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 深度凝聚力量
首页
往期
南方
杂志简介
单位公告
官方媒体

珠水映桃花 粤藏山海情

2024-06-10 来源:南方杂志社 作者:李育蒙

广东援藏干部积极发扬“老西藏精神”,不断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努力为当地人民群众勾勒出一幅幅幸福生活图景

◎《南方》杂志记者/李育蒙 发自西藏林芝

◎本文责编/林若川

广州大道,这条串联起广州市多个区域的城市道路,是一条城市主干道。在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同样也有一条名为“广州大道”的城市主干道。援藏30年,远隔3000多公里的两条“广州大道”,不仅是广东在这座雪域明珠里留下的深刻印记,更将两地在相遇相知的双向奔赴中,紧紧联系在一起。

珠水映桃花,粤藏山海情。对口援藏工作开展30年来,林芝市地区生产总值保持了年均12%以上的增长速度,2023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位居西藏自治区七地市之首。这一系列的变化,是一批又一批广东援藏人“来了就是林芝人,一心干好林芝事”的生动注脚,更是新时代以来,广大援藏干部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奋力谱写雪域高原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生动实践。

来了就是林芝人

“通过学语言我找到了和本地老师交流的载体。”这是在林芝市第一中学采访时,一位广东援藏教师对记者说的话。

采访当日恰逢周末,可林芝一中校园内仍有不少寄宿学生。一位用流利的藏语和学生交流的援藏教师引起了《南方》杂志记者的注意。“只有深入了解这里,才可以更好地用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的方式讲课。”这位能说藏语的老师名叫姚勇文,是由梅州市东山中学派出的。刚来林芝没多久,他就开始自学藏语,并以此激励学生学好语言。

“来了就是林芝人”,这是广东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队提出的要求,也是每个广东援藏人最深刻的感触。

当好林芝人,就要了解林芝市的风土人情,这离不开调查研究。30年来,从第一批到第十批,广东援藏人的足迹遍布林芝的山山水水,用“放大镜”精准捕捉民生需求,以“显微镜”精准诊断援助关键,拿“望远镜”精准瞄向发展重点,把通过调查研究所了解到的情况、所收集到的需求、所激发出的思路、所获取到的方法,有效运用到援藏工作之中,奋力推动林芝市实现跨越式发展。

广东省政府副秘书长,广东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队领队,林芝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吴耿淡告诉《南方》杂志记者,第十批援藏工作队来到林芝后,就深入林芝市7个县(区、市),深入林芝市各有关单位、企业,深入林芝市百余个村(社区)调研,全面了解当地实际情况。广东援藏干部充分发扬党的优良传统,通过调查研究深化对市情县情镇情村情的熟悉,不断锻炼能力、锤炼品格,在磨炼中增长本领。

采访中,《南方》杂志记者发现,不少广东援藏干部都有藏语名字。来自珠海市的援藏干部冯胜生为自己取了“扎西丹珠”的藏语名,蕴含“扎根西藏、心念珠海”之意。

当好林芝人,就要以林芝为家,真正把援藏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办,把受援地的群众像家人、亲人一样放在心上。在广东援藏工作中曾涌现出许多感人故事:熟练掌握藏语、积极资助西藏学生上学的姚勇文;刚到工布江达县人民医院当天,就吸着氧给患者做手术的医生雒洪志;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等高原地区多发疾病,积极开展科普培训治疗的骨科专家程亮……还有携手从广东而来,在林芝市不同区县、不同行业投身工作的“兄弟援藏记”“夫妻援藏记”等,屡屡被林芝老百姓传为佳话。

“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一位广东援藏干部动情地说。广东援藏干部积极发扬“老西藏精神”,在不断增强责任感、使命感中,努力为当地人民群众勾勒出一幅幅幸福生活图景。

一心干好林芝事

“当好林芝人就要干好林芝事”,这是广东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队提出的明确要求。然而受自然条件等限制,在“干好林芝事”过程中广东援藏干部人才也曾遇到不少难题。

在林芝市人民医院,来自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援藏医生向贤宏向《南方》杂志记者讲述刚到林芝在开展放射介入治疗时遇到的困难:“没有设备、没有耗材、没有专业技术人员……”向贤宏和其他援藏医生同事们没有抱怨,而是积极争取各种支持,合力调配医院医疗资源,在10天内成功开展了首台放射介入手术。

