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 深度凝聚力量
首页
往期
南方
杂志简介
单位公告
官方媒体

青春建功大湾区

2022-04-18 来源:南方杂志社 作者:莫群

2021年5月14日,“青创杯”第八届广州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启动暨第七届大赛颁奖仪式在广州市港澳 青年创新创业服务中心举行

粤港澳大湾区不仅成为港澳青年认识祖国、融入国家发展的窗口,也成为他们发挥才能、建功立业的大舞台

◎《南方》杂志记者/莫群 发自广州、深圳等地

◎本文责编/李焱鑫

一桥飞架三地,1小时通勤生活圈开始让粤港澳同城化。随着人流、车流、物流等要素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大湾区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新机遇的吸引下,越来越多的青年汇聚到粤港澳大湾区这片热土。这里不仅成为港澳青年认识祖国、融入国家发展的窗口,也成为他们发挥才能、建功立业的大舞台。

奔跑追梦,为建设一流湾区贡献力量

青年,是大湾区的“先行者”。在这片机遇之地上,广大湾区青年正在绘就蓝图实现梦想。

在穗创业的香港青年陈可洋是哲仁学苑及哲仁文化传播(广州)有限公司的创办人、CEO。他2017年决定从香港到广州创业,创办了素质教育综合体“哲仁学苑”。自哲仁学苑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助力,为有意来内地(大陆)发展的港澳台青年搭建交流平台。

2021年,陈可洋的公司成功入驻广州市港澳青年创新创业服务中心,该中心在场地、资源、政策上都为其提供了很多支持。如今,陈可洋对创业前景充满信心:“将以粤港澳大湾区、乡村振兴、志愿公益服务等重要工作为契机,做好素质教育培训的完善与升级,提高创新能力,努力为粤港澳文创产业发展贡献一分力量,为更多有意来内地(大陆)发展的港澳台青年搭建交流平台。”

与陈可洋一样,在大湾区实现创业梦的,还有土生土长的澳门人陈锦达。2011年,他看准生活药房在当地发展的前景,毅然卖掉一套房子,创办康健生活药店。10年来,他在澳门、珠海和广州三地创业,充分发挥三地资源优势,各地公司分工各有侧重,探索出药店电商新零售模式。

好风凭借力。大湾区为港澳青年到中流击水铸牢底气和信心。

80后香港青年陈升尝到了大湾区创新创业的甜头。直连国际200多个大型供应商,间接孵化跨境电商企业140多家,单月最高交易总额超过3450万美元,首轮融资5000万元……这是陈升在深圳6年交出的亮眼“成绩单”。

香港青年邓文俊在香港IT圈摸爬滚打了近10年后,2019年在东莞松山湖成立以增强现实(AR)为主要开发项目的科技公司。他说:“大湾区制造业发达,可直接对接企业,减少中间成本。公司成立近两年来,同样的投入,收益要比以前高5至6倍。”

香港科技大学博士张云飞在珠海创立了一家无人船艇企业,构筑起领先的无人船艇自主创新技术体系。他说:“湾区青年要做大湾区发展的中坚力量。”

80后香港青年黄惠铭放弃舒适工作,在东莞打造绿色田园综合体。他说:“希望把自身所学和优质资源带到大湾区,为建设国际一流湾区贡献青年力量。”

近些年,广东建立了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示范基地,推出一系列创新创业及人才落户优惠政策,包括享受租金补贴、人才补贴、人才公寓等。团广东省委还通过12355港澳青年服务热线、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家园等,为来粤创业港澳青年提供政策指引和服务保障,免去港澳青年的后顾之忧。

2021年底,省青年发展规划实施工作联席会议继续推出第二批民生实事项目,包括打造“青春湾区”粤港澳青年发展型大湾区,开展“青融工程”助力港澳台青年融入湾区发展行动、“青航工程”促进海外留学生归国返粤发展行动、广东大学生志愿服务山区计划广东高校毕业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行动和广东青年安居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建设等。

大潮起珠江,乘风再破浪。来自不同地区的青年,在广东共青团的助力下,增强对祖国的向心力,正用自己的热血,在粤港澳大湾区这片热土上,抒写自己的故事。

防疫一线的“平凡之光”

