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 深度凝聚力量
首页
往期
南方
杂志简介
单位公告
官方媒体

历史文化保护的番禺行动

2022-04-18 来源:南方杂志社 作者:影子

广州地铁番禺广场站,120多幅广州历史地图让市民们触摸到广州生生不息的历史文脉

望得见山水,留得住乡愁,寻得到记忆

◎《南方》杂志记者/影子 发自广州

◎本文责编/蒋玉

秦代广州(番禺)为南海郡郡治,南越国时期为国都南越王府所在……在地铁番禺广场站,120多幅广州历史地图,让市民们触摸到广州生生不息的历史文脉。

在地铁站“邂逅”历史,是繁华都市中宁静美好的瞬间。番禺广场站是目前国内建设体量和建设难度最大的地铁站之一,客流量很大。自2022年3月28日起,“百幅地图看千年广州历史变迁主题展”令乘客们纷纷停下匆匆脚步,驻足观看。

这是广州市番禺区委区政府瞄准传统文化保护推出的创新举措之一。《南方》杂志记者在番禺区实地走访时发现,番禺正不断强化历史文物和特色风貌保护底线约束,加强历史知识和传统文化宣传教育培训,为番禺乃至广州擦亮一抹“古色”。

政府大院里的研读站

从番禺广场地铁D出口直行100米,《南方》杂志记者走进了位于番禺区委区政府办公大楼主楼西109室的番禺区党员干部新学习去处—“老城市新活力 四个出新出彩”研读站。

一进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图、番禺区古树名木和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红色革命遗址点位一览图等图表吸人眼球。天花板上悬挂的红色标语展板,展示着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主题。围绕研习设置的智慧屏,内容丰富,科技感十足。

问及研读站的来历,工作人员告诉《南方》杂志记者,这里原来是区政府行政中心图书室。番禺区高度重视通过学习提升干部工作水平和工作能力,区委书记黄彪要求以“明确开展‘老城市新活力 四个出新出彩’研读功能定位、聚焦城市治理基层建设工作重点、强化政治机关建设、凸显党味党性”为目标,全面增强学习政治性、专业性、互动性和实效性。经过反复琢磨,最终这里被打造成为区委机关的专题学习站、全区政治机关建设示范站、基层治理能力提升站、支部组织生活交流站和番禺底蕴特色展示站。

为配合研读站功能的发挥,番禺区委宣传部还贴心地提炼了党支部或党小组的“研读法”,成为研读站的“使用说明书”。

一是细细品读整个政治氛围布置设计,飘带、伟大精神墙、学习金句、总书记对广东广州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省委市委关于整改工作的要求等内容,共同凸显出这是一个以提升政治能力为目的的研读站。二是快速阅读6块展板和4个展柜的内容,了解番禺区经济社会、生态环保、组织建设、党风廉政和党史学习教育的基本情况,做到底数清、方向明。三是延伸阅读5块电子显示屏的内容,包含市委宣传部主持开发的新思想学习系统、番禺区融媒体中心研发的“番禺记忆”系列媒体资源系统和数字乡村综合服务平台、番禺区应急广播服务系统等系统平台。四是大声朗读书架上的7类图书,特别是最中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原著和系列阐释的书籍。五是坐下来展开研讨,聚焦一个跟历史文化有关的主题,摸清家底、找准方向、找出问题、找到答案。

采访中,工作人员透露,研学站内学习内容新颖丰富,大受欢迎、“供不应求,目前几乎被各党支部预约满了”。

专家库与历史文化大讲堂

“番禺作为一个古老的地名,最早出现于战国时代的《山海经》里……”“大夫山与莲花山是‘城南屏障’与‘千年海门’的生态人文坐标……”

3月4日,“文史广州番禺行 番禺历史文化大讲堂”首期讲座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东四大名园之一的余荫山房拉开帷幕。首期由文化学者朱光文、“大国工匠”何世良分别围绕“‘千年海门’与‘城南屏障’—广州南拓大谷围地区简史”“广府(番禺)建筑与传统技艺”主题开讲。

