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 深度凝聚力量
首页
往期
南方
杂志简介
单位公告
官方媒体

粤港澳大湾区的“红马甲”

2024-06-10 来源:南方杂志社 作者:陈健鹏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启动以来,志愿服务渐渐成为粤港澳参与公益实践、参与社会治理的“最大公约数”

◎《南方》杂志记者/陈健鹏  发自广州

◎本文责编/蒋玉

粤港澳大湾区同根同源,志愿服务也在交流中进一步融合。图为惠州市惠东县的“红马甲”在海滩开 展志愿服务。视觉中国/供图

粤港澳大湾区同根同源,志愿服务也在交流中进一步融合。图为惠州市惠东县的“红马甲”在海滩开 展志愿服务。视觉中国/供图

在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改革开放的新高地——粤港澳大湾区,志愿服务正在加速融合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同根同源,多年以来,社会团体互动频繁,志愿服务也在交流中进一步融合。去年以来,广东联合港澳共同发起成立“粤港澳大湾区志愿服务联盟”,建设大湾区志愿服务孵化基地,创新粤港澳志愿服务合作机制。广东联合港澳机构推广“i志愿”系统,发行注册志愿者证,推动实现三地志愿者身份互认、记录互通、激励共享。

据了解,2025年,粤港澳三地即将首次联合举办第十五届全运会和残特奥会,三地志愿者将在盛会集结,以专业的服务展现人文湾区的风采。

以志愿服务推进大湾区融合发展

“在广州参加志愿服务改变了我,我感觉自己更健谈、更开朗了。在帮助他人的同时,志愿者团队给了我很强的归属感和使命感。”曾被评为“广州好人”的香港青年黄梓威,是一名志愿服务时长超过5000小时的“95后”志愿达人。2019年,黄梓威从暨南大学毕业,成为“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投身西部建设。2022年,参加工作后,黄梓威加入单位的志愿服务队,积极参与“税爱学子”“税爱桑榆”志愿服务活动,助老扶幼。

“希望能够架起粤港澳大湾区志愿服务交流的桥梁,号召更多港澳青年参与志愿服务。”黄梓威说。

2019年2月18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公布。五年多来,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核心的城市群和都市圈正在形成,人流、物流、资金流等要素流动越来越顺畅,重大合作平台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大湾区发展步入了提档升级、纵深推进的新阶段。

互联互通与协同发展,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关键所在。而志愿服务是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一大切入点。

广东省人大代表、广州市穗港澳青少年交流中心主任翁浩洁认为,粤港澳三地的志愿文化氛围整体都很浓厚,其志愿服务理念有相似之处。“香港和澳门虽然更多以社工、义工的形式出现,但大家的付出和奉献是一样的。因此,粤港澳大湾区的志愿服务融合发展有着很好的基础。”翁浩洁说。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启动以来,志愿服务渐渐成为粤港澳参与公益实践、参与社会治理的“最大公约数”。粤港澳的志愿公益组织通过交流合作,进一步深化港澳同胞对国情社情民情的认识,形成了凝聚人心、培养家国情怀、增强民族意识的强大社会动能。

让港澳青年更好融入湾区

曾获评“广东省最美志愿者”的澳门青年邱美宁,现在在珠海创业,带动众多港澳同胞融入内地。在工作之余,邱美宁积极参加社区建设、应急救助等各类志愿服务。2010年,邱美宁与珠海市妇女联合会推动“爱心面包”公益活动,坚持至今,累计捐赠“爱心面包”金额已达200万元。

在邱美宁看来,志愿服务是港澳青年交流合作、融入湾区的重要途径之一。多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围绕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这一志愿精神,已经形成一种颇具特色的志愿服务文化,深植于民众的内心。

2018年,由共青团广东省委发起的“粤港澳大湾区志愿服务联盟”,搭建起了一个大湾区志愿公益团体国际合作网络和交流平台,进一步促进了三地志愿公益组织的交流合作,帮助港澳青年更好地融入湾区发展。

