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房告别“素面朝天”
广东以“绣花”功夫,久久为功,打造布局疏朗、错落有致、富有韵味的现代化新乡村
◎《南方》杂志记者/陈健鹏 发自广州、江门、茂名、阳江、梅州、汕尾等地
◎本文责编/蒋玉
未来的乡村农房长什么样?在广州市黄埔区迳下村,一座座模块化房屋正有序吊装,像组装汽车一样,正在被逐步“拼接”完成。不久后,200多栋融合着集成家居、全屋智能和光储直柔等系统的绿色低碳新型农宅将陆续建成,立于青山绿水间,简洁大气。
迳下村曾是广州市黄埔区经济基础最差的村庄之一。十年前,迳下村产业单一、环境杂乱、治理混乱、基建空白、劳动力流失严重。如今,这里却成为广州乃至广东最具代表性的“未来乡村”之一。
一座座岭南水乡风格的雅致民房,静谧地融入山水之间,稻田与花海交相辉映,呈现出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象……迳下村的华丽蝶变,是广东深入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生动缩影。尤其是近年来,广东各地结合乡村地理、生态、历史等,着力塑造农房特色风貌,以“绣花”功夫,久久为功,打造布局疏朗、错落有致、富有韵味的现代化新乡村。
避免“千村一面”
金秋时节,记者走进珠海市斗门区莲洲镇三湾村,只见墙面上《爱莲说》《莲韵三湾》等主题墙绘跃然眼前,美丽的莲花景象与诗词名句相得益彰;走进茂名高州市鉴江印象示范带,河中矗立着大水车,河边有美丽的四合院式民居,灰瓦白墙、红瓦黄墙,“水乡”元素突显;在“广东北大门”梅州市平远县,小披檐屋顶、百子瓦屋瓦和灰白色外墙共同筑就的客家民居建筑映入眼帘……
最近,一句“听不见鸡叫,还是农村吗”在社交平台上引发了社会各界的热烈讨论。部分网友认为,在环境日益改善的同时,独特的乡土气息却在悄然流失。同时,随着乡村游的火爆,不少游客发现,原本因为特色慕名而来的乡村,看到的景色却千篇一律。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如何避免农房改造中“千村一面”、盲目克隆城市的问题?广东以农房风貌整治提升为抓手,明确提出要结合村庄传统建筑风貌特征,融入岭南文化元素。广东提出,对农房外立面不盲目跟风“刷白墙”,而是进行科学美化,避免“千村一面”,让农房告别“素面朝天”。
农房风貌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乡村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茂名市,乡村农房怎么盖、风貌如何提升,有一套切实管用的工作方法,即“一户一宅、建新拆旧、带图审批、现场办公、管好工匠、管住材料”。茂名市通过先规划、后建设,村民选用提供的农房设计通用图集的做法,科学规划布局村庄建设,引导乡村风貌更具整体性、协调性和特色性。
记者走进茂名高州市泗水镇滩底村,一幢幢暖墙灰瓦、错落有致的岭南新中式民居呈现在眼前。“滩底村农房外立面改造使用的喷涂法是一种较为新颖的工艺,起初大多数村民对此不了解,为了减少村民的顾虑,镇村成立专门工作专班,通过进村入户的方式,向村民宣传喷涂工艺的优势和政策,让村民逐渐了解新工艺的好处。”滩底村干部曾永峰说。
在梅州市平远县上举镇畲脑村,青山绿水中,昔日斑驳的农房土墙穿上了新衣,灰瓦白墙,成为精美墙绘的展示窗口。平远县坚持县镇村三级党组织同向发力,分批分步骤在全县推进农房改造工作,摸清农房风貌基本情况,上门了解村民意向,因地制宜为每个村子制定计划,最后选取农房现状保持较好、人口居住密集度相对较低的上举镇开展试点改造。
平远县的农房风貌改造由农村工匠来实现。按照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外观风格、统一外墙色彩的要求,在农村工匠的巧手下,平远乡村涌现出越来越多小披檐屋顶、琉璃瓦或百子瓦屋瓦、白色或灰白色外墙的客家民居建筑。
“治旧”和“控新”两手抓
记者走进阳江市阳西县程村镇莲花村,看到成片的农房焕然一新,墙面披上亮丽的黄色涂装,棕色腰线装饰其间,与周围的绿树相得益彰。施工人员正在屋顶搭建“小披檐”框架,准备铺设静音树脂瓦,进一步打造统一的乡村特色风貌。
