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认识“十五五”时期的历史方位与主要目标
“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杨宜勇(全国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二级研究员、国家发改委市场与价格研究所原所长)
◎本文责编/郭芳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的历史过程,需要不懈努力、接续奋斗。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十五五”时期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五年,既是对“十四五”时期发展成果的深化拓展,更是向2035年远景目标冲刺的重要阶段。
历史方位决定未来五年的战略坐标与时代使命
“十五五”时期的历史方位,需置于中国式现代化全局、世界百年变局与发展阶段转换的多重维度中审视,其核心特征可概括为“承前启后、转型攻坚、内外承压”的战略节点。
一是时间轴上的“中期加油站”。从中国式现代化“三步走”战略看,“十五五”时期处于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中间枢纽,前承建党百年的历史性成就,后启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其推进质量直接决定远景目标的“成色”。经济总量能否向更高层级跃升、科技自立自强能否取得标志性突破、共同富裕能否迈出实质性步伐,都将在这五年接受检验,成为衡量现代化进程的“中期标尺”。
二是发展逻辑的“范式转换期”。过去数十年我国通过“后发优势”实现了经济规模的快速扩张,在基础设施、产业体系、民生保障等领域完成了对发达国家的“追赶式发展”。但进入“十五五”时期,传统增长模式的边际效益持续递减,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劳动力成本优势减弱,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凸显,单纯依靠规模扩张的路径难以为继。“十五五”时期必须实现发展逻辑的根本性转换—从“速度优先”转向“质量优先”,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跟跑模仿”转向“原创引领”。在全球产业链中,要从“参与者”变为“主导者”;在国际规则制定中,要从“适应者”变为“塑造者”。这种“范式转换”不是局部调整,而是涉及发展理念、制度体系、政策工具的全方位变革,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能否行稳致远的关键一跃。
三是内外环境的“承压攻坚期”。从国际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地缘政治冲突打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幻觉”,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冲击经济全球化,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加剧外部需求波动,科技领域的“阵营化”趋势压缩我国发展空间。从国内看,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较突出,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尚未根本弥合,人口老龄化、少子化对经济社会活力构成挑战,生态环境质量与人民期待仍有差距。但风险中亦蕴含机遇: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突破,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制造等技术重塑全球竞争格局,为我国实现换道超车提供可能;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持续显现,新型城镇化、消费升级带来巨大发展空间。“十五五”时期的特殊性,正在于要在“风险与机遇交织、挑战与希望并存”的复杂环境中,守住底线、抓住先机,为现代化进程筑牢安全屏障。
主要目标描绘未来五年多维度协同跃升的现代化图景
“十五五”时期是中国迈向2035年远景目标的关键冲刺阶段。根据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其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是一个多维度、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共同勾勒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一跃。
一是关于高质量发展的全局统领指向。“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是统领“十五五”时期各项工作的总纲。它意味着发展模式将发生深刻转变:告别唯GDP论,不以GDP论英雄,将继续淡化经济增速目标。但这并非不要经济增长,而是追求更具可持续性的“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专家预测“十五五”时期GDP年均增速将保持在5.0%左右,为调结构、防风险留出空间。强调发展质量的全面跃升,未来的发展将更加注重经济结构的优化、效率的提升和发展的可持续性,核心是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二是关于科技自立自强的核心动力指向。“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被置于突出位置,这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和国家安全保障。当前在高端芯片、工业软件等领域仍存在风险。“十五五”时期将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通过攻克“卡脖子”难题,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推动科技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目标是让科技创新真正成为驱动产业升级和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引擎。以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望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三是关于深化改革与开放的制度保障指向。“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与“高水平对外开放”共同为发展注入动力。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关键在于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破除阻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卡点堵点;核心是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未来将更注重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并“拓展双向投资合作空间”,既吸引全球投资,也支持中国企业出海。
四是关于社会文明的软实力提升指向。“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关乎发展的精神内核和文化底蕴。这一目标强调文化自信更加坚定,国家软实力持续提高。它与其他目标相辅相成,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和良好的社会氛围。
五是关于民生福祉的实质增进。“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具体体现在:夯实消费基础,关键是提升居民消费能力,这与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紧密相连。全会提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这意味着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将更注重“分好蛋糕”,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或将进入深水区,社会保障体系将迈向更公平、更可持续。
六是关于美丽中国的绿色转型指向。“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新的重大进展”要求发展必须是绿色的、可持续的。“十五五”时期是实现碳达峰的关键窗口期,生态环境领域将谋划一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工程,紧扣减污降碳协同,并优化资金保障机制,深化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
七是关于发展安全的动态平衡指向。“国家安全屏障更加巩固”在复杂国际形势下具有极端重要性。中国正着力构建“发展与安全深度融合”的韧性体系。目标是加强重点领域国家安全能力建设,确保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以及在粮食、能源等关键领域的自主可控,有效防范化解风险。
上述这七大目标并非简单并列,而是一个环环相扣、相互支撑的有机整体。科技自立自强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深化改革与开放为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外部空间。美丽中国建设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标志。增进民生福祉是前面所有发展的根本目的,同时,人民生活品质的提高、收入的增长,也会扩大内需,反过来支撑高质量发展。统筹发展与安全则是所有这一切能够顺利推进的基本前提。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则为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软实力支撑。“十五五”时期的努力,是为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打下决定性基础。
十二项重大部署有力支撑未来五年主要目标实现
“十五五”时期的目标实现,需依托系统性、针对性的重大部署,聚焦短板攻坚、优势强化、风险防范,形成“目标—路径—保障”的闭环体系。一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二要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三要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四要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增强高质量发展动力。五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开创合作共赢新局面。六要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七要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八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九要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十要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十一要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十二要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高质量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这十二项重大部署既各有侧重又相互支撑,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形成“双轮驱动”,市场扩容与制度改革激活“内生动力”,城乡协调与共同富裕彰显“公平导向”,绿色转型与安全建设筑牢“发展底线”,文化建设与社会治理凝聚“精神合力”,国防建设则为全局提供“根本保障”。通过这些部署的落地见效,“十五五”时期的目标将从“蓝图”变为“实景”,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决定性基础。
综上所述,十二项重大部署与“十五五”时期的历史定位和主要目标之间,构成了一个严密的“战略定位—核心目标—实施路径”逻辑体系。它们不是孤立的任务清单,而是为实现“十五五”时期承上启下的历史使命而精心设计的、相互协同的行动组合。从历史定位出发,“十五五”时期作为基本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决定性五年,其部署必须充分体现全面性、系统性、攻坚性。紧扣核心发展目标,每一项部署都精准对标“主要目标”中的具体条目,形成了清晰的“目标—路径”映射关系。十二项部署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相互关联、彼此赋能,共同编织成一张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迈出决定性步伐的战略网络。它们确保了“十五五”规划不仅是一份美好的蓝图,更是一个可执行、可评估、可达成的行动纲领。
网编:周丽娜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