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如何催生更多全国百强县千亿县
百强县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与江浙百强县数量相比,广东差距明显。广东如何诞生更多全国百强县、千亿县?如何加速推动县域振兴?
全省122个县(市、区)发展基础、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不同。要坚持分类施策,引导县域差异化发展。南方日报/供图
◎《南方》杂志记者/温柔 史成雷 发自广州
◎本文责编/郭芳
在2月13日召开的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暨全面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动员大会上,省委书记黄坤明强调:“催生更多百强县、千亿县,实现县域实力整体提升。”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百强县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火车头”。2022年7月,赛迪顾问县域经济研究中心发布2022全国百强县榜单,惠州博罗成为广东省唯一上榜的县。与江浙百强县数量相比,广东差距明显。
广东如何诞生更多全国百强县、千亿县?如何加速推动县域振兴?《南方》杂志记者采访相关专家,畅谈广东县城新期待。
正确处理好县域发展的三层“统分”关系
陈鸿宇(省委党校原副校长、教授):
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问题,一直是全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软肋”。国内智库机构关于县域综合发展实力的“百强榜”中,浙江、江苏、山东每年各有十几个至二十多个县上榜。可见广东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短板,突出表现之一是县域发展相对缓慢。
目前制约镇村发展的许多问题,如产城村融合发展、绿美城乡规划、交通网点和基础设施建设等“跨镇跨村”问题,镇村两级是没有能力解决的,必须由县一级来承接省市两级赋予的统筹谋划镇村发展的权限,才能形成省、市、县三级资源向镇以下基层下沉的制度,也更有利于以县为主体,差异化地规划建设不同类型的乡镇。
为正确处理好县域发展的三层“统分”关系,让县域发展既有内生动力,又有外生压力,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大胆赋权强县。要在全省上下形成“县域强才能省市强、县域兴才能镇村兴”共识的基础上,按照“宜统则统”“应分尽分”的原则,建立省、市、县三级下沉支持镇村资源主要由县一级统筹、使用、考核的体制,明确县一级统筹全县镇、村协同发展的主体责任和相应的资源保障。
二是坚持规划先导。要摸清镇情,尊重村情,汲取民智,实事求是地制定县域发展规划和行动方案。重点抓好县城规划和跨镇区专项规划。强县必先强县城,要继续完善县城的全域交通、能源、物流枢纽功能,把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县城与各镇村连接的县道、乡道和物流、信息网络上;加大对县城教育、医疗、养老、文化、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和建设,尽快提升县城公共产品对乡村的外溢服务功能;推动“就近城镇化”“就地城镇化”,把县城做大做强。
三是构筑内外合力。在加快县域发展中,要继续坚持脱贫攻坚中的好办法好作风。县一级要在省委、省政府的指挥下,对全县高质量发展工作的整体性和关联性进行系统设计,构筑好责任体系、工作体系、投入体系、帮扶体系、社会动员体系、监督体系和考核评估体系,以制度建设来形成县、镇、村高质量发展的内外合力。
以中心镇建设为核心推进城乡融合
万忠(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研究员、广东农村研究院副院长):
强县必先强镇。县域经济与镇域经济是密不可分的。全国百强镇名单中,广东入围的镇全部在珠三角,没有一个在粤东西北地区。可以说,镇域经济发展乏力,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省委书记黄坤明在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暨全面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动员大会上强调,要“建强中心镇专业镇特色镇”。广东要诞生更多的全国百强县,必须高度重视中心镇的建设。
在中心镇建设方面,浙江率先在全国开展中心镇改革试点,形成了以中心镇建设为核心,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模式、路径和方法,对广东有较强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自2005年底浙江开始大力推进“中心镇培育工程”以来, 浙江出台了《浙江省中心镇发展规划(2006—2020)》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中心镇建设作为一项长远发展目标,在浙江“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规划中都有明确的部署,真正做到了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
浙江中心镇改革促进城乡融合的主要经验和特征,是以中心镇作为推进城乡融合的重要区域节点,着力推进土地城镇化向人口城镇化转型,充分调动多元社会主体积极参与,协同推进中心镇各项改革,逐步实现了中心镇迈上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城乡融合发展的新高地。
较为典型的浙江中心镇建设经验,可概括为以杭州瓜沥镇为代表的城乡全面融合下的“去中心化”型模式,以及以嘉兴姚庄镇为代表的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内外源互动型模式。浙江经验表明,推进城乡均衡发展必须确立“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节点、轴线以及城乡融合发展的有形网络和无形网络,通过构建和发挥中心镇(集镇)联络村庄的纽带作用,形成功能定位明确、空间体系合理的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激发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
截至目前,浙江全省730个建制镇中,已创建省级中心镇达到200个。中心镇建设作为浙江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个突出亮点,带动区域产业发展、镇域经济与服务能力提升、城乡社会化服务等方面均得到了显著提升。
盘活存量、做大增量
谢治菊(广州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教授):
“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对于粤东粤西粤北地区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如何抓住“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发展契机,扬长避短,推动高质量发展?有如下建议:
一是以农业强省为目标,进一步盘活存量、做大增量。五大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总抓手,农业强省是乡村振兴的总目标。过去,广东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如“‘6·30’社会扶贫济困日”“双到扶贫”“驻镇帮镇扶村工作机制”“12221市场体系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等,因此具有农业强省的基础与优势。下一步,建议进一步做实做强农业方面的优势资源,最大程度发挥农业资源禀赋的效用;做大做亮农业方面的特色资源,最大效度溢出特色农业产品的价值。
二是以示范建设为抓手,进一步强化内涵、凸显成效。作为推进“三农”工作的重要方法,示范创建在农村不同发展时期有着不同的实践形式和载体。随着全面乡村振兴工作的不断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创建的形式由示范村、示范点、示范区等“点状示范项目”建设逐渐迭代升级为乡村振兴示范带、示范县建设。广东在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创建方面做出了表率,理应通过理念集成、市场集成、项目集成、技术集成彰显出示范项目建设的内涵,通过单元耦合、界面耦合、环境耦合、结构耦合彰显示范项目建设成效,向全国揭秘“为何示范”“示范什么”“怎么示范”等问题。
三是以“三农”现代化为引领,进一步聚合要素、吸纳人才。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农村现代化,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中国式现代化需要通过高质量发展来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就是中国共同富裕现代化的最关键一环,但仅有农业的现代化还不够,还需要农村的现代化与农民的现代化。这就意味着需要省里结合已有的乡村治理基础,以乡村集体经济再生产为焦点议题,通过动员、经营、合作、共享的治理叙事,对构成“三农”现代化的组织要素、资源要素、关系要素、空间要素进行重塑,进而构建新型“三农”共同体,实现集体经济再生产;同时,进一步做好人才振兴与文化振兴,以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促进“三农”现代化。
网编:李晓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