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文旅“融”出广东县镇村新活力
一幅农文旅融合的生动画卷,正在岭南大地徐徐展开,为广东县镇村发展注入新活力
◎《南方》杂志记者/叶石界 实习生/易晓玲 发自江门
◎本文责编/郭芳
今年国庆中秋假期,梅州市蕉岭县米香中心门前车水马龙。“我们推出了自制酿酒体验、稻田田园风光游览等活动,希望游客能体验这里的新业态。‘双节’期间,房间全部订满了。”米香中心运营负责人黄建波说。
蕉岭县是广东首批省级整县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试点之一。
在今年5月召开的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暨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推进会上,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强调,要以特色化发展加速农文旅融合步伐,进一步突出核心元素、特色主题,聚力打造标杆工程、品牌项目,加快开发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多重功能、多种模式、多元价值。
10月17日,在江门召开的全省农文旅融合发展工作专题会(以下简称“专题会”)明确了接下来的目标和路径:锚定建设全国领先、世界知名的农文旅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先行地,打造广东特色鲜明、岭南韵味彰显、文旅产业强劲的全国农文旅融合发展样板的目标,加快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全面提质,促进县镇村高质量发展。
当前,一幅农文旅融合的生动画卷,正在岭南大地徐徐展开,为广东县镇村发展注入新活力。

试点先行,激活乡村“一池春水”
“广东农文旅融合快速发展,得益于有方案、有试点、有行动。”华南理工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院院长、教授吴志才分析说。
2024年8月,广东省“百千万工程”指挥办制定出台《关于整县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试点的工作方案》,按照分类梯次推进原则,先后分两批遴选了19个基础条件好、市场潜力大、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地区作为试点。
记者了解到,各个试点结合自身资源禀赋,不断打造特色文旅品牌。
专题会上,江门、惠州、河源、汕尾城区、茂名高州等地相关负责人分别介绍了各自的探索经验。
江门素有“中国侨都”美誉,开平、台山两地拥有近百座侨墟、3000余座碉楼。江门市委书记陈岸明介绍,江门以开平—台山整县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为龙头,突出“华侨文化+滨海旅游”主题,建设世遗文化、科普研学、温泉康养、田园风情、滨海旅游等特色农文旅融合片区,建设侨乡风韵、山水文城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引领区,正在打造岭南特色县镇村现代化建设样板。“我们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农旅结合、以旅兴产。”惠州市副市长段致辉说,以环南昆山—罗浮山引领区建设为重要抓手,探索出一条“文化铸魂、市场驱动、群众共富”的农文旅融合发展路径。
天上瑶池水,人间万绿湖。河源市副市长黄子睿表示,河源正抢抓环万绿湖世界级“湖泊+”绿色发展区建设机遇,以万绿湖为核心,联动东源、连平、和平、龙川、紫金等县域,构建环万绿湖“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产业。
如何实现农文旅融合可持续发展?汕尾市城区委书记肖苏介绍了该区探索的“边设计、边建设、边运营”模式——设计、施工、运营团队同时驻守一线,实现“问题当场议、方案即时调”,确保项目“建成即运营、运营即盈利”。目前,全区有5%的乡村实现整村运营。
茂名高州市是全国水果第一县、全省农业第一县。茂名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高州市委书记王土瑞表示,高州以包茂高速柏桥服务区为核心引擎,打破行政区域限制、传统镇村定位,创设了总面积1.5万亩的“甜美果海”交农文旅商融合发展区,辐射带动周边镇村经济。
农文旅融合的最终落脚点是富民兴村。
从试点来看,成效不断显现:在梅州市蕉岭县,米香中心及周边米香美术馆等四馆建成投入运营,石窟河先导区带动周边餐饮、民宿年营业额超8000万元;在江门开平市,赤坎华侨古镇吸引超过2000名“新塘口人”扎根,带动2000余名本地人就业;在汕尾城区,近三年游客年均增长53%,旅游收入年均激增109%……
