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五”到“十四五”
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种重要方式。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一以贯之的主题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南方》杂志记者/史成雷 整理
◎本文责编/郭芳
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种重要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一以贯之的主题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们党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推进五年规划(计划)制定实施,取得了宝贵历史经验,积累了丰硕发展成果,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五”计划(1953—1957)
为准备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我国从1951年就着手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起一面开始实施,一面继续讨论修改,到1954年9月形成草案。“一五”计划确定的经济建设指导方针,突出了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初步基础的核心要点,同时要求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保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等。1955年3月,“一五”计划草案经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讨论同意,7月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正式审议通过。至1957年底,我国全面完成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了巨大成就,成为我国大规模现代经济建设的开端。以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为中心的工业建设,使我国的工业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前进了一大步。
“二五”计划(1958—1962)
1956年召开的党的八大,通过了《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2)的建议》,要求到1962年,工农业总产值比1957年的计划增长75%左右。大会还提出在三个五年计划或者再多一点的时间内,在我国建成一个基本上完整的工业体系的战略设想。这是党为全国人民描绘的社会主义发展的宏伟蓝图。遗憾的是,党的八大形成的正确路线未能完全坚持下去,先后出现“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等错误,“二五”计划的全面编制和修订工作未能完成。1962年上半年,全党集中力量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到1963年夏,各项建设事业呈现出明显的健康发展势头。在1963年9月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党中央决定从1963年起,再用三年时间继续调整,作为第二个五年计划到第三个五年计划之间的过渡阶段,“三五”计划推迟到1966年开局。到1965年年底,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全面完成,工农业总产值超过1957年水平。
“三五”计划(1966—1970)
1964年五六月间,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和中央工作会议专门讨论“三五”计划时,高度关注国家安全的毛泽东,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战略布局考虑,将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提出三线建设问题。三线建设开展之时,编制和调整“三五”计划的工作也在紧张进行。1966年3月,毛泽东提出的关于“三五”计划的方针任务,后来被概括为“备战、备荒、为人民”。这个思想成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遵循的重要指导方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国民经济受到社会动乱的严重冲击。原定的1967年国民经济计划无法执行,实际上被废置。1968年连年度计划都未能制定,成为我国建立计划经济体制以来没有国民经济年度计划的一年。随着各级革委会的建立,1969年党的九大的召开以及党的各级基层组织相继恢复,国内形势稍趋安定。主持政府工作的周恩来等领导人抓住时机,着手恢复各主要工业部门和其他综合经济部门的工作。到1970年底,当年经济指标以及“三五”计划主要指标在1970年高投入的前提下大体完成,大部分工农业产品产量超过1966年的指标。
“四五”计划(1971—1975)
1970年二三月间召开的全国计划会议,拟定了《1970年国民经济计划和第四个五年国民经济计划纲要(草案)》。由于过高估计外敌入侵的战争危险和对国内刚见好转的经济形势估计过于乐观,突出强调要“以战备为纲”,集中力量建设战略后方,建立自成体系的经济协作区,以促进国民经济的“新飞跃”,因而计划纲要出现急于求成、盲目追求高指标高速度的倾向。1971年我国开始执行第四个五年计划。由于忽视经济工作中存在的矛盾,继续追求高指标,由此造成国民经济一系列比例关系严重失调,市场供应紧张,人民生活水平下降。1972年至1973年,根据周恩来的指示,国务院采取各种措施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再加上1975年邓小平主持的治理整顿,1975年工农业总产值和大多数产品产量指标按照“四五”计划基本完成,是“文化大革命”以来经济状况最好的一年。
“五五”计划(1976—1980)
“五五”计划的制定始于1974年,没有形成独立文本。“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党和国家工作中心战略转移,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引下,改革开放开始起步,要求在五年计划调整、实施中处理好改革和发展的关系,走出一条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发展新路。当全党工作重点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转移的时候,国民经济发展中重大比例关系失调的情况日益显露出来。1978年12月制定的1979年、1980年国民经济计划,因生产建设任务安排过大,物资、财政、外汇都有相当大的缺口。1979年4月5日至28日,党中央召开工作会议,正式确立了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纠正多年来经济建设指导方针的偏差和此前两年经济工作中出现的急于求成倾向。
“六五”计划(1981—1985)
“六五”计划最初是作为《1976—1985年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草案的一部分来制定的。经过调整,1982年12月经第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批准。1982年12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六个五年计划(1981—1985)》在《人民日报》头版摘要刊发。从“六五”计划开始,党中央把社会发展摆在突出位置,五年计划由“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改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到1985年底,“六五”计划的经济指标全面和超额完成。1985年同1980年相比,工农业总产值由7707亿元增加到13335亿元,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平均每年增长11%;国内生产总值由4588亿元增加到9099亿元,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平均每年增长10.6%。
“七五”计划(1986—1990)
1985年9月,党的全国代表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提出了“七五”期间我国经济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方向的一些重要指标,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方针和主要政策措施,以及经济体制改革的设想和步骤。“七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之一是使1990年的工农业总产值和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或者更多一些。1986年3月,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1990)》。“七五”期间,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8%,国民收入年均增长7.5%,工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1.3%,均超过计划预期。
“八五”计划(1991—1995)
党的十三大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步走”战略,其第二步,即从1991至2000年十年间,“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1990年12月,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提出,今后十年,要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把国民经济整体素质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八五”期间,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3%,1995年达到61340亿元,原定2000年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提前五年实现。
“九五”计划(1996—2000)
1995年9月,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对“九五”时期实现第二步发展战略目标作出新部署,强调实现奋斗目标的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到2000年,“九五”计划的主要任务完成或超额完成,国内生产总值达100280亿元,平均每年增长8.6%。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在1997年提前3年完成。我国成功实现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初步建立。
“十五”计划(2001—2005)
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提出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今后五到十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是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时期,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时期。制定“十五”计划,要把发展作为主题,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十五”计划的五年,我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都迈上一个新台阶,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9.6%,年均增长9.8%,由居世界第六位上升为第五位。财政收入增长1.4倍,年均增加3650亿元。
“十一五”规划(2006—2010)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十一五”期间要坚持六个方面的原则: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其鲜明特点是强调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科学发展观贯穿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过程。“十一五”时期,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3%,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40万亿元,经济总量由2005年的世界第五位跃升至第二位,先后超过英国、德国和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十二五”规划(2011—2015)
2010年10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8%,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成为全球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和主要对外投资大国。经过五年努力,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国际影响力又上了一个大台阶。
“十三五”规划(2016—2020)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我们党“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2015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在深刻认识和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明确了“十三五”时期我国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2020年“十三五”收官之际,国内生产总值达101.6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连续两年超过1万美元。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告:“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
“十四五”规划(2021—2025)
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即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十四五”时期是进入新发展阶段后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我国实现新的更大发展的关键时期。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对今后一个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战略部署。“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总量连续跨越110万亿、120万亿、130万亿元,2025年预计可以达到140万亿元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保持在30%左右。
(资料主要来自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著“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系列丛书)
网编:周丽娜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