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 深度凝聚力量
首页
往期
南方
杂志简介
单位公告
官方媒体

坚持问题导向,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作风建设

2025-06-24 来源:南方杂志社 作者:王高贺 孔俊轩

腐败问题的发生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严重的腐败行为往往肇始于作风上的不检点

◎王高贺(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孔俊轩(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本文责编/李育蒙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上明确指出,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相互交织,是现阶段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要着力解决的突出问题。不正之风侧重强调党纪视域下党员干部在作风建设方面不正当行径,腐败问题侧重在国法视域中公职人员滥用公权力谋取私利的行为。二者相互交织、紧密联系,不正之风容易演化为腐败问题,而腐败问题助长不正之风,共同构成了反腐败斗争中的一体性治理难题。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作风建设,就要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不正之风与腐败问题交织的突出问题。

不正之风与腐败问题同根同源

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互为表里、同根同源。二者的产生在思想、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有诸多一致性,多维度因素共同催化了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的相互交织。

党性修养长期缺失。党性修养是共产党人对标党性原则进行自我教化、自我锻炼、自我提升的过程,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实质上都是由党性修养缺失和错位造成的,思想的“总开关”松化必然引起行为上的堕化。党性修养的缺失引起作风和腐败问题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投机型缺失”,表现为入党动机错位,入党初衷功利化、庸俗化,手中掌握一定权力后便大肆敛财、生活堕化;二是“迷途型缺失”,表现为入党时党性修养较高,但是在工作中长期无视理论学习和组织生活,党员干部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得不到滋养而难以维持,个人私欲膨胀,在外部诱惑下难以发挥免疫效应,酿成作风和腐败的恶果。

市场诱惑权力寻租。经济利益是引发不正之风与腐败问题的关键因素。市场经济追求利润最大化、效益最优化、资源集中化,一些不法资本引诱公职人员利用手中权力进行“等价交换”,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滋生了腐败,诱发了享乐主义等不正之风。

制度监督有待加强。有效的监督是防止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发生的重要保障。若监督机制不完善,对权力运行的制约不足,就难以及时发现和制止违规行为。一些地方和部门的监督力度不足,新型腐败、微腐败手段花样出新,一把手作风不正引起家族式腐败、地域性腐败屡见不鲜,对权力的监督流于形式,进一步助长了腐败分子侥幸心理。

当前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人们的利益诉求愈加多元化、复杂化,易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起到助推效应。受此类不良风气影响,部分公职人员容易产生心理失衡,内在表现为理想信念蜕化,对实现共产主义信心不足,淡化艰苦奋斗精神,信奉及时行乐的享乐主义;外在表现为作风堕落,并通过“公权力”攫取“私财富”,以满足自己的物质欲望和虚荣心,形成不良风气。

不正之风与腐败问题互为表里

不正之风与腐败问题二者互为表里、一体同生。破解“风腐一体”难题,必须充分把握其新症候新特点,对症下药,精准施治。

不正之风是滋生腐败的温床。腐败问题的发生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严重的腐败行为往往肇始于作风上的不检点。从一些查处的案件来看,许多落马干部在一条烟、一杯酒、一顿餐等上“不拘小节”,习惯于“谈朋友”“讲面子”“好排场”,在阿谀奉承、推杯换盏中迷失党性方向,成为不法商人围猎的对象。不少干部从一开始收受红包的“半推半就”演变成巨额受贿的“得寸进尺”,廉洁防线逐步崩塌,从作风问题升级成违法犯罪。

腐败问题必然内含作风问题。腐败是危害党的生命力和战斗力的最大毒瘤,也是污染社会风气破坏政治生态的最大因素。一方面,腐败外化为作风问题。腐败是个复杂问题的集合体,其中必然内含作风不正,并通过外在表现的享乐主义、奢靡之风问题呈现出深层隐藏的腐败本相。另一方面,腐败催化不良风气。腐败问题具有传染性,权力、资源、资金高度集中的“一把手”腐败最易产生“破窗效应”,形成“一把手”带头腐、下属“共同腐”的畸形政治生态,酿成窝案、串案并发的“塌方式腐败”。

