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问岭南文化之源
岩山寨遗址岩背墓地。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供图
岭南地区早期人类如何从简单的社会一步一步发展起来,岭南历史文明又是怎么一步步融入中国化进程当中的?
◎《南方》杂志记者/影子 发自广州
◎本文责编/张蓓蕾
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深刻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多次就文物考古工作作出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思想深邃,内涵丰富,为新时代文物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近年来,广东考古事业蓬勃发展,为研究广东地区各时期的历史文化与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料,从而深化了对各时期文化谱系源流、发展以及与其他区域关系的认识。
…… ……
每一块石器、每一个遗址,都如同历史的见证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在南粤与岭南的这片热土上,考古学者们不辞辛劳,他们在遗址中发掘,在出土文物中寻找线索,细心探索历史的痕迹。他们致力于“文明探源”,力图通过考古发现来诠释“何以岭南”的深刻内涵,揭示岭南地区在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岭南历史轴线:探寻文化之源
专注于探索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发展的“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即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自2002年启动以来,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以浙江良渚、山西陶寺、陕西石峁和河南二里头等都邑性遗址以及黄河、长江和辽河流域的中心性遗址作为工作重点,从中开展大规模考古发掘和周围地区聚落分布调查。
近年来,广东考古领域取得了多项令人瞩目的重要成果,如磨刀山遗址、青塘遗址、岩山寨遗址、“南海I号”沉船遗址等。这些发现不仅丰富了广东地区的历史文化内涵,也为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材料。
在此背景下,2023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实施早期岭南探源工程”的部署。
同年10月,广东省文物局、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发布《早期岭南探源工程科学研究计划》,系统梳理广东从旧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的人类与文化发展历程,用12年时间展开对岭南早期人类与文化发展历程的全面溯源。
早期岭南探源工程旨在深入挖掘和展示岭南地区在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过程中的独特风采和卓越贡献,它的启动,推动了广东考古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早期岭南探源工程的研究范围跨越了旧石器时代早期至西汉南越国时期,时间跨度为距今约80万年至公元前110年左右。工程围绕岭南旧石器文化与远古人类演化、旧—新石器时代过渡、岭南地区中国化进程等三个重大课题展开,以郁南磨刀山遗址、英德青塘遗址、英德岩山寨遗址等为代表的重要遗址为工作重点。
值得一提的是,早期岭南探源工程不仅关注岭南地区自身的文化发展脉络,还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天地。它将探讨岭南、岭北与东南亚等地区的文化交流互动,揭示岭南在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过程中的独特地位和贡献、岭南在文明交流互鉴中重要地位的历史由来。
《南方》杂志记者了解到,广东正积极争取将该工程纳入国家整体学术计划中,与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接轨。这一举措无疑将为广东考古工作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也为全面展示中华文明风采贡献广东智慧和力量。
作为世界了解中华文明、感受岭南文化独特魅力的重要平台和窗口,早期岭南探源工程有着长远的目标。
据悉,岭南探源工程分两阶段实施:2023—2025年为第一阶段,开展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申报“考古中国”项目,整理资料并出版,同时推动多个考古遗址公园立项与建设。2026—2035年为第二阶段,持续考古调查与发掘,通过多学科研究取得多项成果,系统阐释岭南在中华文明中的重要地位。
“早期岭南探源工程,是要搞清楚远古的广东。比如最早什么时候有人类在这里生活?他们过着怎么样的生活?后来又是怎样一步一步从旧石器时代进入新石器时代,再逐步迈入文明阶段?”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研究员曹劲表示,岭南与岭北自古交往密切,广东正牵头周边省区设立学术课题,共探文明化进程。早期岭南探源工程对解开岭南人类发展史上的重要学术问题大有助益,如磨刀山遗址揭示广东最早人类生活时间,青塘遗址展现旧石器至新石器时代的过渡,而岩山寨遗址则让我们了解到五千多年前岭南地区先民们的生活状况。
岩山寨遗址随葬玉器出土现场。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岭南文化的发端:“最早广东人”改写了广东历史
2024年,磨刀山遗址再次成为考古界的焦点。作为岭南史前考古的重大突破,磨刀山遗址迎来了考古发掘十周年庆典。活动上,云浮市委宣传部、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发布了以数字技术复原远古“磨刀山人”的《穿越磨刀山》纪录片,生动再现了60万至80万年前广东先民的生活场景。