更难能可贵的是,通过技术指导与融合,当地医生在广东援藏医疗组的帮助下临床技能水平持续提升,已经可以独立完成心血管病介入治疗,让许多患者可以在当地得到及时有效治疗。

类似的案例,在广东援藏工作中比比皆是。米林农场扭亏为盈,技工教育实现零的突破,古柏有了专属的“保护档案”,雅尼湿地从昔日的荒草滩到如今的绿意浓,鲁朗小镇拔地而起成为“环喜马拉雅”国际合作论坛永久举办地……30年来,广东历批援藏工作队聚焦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在林芝实现的许许多多“第一”,无不是“一心干好林芝事”的生动见证。

“干好林芝事”,广东省委、省政府也牵挂于心。省委书记黄坤明明确要求,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始终心怀“国之大者”,从坚持“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切实扛起对口支援西藏的政治责任。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肩负着走在前列的使命任务,担负起对口支援的政治责任,对口支援西藏工作开展以来,广东派出的干部最多,投入的力度也非常大。聚焦林芝事,广东不仅做好民生帮扶,还谋划产业发展,更是积极鼓励广大援藏干部依据不同资源禀赋、不同区位特点创新探索,用辛苦指数提升受援地区人民群众幸福指数。

雅鲁藏布江涛声依旧,林芝市早已焕然一新。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珠江畔带来的人才、资金和崭新的发展理念,不仅为林芝市留下了“带不走”的人才队伍,更积极帮助林芝市打造新质生产力发展重要平台,助力林芝市加快建设西藏改革开放先行区。

正是不畏艰难,一心干好林芝事,在鲁朗专心经营民宿的本地村民、在林芝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患者、在米林农场从事养殖工作的藏族小伙、在林芝市第一中学上学的学生,无一不对广东援藏人表示感谢,无一不对广东援藏工作透露出感激之情。“一批批广东援藏干部人才的辛勤付出,一批批援藏项目的‘输血’和‘造血’,让林芝市呈现了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林芝市委书记敖刘全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评价广东援藏工作。

30年来,在林芝市提供的各项便利条件下,广东援藏工作在雪域高原“种”出的产业、“种”出的希望、“种”出的幸福生活,让林芝市人民群众真正看得到,用得到,感受得到。

跨越千里山海情

不仅广州大道,在林芝各地还有更多广东元素:林芝市广东实验中学,林芝一中校园里的珠海楼,波密县的番禺路,还有广州图书馆首家省外分馆……

南粤大地同样也有不少林芝元素:在广州花城汇有波密农特产品展销馆、在珠海有米林驻珠海务工人员劳务工作站,西藏林芝旅游广州推广中心也亮相广州塔……

相“芝”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广东和林芝“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当好林芝人、干好林芝事,广东援藏人把受援地人民群众当亲人,受援地同样把援藏干部当亲人。这种守望相助,手足相亲,让来自不同地方、不同民族的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位于318国道旁的嘎拉村,“团结颂”展览馆吸引不少游客来此参观。这里因春季盛开的山野桃花而闻名,是广东对口援藏工作重点打造的“桃花村”,也是民族团结进步之花盛开的地方。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曾来到这里视察,村民达瓦坚参热情地向记者回顾起总书记来到自家的场景。依托桃花节的举办,嘎拉村早已是远近闻名的旅游村、富裕村、幸福村。

嘎拉村能走上这条幸福路,离不开全村各族群众握成一个拳、拧成一股绳, 促民族团结、享共赢发展,更凝聚着一批又一批广东援藏干部的心血。透过嘎拉村所展现的“粤芝”情,是“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具体体现。

援藏30年来,广东一直致力于搭好民族交融平台,致力于促进民族团结一家亲。在采访中,记者有种很深的感受,通过这样的相互交融,林芝市各族人民群众对于“五个认同”,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了更深的理解,雪域高原正谱写出一曲曲动人的民族团结之歌。


网编:周丽娜

本网站由南方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nanfangzazhi@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0025432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

中共广东省委主管主办·南方杂志社·深度凝聚力量

Copyright 南方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