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旅焕发新活力
每一座特色村的打造,都是对传统文化的一次深情致敬,也是对未来发展的一次大胆探索
◎《南方》杂志记者/石静莹 发自佛山、韶关等地
◎本文责编/蒋玉
香滘龙船漂移己经成为佛山最为火爆出圈的传统文化项目之一。南方日报/供图
南粤大地,2.65万个行政村(社区)如同璀璨的星辰,分布在近1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它们拥有独特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的文化资源。
近年来,广东以文旅融合为抓手,推动乡村振兴,打造了259个岭南特色村,持续擦亮“粤美乡村”文旅品牌,让乡村文化资源焕发新生。
通过文旅融合特色村镇建设行动的扎实推进,广东正在撬动更多田园“美丽资源”,促进乡村发展“美丽经济”,让乡村产业更旺、村民腰包更鼓。
以文塑旅,擦亮文旅品牌
走进茂名信宜市双合村,只见白墙黛瓦、整洁村道,一河分两岸,远看巍峨青山,近听小桥流水,漫步其中宛如走进一幅岭南山水画卷。
信宜市注重活化村落传统民俗、历史记忆,丰富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文化内涵。信宜把山区青砖灰瓦的客家传统建筑元素,融入双合村改造的每一块砖瓦、每一个建筑中,形成了传统和现代交融的粤西水乡印象。
近年来,广东各地充分结合县的优势、镇的特点、村的资源,推动文旅融合提档升级,打造岭南特色村259个,持续擦亮“粤美乡村”文旅品牌,带动乡村文化资源活起来。
2023年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工作会议要求,要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促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和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持续打造乡村旅游风光带,推动文旅特色镇村一体化发展,整合打造10个乡村旅游集聚区;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深化文创赋能乡村振兴。
作为广东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之一和省级瑶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拥有丰富的自然以及文化资源。当地政府按照“宜融则融,能融尽融”原则,努力做好文旅融合大文章,大力推进全域旅游建设,全力促进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体验功能深度融合,打造民族风情浓郁的文旅融合沉浸式体验新场景。
2022年,乳源充分依托瑶族非遗资源,全面盘活原本利用率不高、经济效益不明显的瑶绣工坊,创新打造全市首家非遗生活馆。
该馆内设非遗展示区、文创展销区、互动体验区、创意研发区、演艺活动区和文旅咨询服务区等多个功能区,自开馆以来共接待市民游客和全国各地文化交流团队20余万人次。
体验乡村文旅,人们不仅看到了乡村的自然之美,更感受到了文化的力量和时代的脉动。每一座特色村的打造,都是对传统文化的一次深情致敬,也是对未来发展的一次大胆探索。
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涉及面广、开放度高、带动力强,具有“一业兴、百业旺”的特点。
广东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旅促农,充分发挥县、镇、村农文旅资源优势,着力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培育新业态,刺激新消费,创造新价值,正在全面激活乡村发展和消费新潜力。
提质优化,推动配套升级
近日,从全省各地市级赛胜出的21支乡村篮球队,集结茂名化州展开冠军争夺。11月22日晚,2024年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系列赛—万村篮球赛省级总决赛在化州市农民运动场正式开幕。
这是广东积极打造特色赛事,为广袤乡村注入新活力的缩影。
2023年6月,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要求以中心村为节点、圩镇为枢纽,连线成片改善人居环境、提升乡村风貌、发展乡村产业,统筹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支持各类经营主体参与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运营和管护。到2025年,城市周边、主要交通线、重要旅游区沿线基本建成一批特色鲜明、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乡村振兴示范带。
当前,广东各地正加力完善乡村旅游软件以及硬件配套设施,不断深化文明旅游工作,持续激活乡村发展内驱力。
通过构建“主流媒体、新媒体、在线平台+创意营销”的全领域推广模式,广东正在全方位强化农文旅宣介。
不少乡村因地制宜建设岭南民族特色文化走廊、大力发展乡村体育产业。
“睇过龙舟,食过龙舟饭,才叫真正过端午。”每年端午节,各地群众的目光都会被广东精彩纷呈的“扒龙舟”吸引,其中佛山市叠滘的“扒龙舟”是关注度最高的龙舟比赛之一。
利用举办投融资对接会、文化节、体育赛事等活动的机会,优质文旅项目的推广进一步提升。
近年来,佛山坚持高水平举办佛山“西甲”足球联赛、叠滘龙舟、F3龙舟超级联赛等众多具有全国知名度、区域影响力的群众性大型体育赛事,探索融合社会力量助力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2024年以来,佛山市更加广泛深入地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往品牌建设、文化供给、产业带动、社会共筑、兴村富民、基层治理等多个方向深层次延伸。
以赛引流,打造农文旅体综合消费体验全新场景,转流量为留量,聚“人气”为“财气”。
本届佛山“西甲”赛事期间,线下有超146万人次入场观赛,创下新纪录,全网赛事直播流量超2亿,全媒体总流量达43亿,分别是上届的2倍和4倍。
在硬件方面,广东持续推动乡村旅游配套升级。为此,广东先后印发实施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乡村旅游发展、文旅特色镇建设等政策,加强旅游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引导乡镇增强文旅产品供给、优化配套设施建设、提升服务品质,打造省文化和旅游特色镇。
创新模式,带动产业兴旺
在茂名化州市平定镇积田大岭村,化橘红花竞相绽放之时,正是村民开门迎客的最旺季。
这个有着“中华化橘红第一村”美誉的乡村,在举办赏花活动的同时,还会开展产品展销、产业发展研讨会、制作工匠技能大赛等活动,吸引大批游客前来“打卡”。
带动乡村产业兴旺、村民致富增收,是开展文旅融合特色村镇建设行动的题中应有之义。
在做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的同时,广东围绕做好“土特产”文章,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
全省各地持续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做大做强“粤字号”农业知名品牌,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密石村规范化规模化发展红柿特色产业,全力打造“世外桃源红柿之乡”;云浮新兴县簕竹镇良洞村依托本地独特的自然禀赋与养殖传统,积极探索推行“流转模式”“入股模式”“抱团模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不断增强自身“造血”功能;梅州市梅县区丙村镇红光村推动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转变,创新形成“资源变资产、村庄变景区、村民变股东、农民变工人”模式,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通过优化“信宜出品、信誉保障”的美誉度,信宜市不仅构建完成基于互联网数字农业的“两标一码一单”品控溯源体系,持续做强银妃三华李、钱排大芥菜、大雾岭高山茶等农产品的品牌影响力和价格稳控力,更进一步推动了一二三产联动发展。
以岭南文化为底蕴,以创新文旅融合为笔触,广东正在绘就一幅幅活力乡村、产业升级的美丽画卷。
网编:李晓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