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 深度凝聚力量
首页
往期
南方
杂志简介
单位公告
官方媒体

聚志愿力量,助力“百千万工程”

2024-06-10 来源:南方杂志社 作者:石静莹

一支支积极、活跃、富有朝气的志愿力量,正活跃在岭南各个领域,推动“百千万工程”落地见效

◎《南方》杂志记者/石静莹 通讯员/茂组宣 发自广州、佛山、茂名等地

◎本文责编/蒋玉

志愿者棉姐正为村里老人送上可口饭菜。 《南方》杂志记者石静莹/摄影

志愿者棉姐正为村里老人送上可口饭菜。 《南方》杂志记者石静莹/摄影

走进广州市从化区江埔街凤二村,干净整洁的村道、古色古香的凉亭、民风淳朴的客家村庄,处处可见潺潺流水、鸟语花香……党员和村民摇身一变成为“乡村志愿者”,骑行在村道上,为困难群众送上可口饭菜、提供暖心服务。

一次次有温度的志愿服务,一场场有善心的志愿活动,是广东志愿工作的一抹亮色,正聚光成芒。

“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是广东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头号工程。为助力头号工程落地落实,志愿者们或扎根基层,在帮镇扶村中大显身手;或冲锋在前,用专业技能助力乡村振兴事业;或投身社区,全面响应居民的多样化需求。

作为中国志愿服务的发源地之一,广东特色志愿服务坚持党建引领,聚焦群众需求,在助力“百千万工程”中发挥出重要作用。

志愿参与治理,激活乡村内生力

“棉姐,来啦!”

“棉姐,有空来家里坐坐。”

骑着电动车,穿行在凤二村的街头巷尾,李香棉被村里的老人们亲切地称为“棉姐”。

李香棉是凤二村幸福食堂的志愿者,当棉姐将热腾腾的饭菜送到长者家中时,老人们总喜欢竖起大拇指,点赞道谢。

凤二村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特殊困难老年人、留守困境儿童日益增多,吃饭问题成了社会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

为及时解决村民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有效提升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从化区民政局在凤二村设立“幸福食堂”,通过与高校资源开展合作共建,利用村里留守妇女、志愿乡贤、爱心企业的资源和优势,为当地有就餐需求的村民提供配餐助餐服务。

“做志愿者已经四年多了,每天送餐时看到村里老人们开心,我也就开心了。”李香棉告诉《南方》杂志记者。

“多亏了食堂送餐上门的服务,我轻松多了。”70岁的张姨的儿子是残疾人,志愿者每天给她和儿子送两顿饭,极大减轻了张姨的家务压力,“现在我只要有空,也会参与村里举行的志愿活动。”

“幸福食堂是长者饭堂服务的延伸,不仅解决了乡村老人家的就餐问题,也解决了乡村困境儿童、留守儿童的就餐问题,让乡村青壮年可以无后顾之忧地外出务工或打拼事业。”从化区委社会工作部工作人员说。

幸福食堂是从化区民政局、从化区江埔街、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从化区社会组织联合会积极探索“政府+高校+社会组织”合作共建路径的缩影。

三方合作各有所长,让聚焦顶层设计与坚持问计于民相统一,在凤二村开展乡村服务项目试点。在不断实践、深入提炼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培育乡村社区志愿服务“129”模式,即围绕1个核心、搭建2个平台、创新9步培育,以此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

围绕“党建引领”一个核心,凤二村用党建力量激活乡村志愿服务。村里的党员带头参与志愿服务。通过搭建“乡村社工站”和“志愿服务基地”两个平台,打造“社工+志愿”联动模式,凤二村目前已经深化培育出多支本土志愿服务队伍。

“凤二村探索的志愿服务新模式,提升了社会治理的社会化与专业化水平,实现了政府治理与社会调节、村民自治的良性互动。目前,广东正在实施‘百千万工程’,这种新模式值得总结推广。”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史传林表示。