“您好,这里是珠海疫情防控志愿服务队。”在珠海市青少年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的珠海疫情防控电话问询志愿服务现场,澳门青年曾婉雯正用流利的英语对外籍人士进行电话问询。其温和的态度、专业的提醒、流利的英语,赢得了电话另一头外籍人士的频频致谢。

今年1月珠海发生疫情后,团珠海市委迅速动员全市共青团、少先队、青年组织等成立志愿服务专班。曾婉雯是一名土生土长的澳门青年,当听到珠海招募志愿者的消息后,便第一时间报名并到现场开展志愿服务工作。“自己是珠海市青联澳区委员,同时又在横琴创业,珠澳青年同心战疫是理所应当的。”曾婉雯表示,这项工作是和时间赛跑、和病毒赛跑,能发挥自己的语言沟通优势,帮助提高工作效率,为疫情防控全局作一点贡献,很有意义。

与曾婉雯一样,在深圳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在深创业的香港青年也行动起来。他们积极响应团深圳市委号召,短短两天时间,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新创业中心、UNI香港青年创业空间、深圳香港青年总会组建了一支50余人的“香港在深创业青年志愿服务队”,定点服务罗湖南湖街道万科里核酸采样点,帮助维持核酸采样现场秩序、查验健康码、引导市民正确扫码并填写相关信息等,日均服务2万人次。

香港田径运动员黄奕贤便是其中一员。“当时,团市委正在筹备港澳青年驿站,有20多名香港青年住进来了,后来我们成立了香港在深创业青年志愿者服务队。”黄奕贤说。

每天从10时到22时,12个小时里,香港青年志愿者们分批次轮番上岗,化身“小蓝”,用青春力量回报深圳这座大爱之城。

党有号召,团有行动!数据显示,3月以来,团深圳市委组织动员3.3万名、10万人次注册志愿者参与防疫工作,新增注册志愿者超过11.2万。其中,罗湖区组织动员6869名、2.8万人次注册志愿者参与防疫工作,工作涉及核酸检测引导、封控区和防控区入户排查、防疫物资转运等志愿服务。

而在这场疫情防控战中,港澳青年用彰显城市文明大爱的志愿服务,以“平凡之光”汇聚千万人之力,用行动践行雷锋精神、奉献精神,用爱心筑起疫情防控的最美防线。

青春在世纪工程中绽放

奋斗正当时,青年在行动。无数青年在奋斗中书写青春华章,在实践中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交通主动脉,深中通道全长24公里,有着世界首例双向8车道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最大跨径的全离岸水中悬索桥、57个超大钢圆筒快速成岛技术造就的西人工岛,是当前世界上在建的综合难度最高的跨海集群工程。

在这项“超级工程”里,有一支由“高精尖”人才组成的深中通道管理中心“湾区鲲鹏”智能建造“四最”青年突击队。面对高难度考验,青年没有退缩。他们冲锋在前,切实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关键问题。

在深中通道的立项过程中,为论证深中通道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项目党支部书记和突击队队长刘健的带领下,青年技术团队顶住所有压力,踏遍70公里的珠江两岸,重复着实地察看、研讨的过程并先后制定出29个方案。在坚持了2000多个日夜、近6年的时间,2015年,深中通道获批立项。

深中通道项目在顺利立项后,依然面临着许多困难。突击队成员之一、来自深中通道管理中心总工办的邹威深有体会:“深中通道项目的建设涉及学科领域,技术攻关之难是常规项目无法比拟的。在设计技术方案或现场施工时,我们常常会遇见许多难题。”

关键时刻显担当,紧要关头敢冲锋。在深中通道的每个建设环节,都能见到突击队青年队员忘我工作的身影。

从广州南沙之滨船厂里的沉管钢壳智能建造,到珠海牛头岛沉管智慧工厂的混凝土智能浇筑,从深中通道西人工岛的快速成岛,到世界首艘沉管浮运安装一体船创造一个月安装一个管节的“深中速度”,从深圳侧东人工岛的全国首个高速公路水下互通,到伶仃洋大桥、中山大桥的巍峨耸立,无数个“第一”,无数个突破,见证着“湾区鲲鹏”的展翅翱翔。


网编:陈冰青

本网站由南方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nanfangzazhi@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0025432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

中共广东省委主管主办·南方杂志社·深度凝聚力量

Copyright 南方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