“我曾参加广州青年志愿者协会的融媒体青年志愿服务队、防疫应急志愿者储备队、‘金晖行动’等志愿活动,目前累计志愿时长超过100小时。”来自香港的大学生邱尧丹说,通过志愿服务,自己接触到生活在大湾区里形形色色的人,得以更加了解广东,了解大湾区。

自2019年起,广东志愿服务组织成长扶持行动暨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益苗计划”推出粤港澳大湾区专项赛,吸引了香港义务工作发展局、澳门青年志愿者协会、澳门社区青年义工发展协会等踊跃报名参加,培育出一大批粤港澳优秀志愿服务项目。

广东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志愿服务发光发热的广阔舞台,建设粤港澳青年志愿服务交流实践基地,搭建志愿公益团体国际合作平台,举办大湾区志愿服务交流会,聚合湾区志愿力量,赋能湾区融合发展。

在广州南沙区“新时代”青年志愿谷里,香港青年陈佩茹穿上别具南沙特色的蓝白相间志愿服装,成为“粤港澳青年河小青”巡河护河志愿服务队一员。“粤港澳共饮珠江水,有着一衣带水的渊源。通过参加治水护水志愿服务活动,有助于提升粤港澳三地志愿者的交流,为粤港澳大湾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青春活力。”陈佩茹说。

如何进一步深化粤港澳大湾区志愿服务融合发展?翁浩洁认为,一是要政府搭台,建立起粤港澳三地志愿服务的机制和平台;二是要注重培育枢纽型志愿服务组织,串联粤港澳三地开展工作;三是要培育合适的志愿服务品牌;四是要形成合力,配合国家重大战略部署,传播中国故事。

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

“我是外国人,但不是外人!”2022年3月,一条讲述新冠疫情防控期间深圳外籍志愿者的视频在网络“出圈”,并被时任外交部新闻司副司长、发言人汪文斌在国际社交平台上点赞。截至目前,深圳外籍人士志愿者超过4300人,成为大街小巷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004年,来自非洲加纳的Francis在香港旅游,顺道来深圳观光,当时他就决定留下,成为宝安中英公学的一名外教,“因为深圳是一座开放、包容的城市”。如今,Francis已经在深圳从事了数千个小时志愿服务,目前担任深圳宝安区国际青年志愿服务站站长。

为提高志愿服务专业化、制度化、国际化水平,进一步发挥志愿服务助力基层治理、培育文明风尚的作用,深圳市宝安区依托宝安体育馆城市志愿服务U站阵地,组建了深圳市首支全外籍国际青年志愿者服务队。这支“国际化”志愿服务力量常态化投入外籍人士服务、大型国际赛事赛会服务、社区基层治理等各个领域。

今年4月发布的《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构建志愿服务国际合作交流新格局。近年来,广东不断立足服务共建“一带一路”等开展国际志愿服务。

2021年,南方科技大学学生邓春丽经过层层选拔,成功入选“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服务联合国机构”项目,完成了为期6个月的国际志愿服务工作。在联合国驻塞尔维亚驻地协调员办公室里,邓春丽担任初级经济事务和可持续发展官员,主要负责绿色农业和绿色经济的统计分析,以及可持续发展目标数据库的建立与维护。

“在工作之余,我总会跟伙伴们介绍中国在科技创新和绿色经济方面的突出成就,为联合国同事和塞尔维亚友人讲述更多有关中国发展和中国青年的故事。”邓春丽说。

现在,在粤港澳大湾区,越来越多的人主动投身各类志愿活动,中国蓬勃向上的形象被世界所熟知。

2023年12月1日至3日,“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在广州越秀国际会议中心举办。大会上,共有209名广东志愿者上岗,服务时长达3344小时。从路线指引到嘉宾接待,从文件发放到器材管理,在“读懂中国”国际会议的每个场合、每个环节都可以看到志愿者的身影。

“我提供我力所能及的服务,让外宾们能够以更舒适的方式‘读懂中国’。”在此次会议上负责外宾接待工作的华南理工大学青年志愿者李彦泽说。


网编:周丽娜

本网站由南方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nanfangzazhi@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0025432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

中共广东省委主管主办·南方杂志社·深度凝聚力量

Copyright 南方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