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空间在乡野
当下广东乡村,各地积极引导鼓励各村居因地制宜开展乡村文化空间营造提升工作,广泛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丰富百姓文化生活,进一步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为实施“百千万工程”注入文化动能
◎《南方》杂志记者/李梦醒 发自广州、汕头
◎本文责编/张蓓蕾
文化兴,则乡村兴。充分利用乡村文化遗迹、历史建筑、民间技艺、田园风光等文旅IP资源打造乡村文化空间,完善“15分钟文明实践圈”,丰盈群众“精神粮仓”,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作用。在南粤乡村,除了风景秀丽,人们心灵的风景也因不断升级的乡村文化建设而愈加美好和丰富。
广州市基层公共文化共同体莲麻试点推出村民自己出演的莲麻红色文化体验剧本游。受访者/供图
曾华美术馆展出的画作。受访者/供图
①汕头市澄海区莲上镇助力“百千万工程”系列活动 “鳌鱼舞”非遗民俗展演。汕头市委宣传部/ 供图
爆火如姨和乡村“好City”
“潮汕生腌英语很上头”“只有留过学的才知道阿姨唱得有多好”“单词都唱对”……在全网爆火的博主“潮汕如姨爱唱英语歌”,如今仅在抖音APP上就获得了160多万赞。60岁的如姨并不懂得英文,但对唱英文歌有着极大的兴趣。在汕头澄海区莲上镇盛洲村的“村晚”上唱了一首流行英文歌sweet but psycho后,姿态优雅又有些紧张、字字卡在点上的潮汕如姨意外火了。
如姨爆火的背后,彰显了广东乡村文化活动空间开拓和升级的成果。如今,随着文明创建工作的深入开展,群众对乡村文化生活有了新的更高的追求。如澄海区莲上镇坚持以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为重点,以乡村为主场,以文化活动为主线,以农民为主角,通过举办各类体育赛事、文体活动,因地制宜打造一系列特色鲜明的乡村文体IP并火爆出圈,营造接地气、原生态、全民参与的乡村文化新空间,有效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如姨正是从盛洲村“村晚”这样的乡村文化大舞台中火起来的。其主力军是由50多名妇女组成的盛洲怡艺潮乐舞蹈社,其中年轻的30多岁,年长的60多岁,节目内容均为大家自编自导自演。
除了经常性组织开展“村晚”外,“村BA”“武术节”“书画展”等一系列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也在莲上镇热热闹闹地开展起来。今年6月22日,莲上镇在当地塔山风景区举办和美乡村书画摄影展,现场展出莲上镇优秀书法、绘画、摄影、手钩花作品300多幅,参展作品题材广泛、主题鲜明,以笔墨为媒,以色彩为语,展现莲上镇独特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全面推进“百千万工程”以来的新变化、新风貌、新成果。在莲上镇举行的2024粤东侨乡文化节暨第四届汕头“海上丝绸之路”武术节上,来自全国各地的600名“武林高手”齐聚当地塔山风景区,带来拳术、剑术、枪术、棍术等传统武术表演,以及自由搏击、散打等实战竞技,多层次呈现潮汕文化及传统武术的独特魅力,促进武术的交流和发展……
莲上镇丰富多彩的乡村文化生活新图景也是汕头市、广东省全面推进“百千万工程”、坚持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缩影。当下广东乡村,各地积极引导鼓励各村居因地制宜开展乡村文化空间营造提升工作,广泛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丰富百姓文化生活,进一步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为实施“百千万工程”注入文化动能。
一个人的美术馆
