擘画五年蓝图,续写“两大奇迹”新篇章
这是乘势而上、接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又一次总动员、总部署。在新的起点上开启新的进发,必将续写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25年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举行。中央政治局主持会议。新华社/供图
◎《南方》杂志记者/叶石界 发自广州
◎本文责编/郭芳
时代昂首迈进,历史在奋斗中铸就新篇。2025年,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上将刻下深刻的印记。
10月20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胜利召开。这是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上举行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议最重要的成果,是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为未来五年中国发展绘就了宏伟蓝图。
这是乘势而上、接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又一次总动员、总部署,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续写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奋力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主动,必将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在新的起点上开启新的进发,其时已至,其势已成,“中国号”巨轮乘风破浪。
中国式现代化迈出新的坚实步伐
“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历程极不寻常、极不平凡。
过去五年,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艰巨也是前所未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全局、领航掌舵,全国上下勠力同心、众志成城,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不仅顶住了压力、经受住了考验,经济社会发展还实现了大幅跃升。
栉风沐雨终向阳。
“十四五”期间,我国经济总量爬坡越坎,不断向上突破。
GDP从2021年跨越110万亿元,到2022年突破120万亿元,到2024年超过130万亿元,再到2025年预计达140万亿元左右,人均GDP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我国经济增速持续领跑全球主要经济体。“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增量预计超过35万亿元,相当于再造一个长三角,超过了世界排名第三国家的经济总量。“我们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保持在30%左右,前4年我们的经济增速平均在5.5%。”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表示。
这意味着中国已成为世界发展最稳定、最可靠、最积极的力量,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者。
这五年来,新质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中国发展面貌。
越来越多的产品装上了“中国芯”,空间站“天宫”等众多“大国重器”密集涌现,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前沿领域“多点开花”;新兴产业“拔节生长”,数字经济撑起GDP超十分之一版图……“科技创新带动产业不断向中高端转型升级,很多领域加快从量变到质变、从中低端到中高端、从追赶者到领跑者转变。”郑栅洁说。
这五年来,面对逆全球化逆流,中国选择更坚定地敞开大门。
中国贸易“朋友圈”不断扩大,与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携手共赢,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进出口占比突破50%。中欧班列飞驰不息,成为亚欧大陆上最繁忙的“钢铁驼队”。
这五年来,民生答卷填满了实实在在的幸福指数。
每年城镇新增就业超过1200万人,稳稳托起了千万家庭的生计与希望;居民收入沿着经济增长轨迹“水涨船高”,城乡差距持续缩小,共同富裕的道路越走越坚实。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从“看病难”到“看好病”,从“一老”到“一小”,民生服务越发贴心、越发可及。
如今,“十四五”主要目标任务即将胜利完成,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中国式现代化迈出新的坚实步伐。
这些重大成就的取得,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航掌舵,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
实践充分证明,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党保持团结统一和强大战斗力、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两个确立”对于我们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十五五’时期,坚持正确方向、遵循科学理念、发扬斗争精神、把握历史主动,就一定能够继续开创中国式现代化的崭新局面。”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江金权表示。
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的历史过程,需要不懈努力、接续奋斗。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通过实施“十四五”“十五五”“十六五”3个五年规划来完成。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作出重大判断:“十五五”时期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点明接续奋斗的重大意义:“‘十四五’时期是第一个五年,已经打下坚实基础,实现良好开局。‘十五五’时期是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制定和实施好‘十五五’规划,就能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把握“十五五”的历史方位和重要使命,必须紧抓时间窗口,以前五年的发展赢得未来十年的更大主动。
从这个基本定位出发谋划部署“十五五”时期发展,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总体思路、重大原则、主要目标、战略任务,既同“十四五”规划提出的理念和思路保持连续性,又准确把握未来五年我国发展大势,符合实际、具有前瞻性。
《建议》提出“五个以”“两个推动”“一个确保”的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全面从严治党为根本保障,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确保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
未来五年的目标十分清晰—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新的重大进展,国家安全屏障更加巩固。在这个目标的基础上再奋斗五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这些目标既催人奋进,又切实可行。相信未来五年,我国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在内的综合国力将持续增强,国际地位将持续提升,人民生活将更加幸福。”中央财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农办主任韩文秀说。
正确判断形势,是科学决策、周全应对的前提。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十五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处于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完整产业体系优势、丰富人才资源优势更加彰显。
这意味着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发展信心,乘势而上、迎难而上,赢得战略主动。
《建议》对“十五五”时期接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行了部署。这是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擘画未来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为我国在困难挑战中逆势而上明确了方向,推动中国经济航船驶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继续以敢闯敢试的勇气、久久为功的定力阔步向前,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必将创造现代化建设的更大辉煌。
紧扣推动高质量发展主题
发展是硬道理,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就明确强调:“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建议》把推动高质量发展确定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将“坚持高质量发展”明确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一个原则;而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中,“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被置于首位。
举一纲而万目张。围绕这一主题,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部署了一系列确保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的战略任务。
没有产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中国经济靠实体经济起家,也要靠实体经济走向未来。”郑栅洁说。
《建议》明确把“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摆在战略任务的第一条。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持续提升产业的“硬实力”,将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巍巍大厦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奔涌。科技部部长阴和俊表示,要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不断催生新质生产力。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将不断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
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离不开改革开放这个重要法宝。
如何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好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完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加快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对此,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进行了部署。通过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经济秩序。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对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作了专章部署,释放出我国坚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强烈信号。《建议》从积极扩大自主开放、推动贸易创新发展、拓展双向投资合作空间、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等四个方面进行了部署。“我们将推动《建议》各项决策部署落地开花,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空间。”商务部部长王文涛说。
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将让“十五五”时期的中国更加开放、更富活力。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要求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牵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增强绿色发展动能。
全面绿色转型,正加速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美丽图景。
未来五年,我国将继续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强国内大循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妥善防范化解风险,实现发展质量更高、韧性更强。
坚持人民至上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
“要坚持不忘初心,站在人民立场考虑问题,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稳步推进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突出强调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这是指导“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总体性要求。实际上,坚持民生导向,增进人民福祉,是编制实施五年规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不仅是国家发展的宏伟蓝图,描绘的也是每个人的幸福生活图景。
要实现共同富裕,乡村振兴是必经之路。
围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这是着眼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区域协调发展是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
围绕“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促进区域联动发展,深入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这是要打破区域发展不平衡困境,把“发达地区”做成“带动引擎”,把“后发地区”变成“起飞跑道”。
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围绕“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要求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畅通社会流动渠道,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就业、收入、教育、社保、住房、医疗、养老、托幼……《建议》围绕民生福祉,稳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致力于把“急难愁盼”变成“满意清单”,不断织密民生保障兜底网。
在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方面,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这意味着将加大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投入,实现在惠民生中发展、在发展中惠民生。
把造福人民作为根本价值取向,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再次标注坐标: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在《建议》的系列部署之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转化为一个个温暖人心的民生实践、亿万人民可感可及的幸福实景,凝聚起现代化建设的磅礴力量。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持续改善民生,既是对人民群众期盼的回应,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张林山说。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实现“十五五”规划而团结奋斗,现代化建设成果将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将不断增强。
网编:周丽娜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