“岭南植被茂盛,到野外寻找遗址,不是简单的事情。”活动中,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前四期首席专家、北京大学一级教授赵辉感慨道。
此前广东地区发现的最早人类是马坝人,距今有13万年,磨刀山遗址的发现将广东古人类活动推前了数十万年。
长期从事考古研究的刘锁强研究员,对细节历历在目。身为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先秦考古研究所所长、《早期岭南探源工程科学研究计划》主要编制者,17年来刘锁强在广东18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参与调查发现的古代遗址数以百计。他告诉《南方》杂志记者,如果不知道、没发现磨刀山遗址,考古学界对广东历史起源的界定,可能仍停留在“十几万年前”这一时间点。
“我们做早期岭南探源工程就是围绕三句话: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南江流域的工作实际上就是围绕着岭南的百万年人类史。磨刀山遗址我们知道它的年代距今60万到80万年,它是中国百万年人类史华南地区的一个重要代表,磨刀山遗址是广东历史年代最早的遗址。”刘锁强介绍道。
2023年广东考古工作者在磨刀山遗址周边的南江流域开展了新一期的考古调查,新发现旧石器时代遗址30处,其中还包括洞穴类型遗址及动物化石地点。磨刀山遗址考古发掘十年来,南江流域共发现旧石器时代遗址(地点)130余处,年代从旧石器时代早期延续至旧石器时代晚期。
“磨刀山遗址的成果喜人、意义重大,可从三个层面进行解读。”暨南大学历史系副主任熊增珑教授告诉记者,首先,对广东来讲,这是探寻岭南最直接的一个源头;其次,放到整个中国来考虑,有助于研究近70万年前及稍微晚一点的历史,为人类的居住形态、生活方式等提供新的证据;最后,在国际层面,人类起源不仅是中国人关心的问题,更是全人类关心的问题。人类从何处来?这个几百万年的进化过程有哪些关键的时间节点?磨刀山遗址提供了关键的证据。所以磨刀山遗址考古发掘的意义重大,这些问题触及了人类的存在本质、文化认同、历史连续性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的深层意义。
磨刀山遗址作为早期岭南探源工程的重点项目,考古成果被海外平台收录,全球学者共享这一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
磨刀山遗址目前正在积极申报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未来将进一步推动考古研究、保护和利用工作,让这一岭南文化源头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地域文化的交响:交流与融合共筑岭南文明
如果说磨刀山遗址的新发现,为探寻更丰富的远古人类与文化遗存、更好地复原岭南远古环境与社会提供了重要新线索,那么英德岩山寨遗址的考古成果表明,在中华文明起源的“古国时代”,岭南就已经成为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刘锁强认为,现有考古发现与研究表明,岭南在东亚地区人类起源与中国远古人类发展历史、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进程、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与发展过程中都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东亚—东南亚地区现代人出现与扩散、史前文化交流与地域文明对话等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广东考古不仅对广东增强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省非常重要,更可以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文化助力。
著名考古学家严文明先生提出,中华文明的特点是“多元一体、持续发展”,像重瓣花朵一样,以中原为中心不断向四周扩散。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张强禄研究员表示,岭南属于重瓣花朵最南这一瓣。
“岭南在中华文明起源阶段怎样融入中华文明圈,对中华文明起源发展有哪些贡献?”张强禄认为,未来要把早期岭南的考古学文化谱系建立起来。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早就完成了序列清晰的考古学文化谱系的建立,但岭南地区新石器到夏商阶段的考古学文化谱系的确立,可能还要再花5~8年时间。与此同时,对粤东、粤北、粤西在这一阶段的时空脉络也要梳理清楚,再进行比较研究。
“在我看来,有三个方面需要探索:最早的人类是怎样来到这里,建立自己的生存机制,形成自己的地域性文化传统的;岭南是怎样被纳入中华文明体系中的;粤港澳大湾区开放的商业文明精神特质,最早的历史传统、文化基因是如何萌发的。”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院长助理、考古教研室主任周繁文副教授同记者谈到,置于中华文明大背景中,岭南包括粤港澳大湾区,正好处于内陆文明和海洋文明的交错地带,在文化特质上兼具向陆性和向海性。但从青铜时代或铁器时代开始,它向陆的一面始终更强,因此才成为后来大一统秦汉帝国的南疆。
在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副院长郑君雷教授看来,广东地理位置重要,早期岭南探源工程不仅是岭南的课题,还是辐射全国甚至海外的课题。向北,有岭北,有很大的中原地区;向南则有东南亚。“岭南作为中原地区军事政治斗争的归宿地带,从怀王伐越导致的越人逃南,到秦伐百越、赵佗割据带来的汉人驻边,再到以后各王朝的流配谪迁,岭南一直是民族融合的试验田,丰富多彩的民族特性昭示着一段段尘封已久的历史。”
“岭南地区在中国版图上有其特殊性,它是中国大格局的一个部分。”曾多次实地指导广东考古工作的赵辉表示,岭南地区早期人类如何从简单的社会一步一步发展起来,岭南历史文明又怎么一步步融入中国化进程当中,如何在政治结构、社会组织上被吸收进中国整体的历史当中,仍是一个重大的历史课题。
网编:李晓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