作为一名艺术家,曾华不止一次行走过世界。但他的笔触描绘最多的是他的家乡阳江的风光。他通过多年的艺术实践,把自己的油画创作定义为“山水油画”。作为阳江本土第一个油画作品入选全国美展的画家,也是第一个获得国家级奖的本土油画家,曾华被学术界和媒体称为“家乡风物的歌者”“乡村守望者”和“诗性家园的守望者”。
最近,不善言辞的曾华因自己的美术馆开放在互联网上火了一把。不少阳江市民携亲带友,慕名而来走进曾华美术馆,在曾华的画作里寻找回家的绿荫小路,回忆儿时的歌谣,仿佛闻见稻花的香味,感受斑驳的阳光与雨水的清凉……而这也正是曾华想要的效果:“我这个馆是突破常规的。人们看展览的速度太快了,都是走马观花,我在美术馆里只放了15幅作品,希望大家能静下来仔细地欣赏,深入一点、安静一些。”
曾华美术馆位于阳江市阳东区东升路3号,由曾华的私人住宅改建而成,一期面积200多平方米,于今年3月开始动工。经8个多月的打造,现在美术馆已顺利竣工并正式开放。馆内的设计,大到结构布局,小到细节装饰,都由曾华亲自设计、规划。在曾华看来,中小城市和乡村需要的乡村文化空间应该是层次丰富的,不仅要有普及价值,也要有高端艺术场所,并且设置于人们步行就可以到达的区域,让接触、了解、交流变得便捷而日常。
说起创办美术馆的初衷,曾华向《南方》杂志记者介绍,这是自己艺术理想的现实寄托。他希望让更多人通过自己的作品看到自己的家园,用画笔讲述家乡的变迁和父老乡亲的故事,同时也提醒自己不忘勤勉,要多读书、行走、画画,创作更多的优秀作品。
“人只有脚踏实地地热爱、了解自己的家乡,才能行走得更远。”对于曾华来说,个人美术馆的开放不仅给自己树立了目标,也带来了更多关于艺术的想象。“有很多人都跟我说,很喜欢我的作品,看了后很感动,我也希望能借由这个美术馆,让更多的人走进艺术的世界,也让更多艺术家来到阳江、阳东,搭建一个艺术交流互鉴的平台。”曾华说道。
让村民自己来
“成立嗡嗡学堂、开展嗡嗡队美育活动,举办乡村美育节、培育乡村新民俗、策划村民自己出演的莲麻红色文化体验剧本游,用红色资源带动绿色发展、用文化温润乡村发展。这个案例很值得我们关注,这个项目极大激发了村民的自主性。”在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所研究员、广东省城市社区建设研究会秘书长张勇看来,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社会创新设计教研中心、广州市文化馆、从化区文化馆为实施主体的“基层公共文化共同体莲麻试点”项目吸引了教师、民宿从业者、游客等进驻从化吕田镇莲麻村,也以美育的方式让村娃们的童年不再围着手机转,村民的精神世界更是有了质的改变。
2022年以来,广东在全国率先提出“公共文化服务共同体”理念,重点打造一批面向基层社会治理、解决农村基础治理关键问题、发挥文化赋能乡村产业振兴作用的基层公共文化标杆项目。“此外,广东广大农村地区迄今依然保留一套以祠堂文化、宗族文化、非遗文化、传统节庆民俗等历史文化、地域文化为载体的相对完整的民间传统文化体系和老百姓日常生活方式。”张勇认为,广东在乡村文化建设上有先天优势,更有长远的眼光和设计。
当乡村文化建设走过1.0阶段,如何实现更好的2.0版本?必然要从多维度入手。张勇认为,社会参与、横向整合、纵向联动、智慧赋能、区域协调、融合发展、人才培养等,都推动着基层公共文化共同体建设。“要突破固有的服务模式,促进公共文化设施之间的机制共建、阵地共享、信息互通、品牌共建、人才共育。在推动智慧赋能方面,打造具有岭南文化特色的数字文化资源体系,为公共文化共同体建设提供资源支撑和内容仓储。在推动人才培养方面,提升基层文化人才队伍服务能力和造血功能,吸引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民宿经营者、南粤新乡贤等参与乡村文化建设。”张勇说道。
乡野之中,山清水秀仅是其魅力的一部分,人们向往的,还有乡村里不那么“野”的一部分。当村史馆、家风家训馆、农耕文化馆、非遗工坊、图书室等成为人气旺地,当乡村中的人感觉到了文之润泽与丰盈,也意味着乡村距离桃花源的美好想象更近了一步。
网编:李晓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