精准对接需求,打造高效志愿服务

春暖花开,草长莺飞。

走进佛山市南海区,“南海青年植树季”不断掀起志愿服务浪潮,志愿者开展植树护绿、植后管养、生态科普等志愿服务,推动南海绿美志愿服务抓常抓长,提高实效。

目前,志愿者已累计种植“青年林”202.7亩,栽种树木达7882棵,为推进“百千万工程”增加一抹生态底色。

志愿服务是南海区党群共同参与基层治理的途径之一,正有力破解“政府干、群众看”基层治理难题。

2022年,南海区启动“百队千社万人行”志愿服务专项行动,通过发动机关、学校、医院、国企、“两新”组织等多元力量的数百支志愿服务队,结对到全区有经联社的村(社区),并覆盖千个以上村小组的经济社,精准对接村(社区)需求,以“村(社区)下单、队伍接单”的“订单式”服务机制,确保服务内容触及基层治理的难点堵点,做到“雪中送炭”,以实际成效引导带动村(社区)、经济社及村(居)民积极参与基层治理。目前,南海区已有1197支党员和社会志愿服务队结对全区292个村居,平均每个村居结对约4.1支队伍。

聚焦“百千万工程”,南海区厚植基层村居志愿服务实践土壤,链接50多个省内外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实践团队,赴基层开展乡村美育、传统建筑保护、农业推广等志愿服务工作。

仲夏时节,骄阳似火。

走进狮山镇谭边社区,一群头戴草帽、穿着黄马甲的青年正在苦瓜地中挥洒汗水。

“大顶苦瓜”是狮山镇谭边社区的特色农产品,当下正是丰收的季节。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君子青玉三下乡志愿服务队”的学子们来到谭边社区,开展农业帮扶、食品安全科普等志愿服务活动,助产增收,促进社区特色农产品品牌推广。

志愿团队坚持需求导向、目标导向,准确把握群众急难愁盼。由村居方填写需求清单、队伍方填写资源和服务清单,团区委平台则做好供需对接、拉配结对。

“青春,就是要在基层奋进中闪光!”佛山科学技术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三下乡实践队队长黄嘉恩的话语铿锵。

如今,一支支积极担当、富有朝气的志愿力量,正活跃在南海各个领域,推动“百千万工程”落地见效。

“党建+志愿”服务,激活新效能

春日里的化州学宫(孔庙)广场,一派热闹景象,随处可见“小红帽”“红黄马甲”的身影,他们是参与志愿活动的“橘城红”党员志愿者与群众,这里正在举行文明实践助力“百千万工程”活动。

大家通过参与趣味活动,从中学习文明出行、交通安全、垃圾分类、殡葬改革、社会保险、未成年人保护、反电信诈骗、禁毒等相关法律知识。志愿者们耐心的引导工作,也得到群众的纷纷点赞。

近年来,化州市坚持党建引领志愿服务,重点打造“橘城红”党员志愿服务品牌,以党员志愿服务站、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为平台,最大化整合社会资源,创新工作机制,推动志愿服务全覆盖、规范化、常态化,不断激活基层治理新动能。

聚焦“人流量、车流量、居民量”指数,化州打造党员志愿服务中心枢纽。依托市义工联合会党群服务中心,打造一个以党员志愿服务为主体的大型基地和党员志愿服务总站,升级志愿服务岗、志愿联络站和“雷锋岗”等分站站点,搭建起“总站—分站”的网络式党员志愿服务站,并实行层级管理。

同时,化州不断健全市镇村三级志愿服务队伍,成立69支市直机关党员志愿服务队、23支镇街党员志愿服务队、374支村(社区)党员志愿服务小队。

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通过“党建+社会力量”的方式,由党员干部带头,组织乡土文化人才、科技能人、社会律师、“五老”人员等多元化人才的方式成立1支以上志愿服务队,均由党委书记和村级党组织书记担任所(站)长和队长,基层志愿服务矩阵进一步形成。

“党建+志愿”模式,让基层志愿服务队伍建设逐步健全,系统化的志愿工作机制,正在有力推进乡村治理,为“百千万工程”落地添砖加瓦。

佛山市南海区落实党员志愿服务“双报到”机制。建立健全在职党员向居住地社区报到、平急结合的志愿服务机制,重点承担党建指导、应急救援、疫情防控、政策宣传、文明倡导、便民服务等志愿岗位。

江门当前注册登记的志愿服务队伍达到8498支,其中党员志愿者成为各级志愿者组织的主力军,登记党员身份的志愿者97572名,12%的人数占比贡献全市36.42%的总时长。

广东各地积极探索“党建+志愿”模式,引导和动员广大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工作者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中贡献智慧力量,为助力“百千万工程”注入了强大动力。


网编:周丽娜

本网站由南方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nanfangzazhi@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0025432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

中共广东省委主管主办·南方杂志社·深度凝聚力量

Copyright 南方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