村实际问题中锤炼学生实践能力,培育既懂现代农业技术又具家国情怀的复合型人才,实现个人价值与国家战略的同频共振。
打造“服务链”,再造产教融合的协同平台
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教育强国建设的交汇点上,深化社会服务与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是乡村人才振兴的关键突破。这就要求我们要以系统观念重构社会服务育人体系,通过服务链与人才链的深度耦合,探索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范式。一是打造社会服务场景化育人平台,构建人才成长新生态。依据“全要素、全周期、全领域”育人理念,将乡村振兴主战场转化为人才培养大课堂。通过建设县域乡村振兴实践教学中心、乡村治理模拟实训平台等载体,形成“现实问题导入—理论知识解构—实践方案产出”的螺旋式培养路径。二是创新社会服务项目化运行机制,重塑能力培养新范式。按照“任务牵引、团队协作、成果转化”育人逻辑,建立乡村振兴重大课题揭榜制、技术攻关导师组制等制度创新。通过组织师生团队承担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特色农产品品牌塑造等实务项目,在解决“三农”实际问题过程中形成“选题论证—方案设计—落地实施—效果评估”的完整培养闭环。三是完善社会服务制度化反哺体系,形成协同发展新格局。遵循“以服务强能力、以能力优服务”的辩证逻辑,构建教育供给与乡村振兴需求的双向促进机制。建立社会服务成果学分认定制度,将乡村调研报告、技术推广成效等纳入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创设乡村振兴专项教学成果奖,激励教师将服务实践转化为教学资源;推动校地共建产业学院、技术转化中心等实体平台,形成“实践出题—科研解题—教学答题”的协同育人链条。
“四链协同”的乡村振兴教育实践,实质是在乡土文明与教育现代化的碰撞中寻找第三条道路。当田野链打破认知边界、创新链激活系统动能、思政链筑牢价值根基、服务链贯通发展命脉时,教育便超越了工具理性,成为重塑乡土社会生命力的基因工程。这种实践不仅回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更在深层意义上探索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道路的乡村表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乡村振兴是一盘大棋,要把这盘大棋走好”,高校教师当以“四链协同”为经纬,在乡土大地上落子布局,书写新时代的“劝农篇”与“育人策”。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防止规模性返贫的监测机制和帮扶路径研究”(22&ZD192)、广东省教育厅本科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项目“面向大思政的结对帮扶与乡村振兴实践教学基地群”(粤高教函2023〔4〕号)的阶段性成果]
网编:李晓霞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