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创业青年的“横琴舞台”
生长在澳门,奋斗在横琴,已经成为越来越多澳门创业青年的选择。在106平方公里的横琴合作区,平均每平方公里诞生了61家澳资企业,成为内地澳资企业最密集的地区之一
◎《南方》杂志记者/叶石界 史成雷 发自横琴
◎本文责编/郭芳
出生在澳门,求学于北京,创业于美国硅谷,这是普强时代创始人何国涛的成长轨迹。奔赴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以下简称“横琴合作区”)创业,是何国涛的人生重大抉择。2018年,何国涛带着“普强AI汽车芯脑项目”,一举摘得首届中国横琴科技创业大赛桂冠,获得1亿元研发奖金。第二年,普强时代在横琴·澳门青年创业谷落户。
“粤港澳大湾区庞大的市场空间、强有力的制造业基础和丰富的科创资源,成为吸引澳门创业青年的重要优势。”在何国涛看来,这为普强时代提供了巨大的舞台。作为一家人工智能企业,普强时代已经获得上百项专利及软件著作权,成为多家世界500强公司的供应商,业务涉及智慧政务、智慧金融、智能汽车等多个领域。
如今,生长在澳门,奋斗在横琴,已经成为越来越多澳门创业青年的选择。澳门青年的湾区朋友圈正不断得到拓展。截至2024年10月末,横琴合作区登记在册的澳资企业共6521户,同比增长12.08%。
横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一张白纸上的精彩演绎。2009年,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亲自拉开了横琴开发开放的大幕;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三次亲临横琴视察,亲自为横琴改革发展把舵定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横琴新区的初心就是为澳门产业多元发展创造条件。
横琴地处珠海南端,与澳门一水一桥之隔,具有粤澳合作的先天优势。短短10来年时间,横琴从一个“蕉林绿野、农庄寥落”的边陲海岛蝶变为开发热岛、开放前沿,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0多倍。“未来横琴不仅是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将会作为澳门再创辉煌的一股重要力量。”澳门特区政府经济财政司司长、横琴合作区执委会主任李伟农表示。
内地澳资企业最密集的地区之一
2021年9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横琴方案》)。一系列重磅政策部署,含金量之高、改革开放力度之大、发展举措利好之多前所未有,横琴合作区迎来巨大的未来发展空间。
“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新平台”,是横琴合作区战略定位之一。《横琴方案》提出,立足粤澳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围绕澳门产业多元发展主攻方向,加强政策扶持,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澳门长远发展注入新动力。
粤港澳大湾区巨大的发展空间,给澳门创业青年带来了弯道超车的新机会。作为粤澳合作的最前沿,横琴合作区成了很多澳门创业青年内地圆梦的第一站。
湾区巨大的市场空间,对许多澳门创业青年有着强烈的吸引力。2017年,澳邦制药(横琴)有限公司落户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此前,主要生产外用中成药的澳邦制药在澳门已发展了近10年,但受制于当地市场规模、土地资源、人才等因素,一直难有突破。
“澳门有近70万人口,而粤港澳大湾区的人口总数高达8000多万,这意味着湾区的市场空间是澳门本土的100来倍。这为我们提供了优质创业土壤,也提供了弯道超车的舞台。”澳邦制药(横琴)有限公司负责人刘帝恒的话,代表了许多澳门创业青年的共同心声。
与此同时,给力的产业发展环境,也是澳门创业青年选择横琴合作区的重要原因。张昊任创办的真健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手术机器人等研发,频频诞生被国家药监局认定为“国内首创”“国际首创”的产品。三个月前,该公司入选工信部第六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
2023年8月,横琴合作区成立产业投资基金,真健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成为首个吃螃蟹的企业,拿到3000万元股权投资。2024年1月,在横琴合作区执委会举办的第三届横琴国际科技创新创业大赛中,张昊任和团队获得成长组一等奖,赢得5000万元奖金。“在全球医药行业中,研发周期可能长达10至15年。如果没有持续资金,创新有可能中途流产。”张昊任告诉《南方》杂志记者,公司每年的研发经费达数千万元,创新资金的注入让企业轻装上阵。
为解决澳门科技企业数量和体量偏小、发展空间不足、部分科技成果转化遇到瓶颈等问题,近年来横琴合作区引进和打造了一批科技转化的载体,为澳门研发的转化落地创造空间。
在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中医药广东省实验室等一批科研、转化服务机构林立。“我们在横琴设立的公司,主要承担新品研发和澳门公司产品工艺改良的任务。”刘帝恒介绍,产业园配套的中试生产、研发检测、产业孵化基地等公共服务平台,可以有效弥补澳门中医药研究机构相对缺乏的短板,降低企业研发及人力成本。