不正作风和腐败问题隐形变身。新时代以来我们党以高压态势正风反腐取得显著成效,管党治党宽松软情况得到根本扭转。但不正之风和腐败交织的问题依然存在,部分“四风”问题出现隐形变异,玩起“障眼法”“捉迷藏”,利用形式上的花样翻新躲避监督追查,快递收礼、空函吃喝、违规旅游、影子股东等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现象增多。

健全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同查同治机制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健全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同查同治机制,彰显我们党永葆自我革命的政治清醒和坚定决心。系统推进风腐同查同治要坚持问题导向,以落实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为起点,基础在“查”,关键在“治”,要害在“管”。一体推进“查”“治”“管”三者贯通,斩断风腐转换链条,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压紧压实“两个责任”,提升风腐查治的合力。在全面从严治党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党委的主体责任和纪委的监督责任。深入推进风腐同查同治,必须压紧压实“两个责任”,推动“两个责任”协同贯通、同向发力。一方面,强化党委的主体责任。各级党委要对风腐交织问题真管真严、长管长严,推动风腐同查同治转化为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及社会共识,扎紧制度的笼子。另一方面,落实纪委的监督责任。各级纪委应做好“监督者”角色,贯彻落实“四种形态”,推动“四风”问题和腐败问题的监督检查精准化规范化,协助党委推动风腐同查同治工作。

推进查访并举,找准风腐频发的薄弱点。风腐同查同治,要以“查”为切入点,强化“不敢腐”的震慑力。风腐一体顽疾具有隐藏性和复杂性,既要“明察”,强化监察的威慑性;也要“暗访”,突出监管的针对性。一方面,建立督察常态化机制。针对风腐交织的薄弱点和重灾区成立专项督察小组,强化经常性和集中性的监督检查,对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廉洁建设的典型干部公开通报严肃处理,防止不正之风和贪墨之风反弹回潮。另一方面,加大暗访和突击检查力度。要聚焦问题导向,对风腐问题突出的重点区域和单位做到“事前不动声色、事中突击检查、事后挂牌督办”,既要“由风查腐”,更要“由腐纠风”,严查风腐背后的“双面人”“保护伞”,确保整治工作走深走实。

强化纪法共治,斩断风腐转换的利益链。风腐同查同治,要以“治”为发力点,提高“不能腐”的约束力。要完善党和国家的监督体系,推进执纪执法和刑事司法有机衔接。风腐交织起于作风问题的疏于防范,最终恶化为腐败毒瘤,其中既违党纪,又犯国法。根治风腐一体顽疾,应推动党纪和国法协同联动、相辅相成。一方面,坚持纪在法前,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针对风腐交织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建立风腐预警机制,增强党员干部对党章党纪党规的思想认识,端正为官作风,守好廉洁拒腐的底线。另一方面,完善纪法衔接。完善纪律处分和刑事司法“两套体系”的无缝衔接,形成惩治风腐问题的强大合力。

坚持严管厚爱,弘扬肃风祛腐的清廉风。风腐同查同治,要以“管”为支撑点,弘扬“不想腐”的感召力。“查”和“治”只是手段,最终要在如何管好干部上下功夫。一方面,永葆严的基调。全面从严治党一刻也不能松懈,党管干部必须贯彻“严”字当头,狠抓党员日常管理,精准运用“四种形态”,针对作风问题和腐败交织的新情况做到露头就打毫不手软,使党的纪律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另一方面,强化思想教育。充分利用好因风腐问题落马官员的典型示范作用,做到以案促教、以案促改,深化党员干部“手莫伸,伸手必被抓”的思想意识,让“红脸出汗”常态化,永葆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本文系2025年暨南大学党内法规研究中心项目“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三次修订的内在逻辑与重大价值”的阶段性成果)

网编:陈冰青

本网站由南方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nanfangzazhi@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0025432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

中共广东省委主管主办·南方杂志社·深度凝聚力量

Copyright 南方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