“番禺”两字由何而来、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变迁、广府建筑有何魅力……讲台上,专家展现了岭南古邑番禺2200多年地理变迁与发展脉络、广府建筑的魅力所在。讲台下,广州市政府办公厅有关领导、番禺区领导班子成员、“两代表一委员”、机关干部、市民群众一同领略番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番禺历史文化大讲堂的举办,足见区委区政府对历史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重视,这让广大文化工作者对未来文化发展充满了信心。”何世良表示。

“把居住在番禺的大专家组织起来,为番禺区历史文化保护工作提供知识保障。”番禺区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区文明办主任张青接受《南方》杂志采访时说。目前,番禺区已经邀请研究历史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岭南文化保护开发、番禺历史文化等领域学者、教授、名人组成近30人专家库。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价值研究,深挖丰厚内涵,阐释时代新义,通过实地调研、座谈交流、现场培训等方式,为番禺传统历史文化保护利用建言献策、把脉开方。

据悉,番禺历史文化大讲堂将持续推出内容涉及文物考古、民俗文化、传统建筑、传统技艺、保护文物、保护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系列讲座,采用“现场讲座、实地参观、线上录播”的方式,尽可能提升讲座的教学效果和沉浸感,扩大番禺历史文化知识讲座的受益面,提升番禺干部群众历史文化自信,增强文物保护意识,为城市留下更多历史文化记忆。

同时,番禺区融媒体中心对系列讲座进行全程录制,通过融媒番禺数字平台推送到全区284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和45万有线电视用户家庭,将历史文化学习内容传递到番禺区每一个角落,形成全区共同学习的良好氛围。

粤剧短剧“吸粉”与历史文化之魂

在番禺区大龙街大龙村,常年居住着数千名孔子第71世至78世孙。村里矗立着两间具有数百年历史的古祠—阙里南宗祠、孔尚书祠。幽幽古村,谆谆古训。保护古树、古建筑,祖训写进了村规民约。

为了用鲜活的形式传递伟大的精神,番禺区邀请了粤剧梅花奖得主吴非凡创编一台以大龙街加强村规民约修订、推动保护古树和历史建筑的粤剧短剧,在传承传统粤剧的基础上进行活化创新。创编过程中,充分听取群众意见,也邀请村民和小学生参加演出。创作和演出的过程,也是开展乡风文明教育的过程,通过传唱群众熟知的村规民约感召和告诫后人,保护自然保护历史既是根本,也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从而推动当前工作走向深入,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助力乡村振兴事业发展。

根据创编进度,这一出短剧将于4月底在大龙街大龙村祠堂前进行实景首演。通过家门口的粤剧文化盛宴,大力宣传历史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提升番禺整改工作的可见度和感知度,积极带动广州市少儿粤剧课本剧实践基地的人才培养。

与此同时,番禺区还精选创作一批讲述广州历史、番禺故事的文学作品,录制成音频产品,通过掌上番禺APP、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禺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平台传播,持续丰富全区历史文化产品线。目前已推出根据同名纪录片改编的音频节目《记忆番禺》,讲述番禺民俗、丝路遗风、禺山人杰等番禺的历史文化;以及共68集,每集5分钟左右的音频《番禺红色故事》。

望得见山水,留得住乡愁,寻得到记忆。如果你足够细心,打开手机里的地图,你会发现,近几年,广州城区的绿色区域在拓展扩大,番禺滨海的红树林绿化带在延长,城市中的口袋公园在增加、河涌边的碧道在延伸……人们走出家门不远,就能亲近绿植、聆听鸟鸣、呼吸清新的空气。


网编:陈冰青

本网站由南方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nanfangzazhi@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0025432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

中共广东省委主管主办·南方杂志社·深度凝聚力量

Copyright 南方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