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 深度凝聚力量
首页
往期
南方
杂志简介
单位公告
官方媒体

老祠堂的新风华—— 广东宗祠文化探寻之旅

2024-08-17 来源:南方杂志社 作者:影子

广州番禺沙湾古镇北村的何氏大宗祠,又名留耕堂。视觉中国/供图

广州番禺沙湾古镇北村的何氏大宗祠,又名留耕堂。视觉中国/供图

新时代对祠堂的保护和活化利用,要坚持守正创新的原则。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圭臬,更多、更好地开发、延伸和深化祠堂的现代人文作用,发挥道德教化和凝聚人心的作用

◎《南方》杂志记者/影子  实习生/周安孝 李阜阳   通讯员/粤文旅宣 谢亿明 孙安迪 发自广州、江门、潮州等地

◎本文责编/张蓓蕾

祠堂,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不仅是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凝聚社会、净化心灵的重要精神财富。它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宝贵历史文化资源,在弘孝悌、聚民心、促和谐等方面具有深远的意义。

截至2024年3月,广东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1处,其中12处是祠堂文物建筑。同时,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总数达到887处,其中约有120处是祠堂文物建筑。这一数字充分显示了广东在祠堂文化保护方面的卓越成果。

文旅打卡热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陈家祠)、沙湾留耕堂、潮州己略黄公祠……这些祠堂文物早已成热门的旅游景点。

今年暑期,广州市陈家祠游客如织。视觉中国/供图

今年暑期,广州市陈家祠游客如织。视觉中国/供图

以陈家祠为例,不仅是收藏广东地区民间手工艺产品最全的优质博物馆,还通过建设研究和教学基地、开设书院演讲、举办非遗现场活动等互动性、体验性强的活动把岭南优秀文化故事讲好。2023年,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参观量达到188万人次,文创产品全年销售额达1120万元,销售数量32万件,成为广州文博界的“流量大IP”。

行走在城市中,有独立的成熟景点,亦有坐落于古村落中的老祠堂。在珠江畔著名的广州猎德村,由五座岭南建筑风格的古祠堂组成的祠堂群成为都市里的一抹韵味。老祠堂隐于闹市,也藏于乡村,和都市乡村同发展、共呼吸。

据不完全统计,全省有祠堂2.3万座。其中,广府祠堂约占69%,客家祠堂与潮汕祠堂约占31%;仅广州就有约1300座古祠堂。

祠堂既是物质文化遗产,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保护、传播、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和场所,并集中反映出祠堂当地的自然条件、宗族团结以及工艺文化。

在全省已经公布的816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特别是作为其中的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如祭祖习俗,斗门赵氏家族祭礼、凤阳宗祠祭典、灯杆彩凤习俗、下沙祭祖等皆依托祠堂而存在,部分代表性项目,如民间信俗(盘古王诞)、端午节(龙舟习俗)、元宵节(舞龙)、陈山香火龙习俗、洗佛节、厚街舞木龙习俗、七夕节(七夕贡案)等,都依托祠堂而举办开展活动。

农历三月初三,一年一度的沙湾飘色巡游活动举办前,留耕堂中,色仔们梳妆打扮,整装待发……带着求知去探索,走进祠堂感受传统非遗之美,已经成为许多人不约而同的选择。广泛分布于全省各地的祠堂也保存了大量木雕、嵌瓷、砖雕、灰塑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对于保护传承和研究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与技艺特色,具有重要价值。

助力文明乡风

在潮州市潮安区,古祠堂同样焕发着新的生命力。潮文馆依托启锡公祠而建,成为集潮州陶瓷、潮绣、潮剧等传统文化于一体的民间展馆。每逢节假日,这里便热闹非凡,成为村民和游客的文化聚集地。

蔡氏宗祠则成为乡村振兴促进会、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所在地,挖掘整理家风家训,举办道德评议活动。

浮洋镇厦里美村的陈氏宗祠,推动基层党建与社会治理同频共振,形成民事民议的生动格局。登塘镇溪墘寮村的吴氏祖祠修缮后,与古树古井共同形成优美微景观,展现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

一座座老祠堂承载着一代代乡亲子嗣的浓厚乡愁。时代变迁中,它们不仅传承着家风家训,记录着血脉延续,凝聚着奋斗精神,更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焕发出新活力。记者了解到,潮州市潮安区积极探索将老祠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有机融合,打造成为文化集散、基层善治、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重要阵地,推动“潮味”和美乡村建设。