“我这房子住了十多年,之前的水泥墙面又脏又旧,现在铺了新墙面后漂亮多了,等加上屋檐就更好看了。而且这个漆面防水,下雨天也不用担心。现在村里处处是美景,走一圈都觉得心情舒畅。”村民林举增说。
阳西县是广东23个省级农房建设试点之一。为做好农房建设工作,广东坚持“治旧”和“控新”两手抓,坚持分类施策,以点带面,严把规划引导、施工设计、建材应用、乡村工匠等关键环节,推动新建农房把关、既有农房提升、特色农房保护。比如,阳西县以高质量的规划科学指导全县农房风貌管控,加强与省市有关技术帮扶团队对接,编制《阳西县农房建设试点县“一县一策”》《阳西县农房风貌指引通用图集》《阳西县绿色农房风貌提升改造规划及方案》三大规划成果。在“治旧”方面,结合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存量农房微改造和农房风貌品质提升工作,统筹涉农资金,积极发动建筑业企业结对帮扶、捐助、村民自筹和政府奖补等方式解决农房风貌品质提升资金问题;在“控新”方面,完善监管机制,优化农房建设审批流程,落实带图审批,加强农房建设管理,确保新建农房统一风貌。
广东还组织国家级和省级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专业技术团队深度参与,为试点地区提供技术指导和帮扶。在资金方面,专门设立4亿元省级财政资金,用于支持农房质量安全风貌提升和省级农房建设试点工作。
在江门市新会区大鳌镇,白色为主、黑色点缀的农房在蓝天白云下格外醒目。很难想象,一年多前,这里还是另一番模样:房屋外墙漆面剥落、铁皮棚五花八门、杂草丛生……
“现在建农房,政府不仅免费提供设计方案,还安排专业技术人员上门指导。”大鳌镇居民黄叔满脸笑容地说道。
据了解,新会区积极开展乡村建筑工匠培训班,吸引了超过100名乡村工匠参与,通过“线上学习、实操培训和现场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全方位提升农村建筑工匠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
变“要我提升”为“我要提升”
去年以来,汕尾陆河县全面启动农房风貌品质提升行动,成功带动了农村人居环境的显著改善。“抓好党建和示范引领,陆河实现了从‘干部干、群众看’到‘干群一起干’的转变。”陆河县相关负责人说。
据了解,陆河首先用村规民约凝聚共识,将建房规范与风貌要求纳入村规民约,确保村内房屋整体协调。其次,严格审批形成规范,编制农村建房户型设计图集供群众选用,并搭建宅基地管理信息平台,落实“三到场”与挂牌公示制度,累计审批宅基地1491宗、281亩。此外,加强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建设,近三年共制止查处违建行为321宗,实现了对违法建设行为的有效遏制。
实施过程中,陆河县一方面鼓励群众自筹资金参与农房风貌品质提升,变“要我提升”为“我要提升”;另一方面,发动乡亲帮扶支持经济条件受限的村民进行农房改造,号召“在外乡亲捐资金、乡村工匠捐人力、左邻右舍捐材料”,政府同时统筹补贴资金,对困难群体实行全额兜底保障。
推进农房美化提升,农民群众不仅是受益者,更是重要的参与者。只有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才能激发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内生动力,更好地推进农房美化。
比如,江门鹤山市鹤城镇城西村的热心华侨和乡亲捐资约3000万元,打造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千米樱花大道。道路两侧种植了2400多棵樱花树,并结合沿线景观建设了揽月亭、明月桥等特色景点。每逢春季,樱花竞相绽放,与青山绿水交相辉映,形成一片浪漫的花海,吸引众多游客慕名而来。此外,热心乡亲还将樱花大道旁的撂荒耕地重新规划,精心打造百亩油菜花海,并新增了田园轨道小火车。小火车穿行于花海之间,汽笛声声,宛如置身于一幅生动的油画中,令人流连忘返。
网编:李晓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