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基层减负 以实干前行
◎李育蒙(《南方》杂志评论员)
◎本文责编/林若川
年终岁尾,各类考核、汇报、评比接踵而至,各级机关事业单位也迎来了年度大考,这是检验为基层减负成效的重要时刻。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为基层减负工作,明确强调要持续深化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健全为基层减负长效机制。今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首次以党内法规的形式,制定出台为基层减负的制度规范,彰显出持之以恒为基层减负的坚定决心。
将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问题与为基层减负紧密结合起来,既解决老问题又防止新问题,既处理好显性问题也关注隐性问题,既解决好表象问题更深挖根源。今年以来,持续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的部署举措,不仅诚意满满,更深得人心。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些基层单位减负的获得感还不那么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新变种还在持续涌现,甚至一些基层党员干部还有“减一次负,加一次负”的错觉。出现这样的现象,归根到底是减负还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没有让基层真正得到实惠。
为基层减负,首先要弄清楚为什么要减负,这是推动减负取得实效的前提。基层离群众最近,是我们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让基层党员干部卸下包袱轻装上阵,不仅能让他们腾出更多的精力为民造福,也能避免各类上级部门当“甩手掌柜”,避免他们把什么都甩给基层。“小马是拉不动大车的”,以基层的“一根针”去应对上面的“千条线”,是不切实际的。让基层承受着“不可承受之重”,不仅会挫伤基层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也会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影响基层治理和服务的效能,阻碍民族复兴伟业的顺利推进。只有弄清楚为什么要减负,才能更好地投入减负实践中。
为基层减负,还要弄清楚该减哪些负,这是推动减负取得实效的关键。一些基层单位减负的获得感之所以不那么强烈,就在于这些地方在推行减负举措过程中,沉迷于自我感动自我陶醉,动静虽然很大,但推出的减负举措却是驴唇不对马嘴,没有真正弄清楚基层负担是什么、基层担忧是什么。不把减负工作的问题找准、对策坐实,不刹住那些虚功,不遏制住那些重复劳动,不减轻心理负担,是很难把有限的精力从无限的耗费中解放出来的。只有弄清楚真正要减哪些负,各项减负举措才能真正落实到基层党员干部的工作里。
为基层减负,更要弄清楚该怎么减负,这是推动基层减负取得实效的保障。该怎么减负,这不仅是方法论的问题,更是事关减负态度的问题。把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抓紧抓实,就不能松一阵紧一阵,而是要久久为功,常抓不懈,持续推动工作落实,做到既治标也治本。为基层减负是实打实的工作,需要有实打实的举措,不能“干打雷不下雨”,只是停留在“言禁”上,而是要通过实实在在的举措让各类减负举措、减负规定真正长出“牙齿”,真正向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亮剑”,为干事创业营造更加宽松的环境。只有弄清楚该怎么减负,才能找对路子、找准方法,让基层减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为基层减负,让基层党员干部肩上更轻,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干前行,让想干事、会干事的干部能干事、干成事,从文山会海中解脱出来,卸下不切实际的工作指标束缚,减少不必要的额外劳动,纠正“没苦硬吃”的不良倾向,也是为了有更多的时间干实事。对于基层党员干部而言,决不能以减负为“挡箭牌”行懒政怠政的躺平之实,而是要摆正心态,培养真抓实干的优良作风,真正把心思“卷”在为民造福上,以多干实事、多出实绩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
网编:李晓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