背靠粤港澳大湾区,横琴合作区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优惠的政府扶持政策、趋同澳门的宜居宜业生活环境等因素叠加,吸引越来越多澳门青年在这里投资创业。截至2024年11月,横琴合作区已累计培育孵化港澳青年创业项目898个,其中澳门项目815个。在106平方公里的横琴合作区,平均每平方公里诞生了61家澳资企业,成为内地澳资企业最密集的地区之一。
机制对接:“融”出企业新天地
2024年3月1日,横琴合作区正式实施分线管理政策,标志着琴澳一体化迎来突破性进展。“‘一线’口岸的旅检通道、随车人员验放厅已陆续投入运作,通关车道全面开放。”横琴合作区经济发展局局长李子蔚说,随着分线管理政策的实施,通关监管、跨境金融管理、市场准入不断优化,琴澳两地人员往来、货物流通越来越便利。
对于大多数澳门创业青年而言,由于粤澳两地存在制度、法律、税务等方面的差异,“融入关”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
《横琴方案》将“发展中医药等澳门品牌工业”列为发展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的新产业之一。药品监管严格,必须达到监管标准才能上市,而澳门和内地药品监管涉及不同的监管体制和机制。
两地的体制机制不断衔接,为澳邦制药在横琴合作区的发展打开了空间。在澳邦制药(横琴)有限公司的办公区,摆放着一款名为“马交牌千里追风油”的药品,包装盒上“澳门监制”标志格外醒目。小小的标志,标记了两地融合的又一次突破。
《横琴方案》提出,在澳门审批和注册、在横琴合作区生产的中医药产品、食品及保健品,允许使用“澳门监造”“澳门监制”或“澳门设计”标志,并在澳门销售。这为澳门中医药品牌在横琴合作区生产扫除了障碍。
马交牌千里追风油,正是“横琴生产+澳门监制”的首个药品。“这为澳门中医药企业在横琴合作区扩产增量打开了空间。”刘帝恒表示,药品跨境委托生产,已经打通了药监部门数据审批、物料海关流通等跨境委托的全流程。
目前,像澳邦制药一样实现“横琴生产+澳门监制”的企业越来越多。截至2024年5月,共有3家企业的7款产品提交了标志使用申请,所涉产品涵盖中成药、大健康食品等澳门特色优势产品。
《横琴方案》提出“发展文旅会展商贸产业”。颇具特色的文旅产业,同样在融合中迸发出勃勃生机。
随着“澳车北上”“港车北上”“团进团出”等政策的落地实施和“一会展两地”创新模式的推广,琴澳文旅快速“燃”起来。“2024年国庆假期,经横琴口岸出入境旅客同比增长40.5%。”卡斯国际集团副董事长李艳告诉记者,公司旗下的星乐度露营小镇游客同比增长14.5%。
“双15%”所得税优惠、分线管理财税政策、“横琴金融30条”等配套政策陆续落地;横琴合作区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创新“跨境通办、一地两注”等商事登记机制,探索“一会展两地”新模式……改革创新催化着琴澳两地要素的交融,充分释放政策利好叠加带来的“化学反应”“乘数效应”,让澳资企业跑出加速度。
澳门平台+横琴空间:加速走向世界
越来越多的澳门青年前往横琴合作区创业,分享到巨大的发展红利。
与湾区发展同频共振,澳门创业青年的发展梦加速展开。普强时代与知名车企“强强联手”,升级车载语音系统,是何国涛的得意之作。“该车载语音系统升级后,亮点之一是增加汽车手册自动阅读功能。我们通过技术手段,将几百页的汽车说明书输入知识库里,并将知识库分类标注。”何国涛表示。
“横琴合作区就像是一座桥梁,对内连接广阔的内地市场,通过澳门对外连接国际市场。”何国涛对发展充满信心,“普强时代在粤港澳大湾区的业务量成倍增长,目前已在澳门成立了运营中心,更好地服务国际项目,希望以后一步一步走向全世界。”
作为丰富“一国两制”实践的新示范、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新高地,横琴合作区是连接澳门自由港和内地广阔市场的融合交汇点,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政策优势,可以为企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就是一个生动写照。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时,留下了“让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殷殷嘱托。“我们支持内地中成药到澳门上市,也支持澳门中成药到内地上市。”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董事长吴松说。2023年8月,澳门药监局在产业园设立服务中心,目前已经为120多家企业提供法规、技术等咨询,帮助内地药企在澳门开展中成药注册。
从横琴合作区出发,企业正在加速出海。澳邦制药的两款中成药产品在莫桑比克注册,成功打开了葡语系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刘帝恒坦言,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成立国际交流合作中心,为企业提供国际注册服务。如今,园区内9家企业的13款产品在莫桑比克注册,3家企业的11款产品在巴西注册。
依托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政策优势,横琴合作区逐渐形成“澳门平台+国际资源+横琴空间+成果共享”联动发展模式,为企业提供更广阔的舞台。琴澳一体化发展未来可期。
网编:李晓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