在珠海市香洲区南屏镇北山社区,保遐杨公祠和澄川杨公祠修缮后,变身为“北山大院”,现在作为北山市民艺术中心。这里定期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如艺术展览、音乐会和传统节日庆典,吸引了众多居民和游客前来参与,成为群众重要的文化场所和精神家园,成为推动当地文明乡风建设的重要载体。

2024年“国际茶日”期间,杨氏大宗祠内举办了“北山国际茶文化节”。活动内容丰富多样,包括茶艺表演、茶诗朗诵、书法展示等,让居民和游客在古老的祠堂中感受到浓厚的茶文化氛围。活动不仅传承了中华优秀茶文化,还吸引了年轻人和外国友人前来体验,促进了文化交流与融合,展现了祠堂文化的多元魅力和时代价值。

通过合理利用,祠堂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成为文明乡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珠海市的经验不仅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也进一步彰显了祠堂在现代社会中的多功能性和重要作用。

祠堂的教育价值被挖掘,在一场场活动中,群众的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意识被唤醒。这些都是广东宗祠在新时代背景下的生动缩影和鲜活例证。

广州市民协主席、广东省岭南民间工艺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陆穗岗接受采访时表示,随着社会的进步,祠堂已经出现了泛氏族聚集的趋向。祠堂的活动不再局限于特定姓氏的人群,而是越来越成为一个开放的公共空间。这种变化使得祠堂的功能更加多样化,成为一个具有公共集聚和交流功能的重要场所。在新时代,利用祠堂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凝聚力强的传统特征,提升其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比如聚焦中老年人群,利用祠堂开展康养保健、文化素养学习等活动,在乡村振兴、新时代文明实践方面发挥新的作用。

制度助力祠堂“活”起来

在广东,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祠堂文化资源,各级各地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确保祠堂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广东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如《广东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行动计划》《广东省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行动计划》《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若干措施》等,为祠堂的保护利用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明确了文物保护的具体要求和措施,确保祠堂文物的长久保存和合理利用。

与此同时,广东省政府还投入了大量财政资金用于祠堂文物建筑的保护。从2020年至今,中央和省级财政共投入约5400万元,用于包括刘氏家庙修缮工程、陈元公祠修缮工程、文祐王公祠修缮工程等46项祠堂文物建筑保护工程,确保了这些重要历史建筑的修缮和维护工作。

在保护的同时,广东还十分注重对祠堂的研究和活化利用。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各市文物行政部门开展多项祠堂文物建筑的保护工程,并对其历史、艺术价值进行深入研究。例如,佛山市顺德乐从陈氏宗祠修缮工程荣获“全国优秀文物修缮工程”称号,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石楼陈氏宗祠(善世堂)修缮工程入围“全国优秀古迹遗址保护项目”。

为了进一步推动祠堂的活化利用,广东省还积极倡导各地创新祠堂文物建筑的活化利用方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祠堂的活化利用工作。例如,广东省政府办公厅发布的《广东省“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实施方案》,强调结合祠堂、旧民居建成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要求,积极指导梅州、韶关、中山、江门等地利用祠堂建成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

以江门为例,江门市政府积极响应省级政策,制定了《江门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与利用的实施意见》,设立专项资金,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祠堂的修缮和活化利用。江门市相关负责人表示,江门市设立专项资金用于祠堂的修缮和保护,确保资金的有效使用和项目的顺利实施。与此同时,江门市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祠堂的活化利用工作。例如,通过“企业+村居”模式,确保村居愿景与企业意向的双匹配,共同推进祠堂的保护和利用 。

出生和成长在粤北九连山区的丘树宏一直热心于宗祠的保护和活化。近年来,他牵头组织了家乡客家老围屋的保护和开发工作。身为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理事、广东省政府文史馆馆员、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在他看来,新时代对祠堂的保护和活化利用,要坚持守正创新的原则。首先是要把祠堂保护和活化利用列入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的重要范畴来部署;其次是要以“四位一体”为核心,以文物保护的标准予以保护,同时考虑修缮和利用,发挥好历史和艺术价值;再次是坚持和继承好祠堂的历史性功能,这是“本”;最后是根据新时代的变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圭臬,更多、更好地开发、延伸和深化祠堂的现代人文作用,发挥道德教化和凝聚人心的作用。

网编:李晓霞

本网站由南方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nanfangzazhi@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0025432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

中共广东省委主管主办·南方杂志社·深度凝聚力量

Copyright 南方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