广东省“百千万工程”指挥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农文旅融合发展,不仅盘活了大批闲置土地、农房、废弃校舍等“沉睡资源”,拓展了乡村产业发展新空间,提升了镇村整体风貌,也带动了业态创新和消费引流,拓宽了村集体和村民的增收渠道。
打开文旅市场新空间
赤坎华侨古镇位于开平市中部潭江河畔,拥有370年开埠建墟历史。600多座骑楼绵延3公里,由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侨胞共同建筑完成。
多年来,骑楼墙皮剥落,梁柱倾斜,不少建筑因年久失修濒临坍塌。面对这一困境,当地引入CPE源峰等社会资本,投资超60亿元用于修缮。2023年1月开门迎客,至今有880多万海内外游客走进古镇。
据统计,开平—台山试点规划建设的190个实体项目总投资达984亿元,其中社会资本投入占比超70%。这一数据,折射出市场对江门乃至广东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信心。
实际上,广东的农文旅正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投资。
广东四季文旅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抢占市场先机,相继在广东打造了虎跳峡生态度假区、蕉岭米香中心等多个区域项目。当前,该团队计划依托江门台山22.5万亩连片农田,打造集农业生产、稻田观光、农旅休闲、田园旅居等为一体的农文旅度假区。“我们将面向粤港澳游客打造一个以广东丝苗米为主题的顶级文旅IP。”该公司董事长金健介绍。
“广东是最适合发展农文旅的地方之一。”浙江云涧旅游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金斌坚介绍。该公司在广东投资了14个项目,总投资额超过30亿元,目前已经有4个项目投入运营,预计到今年底将开业7家,未来将争取做到30家。
广东向各地企业抛出了新的橄榄枝:专题会上,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了109个农文旅融合发展重点招商项目。“这批项目意向资金需求达359亿元,展现了农文旅融合领域的发展潜力。”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曾晓峰说。
这批项目涉及田园农业、创意农业、休闲度假、传统民俗、生态教育、海洋经济等六类,构建了多元互补、层次丰富的农文旅业态体系。项目全面涵盖全省21个地市,其中有60个项目位于农文旅融合试点县(片区),占项目总数的一半以上。曾晓峰表示,所有属于地方政府重点推动项目,已纳入地方发展规划,将在用地、融资等方面予以倾斜支持。
随着项目的推进,广东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潜力将得到进一步释放。
用好“两只手”,探索特色发展路径
广东省政协主席林克庆指出,要深入实施业态融合、品质提升、品牌培育、标准引领、运营创新“五大行动”,努力提供让游客“吃得放心、住得安心、行得顺心、游得舒心、买得称心、玩得开心”的“六心服务”,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提质增效。
吴志才建议,接下来,需要坚持以乡村资源为根本、农业发展为基础、特色文化为灵魂、旅游市场为导向,从产业突破、区域突破、媒介突破、治理突破四个方面下功夫。比如在区域突破方面,通过强化县域统筹、深化区域联动、建设飞地模式等举措,突破传统单点开发模式的局限,推动农文旅发展向全域统筹、系统规划转型。
发展壮大农文旅产业,关键要用好政府这只“有形之手”和市场这只“无形之手”。
“当前,政府推动农文旅发展下了大力气,未来要更多依靠市场和民间力量。”在吴志才看来,要通过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民间力量协同发展,推动乡村建设思维逐步向乡村经营思维转变。
吴志才解释,强化有为政府引领,就是完善政策体系、优化审批服务,为农文旅融合发展营造稳定公平的环境;激发有效市场活力,就是引导有实力、有经验的农文旅集团、运营机构自主进入成为投资运营主体,建立市场化、专业化的项目运作市场机制;凝聚有机民间力量,就是支持村民、创客、智库等民间力量自发参与,创新利益联结模式,搭建创新创业平台。
广东明确要求,要按照多主体参与、多业态打造、多要素集聚、多利益联结、多模式创新的方式,引入市场化机制和市场化力量,探索农文旅特色发展路径。
省“百千万工程”指挥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要把试点地区建设成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区,成为代表岭南特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样板。同时,以点带面推动全省其他地方发展,把农文旅产业做成县域高质量发展的新兴支柱产业。
网编:李晓霞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