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领悟“十五五”时期发展必须遵循的“六个坚持”
“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六个坚持”重大原则,是我们党顺应时代发展、不断深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性认识的重大成果,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胡敏(中央党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社长、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理事)
◎本文责编/郭芳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了“十五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六个坚持”重大原则。这“六个坚持”是对新中国成立7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接续实施五年规划(计划)积累的宝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我们党顺应时代发展、不断深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性认识的重大成果,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编制好实施好新的五年规划、实现“十五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提供了指导方针和根本遵循。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贯彻好“十五五”规划的政治保证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是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们能够成功实施十四个五年规划(计划),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为一个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的历史过程,创造出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正在于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
实践充分证明: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历程极不寻常、极不平凡。过去的五年,我们经受住世纪疫情的严重冲击,有效应对外部遏制打压,果断部署一揽子增量政策有效提振市场信心……一路闯难关、涉险滩、应变局、开新局,党和国家事业取得新的重大成就,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航掌舵,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实践也再一次证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事业的根本保证。以中国共产党之治开创中国之治新境界是中国奇迹的核心密码,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不可逆转”到“势不可挡”的根本所在。
“十五五”时期,外部环境深刻变化,我国发展的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越是形势复杂多变、任务艰巨繁重,越要坚持好、运用好、发展好党的领导这一最大优势。治国必先治党,党兴才能国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作为“十五五”规划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强调坚持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实施好“十五五”规划,全党要更加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把党的领导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全过程,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根本的政治保证。
坚持人民至上是贯彻好“十五五”规划的价值立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此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议》稿在指导思想中突出强调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这是指导‘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总体性要求。”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上也强调,要把造福人民作为根本价值取向,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此,“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写入了《建议》的指导思想中,“坚持人民至上”是“十五五”规划必须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是“十五五”时期要实现的主要目标。《建议》还强调了“两个推动”,就是在“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的同时,还要“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确保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
编制好贯彻好“十五五”规划的重要原则强调坚持人民至上,就是要在未来五年,进一步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规划任务中强调,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采取更多可感可及的具体举措,着力满足人民群众在就业、教育、社保、住房、医疗、养老、托幼等方面的需求,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面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中国现状,未来五年我们还要着力加快建设健康中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等等。
坚持高质量发展是贯彻好“十五五”规划的主题主线
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是新时代的硬道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就指出:“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按照党的二十大两步走战略部署,到2035年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在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达到140万亿元人民币以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接近1.5万美元的情况下,这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未来五年我国发展必须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各个领域发展必须夯实基础、全面发力,但这样的增长是有“质”的要求的、是没有水分的实实在在的增长。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把推动高质量发展确定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高质量发展要取得显著成效,这都要求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坚持高质量发展,关键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十五五”时期我们要聚焦影响和制约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进一步巩固拓展优势、破除瓶颈制约、补强短板弱项,以做强国内大循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妥善防范化解风险,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韧性。创新是第一动力。《建议》的一个突出亮点,是更加强调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在规划任务中,《建议》以较大篇幅部署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强大国内市场”等重点内容,凸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这个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和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布局,强调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求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瞄准世界前沿,通过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不断催生新质生产力,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在加强基础研究、提高自主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能力上持续用力,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上集中攻关。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是为了让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能够落地,《建议》强调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促进消费和投资、供给和需求良性互动,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是贯彻好“十五五”规划的动力机制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是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的重要法宝。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紧扣中国式现代化,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要求到2029年完成300多项改革,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的动力和坚实的制度保障,这个时期正好与实施“十五五”规划形成交汇。
当前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诸多制约发展活力动力的体制机制障碍和制度藩篱亟待坚决破除。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在指导思想中继续强调“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为重要原则,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列为目标任务。未来五年,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和落实“十五五”规划任务必然如影随形、相辅相成。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进一步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更好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在微观领域,要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在中观领域,要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着重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在宏观层面,要完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提升宏观经济治理效能。开放也是改革,要进一步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坚持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相结合是贯彻好“十五五”规划的治理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造,关键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从“一五”计划到“十四五”规划时期,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利用强政府的力量,较快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改革开放后我国引入市场机制、积极发挥市场作用,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一直是我们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在艰苦的探索和实践中我们有过不少教训,但更积累了一系列宝贵经验。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我们充分认识到,市场是配置资源最有效率的形式,政府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也可以充分发挥作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要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让市场更为“有效”,又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让政府更加“有为”。清晰政府与市场的边界,统筹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我们做好经济工作的一个重要方法,也是推动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的重要运行方式。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将坚持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相结合作为“十五五”规划的一个重要原则,体现了我们对政府与市场关系认识达到的新水平。“十五五”时期,我们要更好统筹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经济秩序,切实减少政府对经济的不正当干预,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全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坚决破除阻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卡点堵点,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综合整治各种内卷式竞争,充分释放超大规模市场的独特优势和活力。进一步规范政府职能,加强宏观经济治理,完善国家战略规划体系和政策统筹协调机制,不断推进法治政府、信用政府、服务政府建设。
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是贯彻好“十五五”规划的战略保障
当今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频发,各种不确定难预料的风险挑战随时可能发生。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我们必须强化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特别是要在粮食、能源、金融、房地产等重点领域增强安全保障,筑牢安全屏障,切实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以制度的确定性应对风险的不确定性,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在强调坚持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将“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作为“十五五”规划的重要原则,提出“国家安全屏障更加巩固”的重要目标,部署了“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的战略任务,这是顺时应势的战略考量。未来五年,我们要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进一步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加强重点领域国家安全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确保社会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确保中国式现代化航船行稳致远。
总体来看,“六个坚持”是一个辩证统一、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未来五年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新征程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是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从战略高度和思想深度切实领会和把握“六个坚持”原则的科学内涵和相互关系,自觉将其贯穿到实现“十五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各环节全过程。
网编:周丽娜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