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 深度凝聚力量
首页
往期
南方
杂志简介
单位公告
官方媒体

用司法之力为民营经济 “撑腰”“减负”“赋能” ——专访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张海波

2025-03-15 来源:南方杂志社 作者:杨洋

广东法院将继续把“法治竞争力”变成“发展新动能”,让法治成为广东营商环境的最硬内核、最强磁场

◎《南方》杂志记者/杨洋   发自北京

◎本文责编/蒋玉

3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出炉。在全国两会现场,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张海波就“两高”报告评议、为民营经济“撑腰”、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办好民生“小案”等话题,接受《南方》杂志记者专访。张海波表示,广东法院将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聚焦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以“硬举措”优化“软环境”,用司法之力为民营经济“撑腰”“减负”“赋能”。

最高法为大湾区

量身定制司法保障意见

《南方》杂志:“两高”报告出炉,如何结合广东法院的工作看“两高”报告?

张海波:“两高”报告,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数据翔实、举措有力,客观展现了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取得的最新成绩。

最高人民法院对广东高度重视,特别是张军院长对广东法院给予了全方位的关心和指导。去年,广东法院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民生关切、着力服务支撑市场经济建设,通过严格公正办案、切切实实解决问题,积极应对各种冲击挑战,有力促进了厚植党的执政根基,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近日,最高法院与央视共同揭晓新时代推动法治进程2024年度十大案件和十大提名案件评比结果,这批案件就是人民法院做实落细“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生动体现,其中广东法院有两个案例入选。特别是在服务保障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方面,最高法院先后量身定制了一系列司法保障意见,比如先后出台了支持和保障“双区”和横琴、前海、南沙发展相关制度文件,前不久还与司法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支持“港资港法港仲裁”“澳资澳法澳仲裁”的司法解释、与司法部联合印发涉港澳仲裁制度文件,建立了包括粤港澳大湾区司法法律合作恒常对接平台等在内的多个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机制。

以“硬核”司法护航

民营经济“枝繁叶茂”

《南方》杂志: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民营企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广东是民营经济大省,广东法院在服务保障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有什么新举措新亮点?

张海波:民营经济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广东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的底气所在。广东法院用司法之力为民营经济“撑腰”“减负”“赋能”。

平等保护,为民企发展撑腰打气。对民营企业最大的支持,就是让民营企业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平等对待。坚决防止利用刑事手段非法干预经济纠纷,坚决防止将民事责任变为刑事责任,让民营企业专心创业、放心投资、安心经营。坚持做到国企民企、内资外资一视同仁,让企业感受到“裁判尺度始终如一”。以“零容忍”态度依法保障民营企业家人身权益、民营企业财产和诉讼权益。

精准施策,引金融“活水”润泽千企万户。去年,广东高院专门出台《关于为金融高质量发展提供高质量司法服务和保障的实施意见》,全力打通“科技—产业—金融”循环链,有效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东莞某智能工业公司因小纠纷致账户冻结融资受阻,法院按广东高院新规出具涉诉信息说明函,促金融活水回流。佛山法院在拍卖一民营企业土地时,引入“按揭式拍卖”,允许买受人分期付款,最终成交价较传统拍卖提高27%,既保障债权人权益,又让资产焕发新生。

用心用情,助困难民企渡过难关。我们坚持“企业出题,法院答题”,为企业发展的全生命周期提供法律风险防范指引,发布涉民营企业内部治理纠纷的典型案例。对暂时经营困难但前景良好的企业,我们推动金融机构“让一时、利长远”。2024年,全省促成此类金融纠纷调解成功38.8万件,涉及金额超3000亿元,真正实现“放水养鱼”。广东法院将做好民营经济的“法治园丁”,以“硬核”司法护航民营经济“枝繁叶茂”,让每一家企业都像岭南荔枝树——根扎得牢、果结得甜。

法治化营商环境

让企业敢闯敢干

《南方》杂志: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广东法院在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方面有哪些主要做法和成效?

张海波: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我们深知,法治化营商环境不是喊出来的,而是靠一个个案子“判”出来的、靠一次次服务“暖”出来的,只有把法治这块“金字招牌”擦得更亮,才能让企业敢闯敢干、让市场投资活力奔涌。

聚焦依法平等保护,把“法治护企”落在实处。广东法院坚持的理念是:国企民企,一碗水端平;内资外资,一把尺子量到底,努力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如针对企业最头疼的“执行难”,我们和省发展改革委联合建立失信惩戒分级分类机制——对“故意赖账”的企业严厉打击,但对“诚而不幸”的企业,只要主动履行义务,就开通信用修复“绿色通道”。去年有近7000家企业通过这个机制“摘掉失信帽子”,重新获得贷款、招投标资格,真正实现“惩戒失信”和“保护诚信”双赢。  

聚焦高水平对外开放,护航粤港澳大湾区“软联通”。我们始终锚定“一点两地”全新定位,聚焦跨境商事纠纷化解,首创多项机制。出台涉港澳商事纠纷司法规则衔接指引,推动港(澳)资港(澳)法港(澳)仲裁落地,完善与港澳衔接的证人作证程序。上线粤港澳大湾区法律查明平台,把3万多部域外法、441个查明案例,汇集“翻译”成企业听得懂的服务,聘请97名港澳陪审员参与案件审理,让企业“走出去”更有法治底气。深圳法院引入境外法治人才、选任港澳陪审员调解员,以及完善国际法律服务和协作机制等2项创新举措被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向全国推广;深圳前海法院委托香港调解会成功调解首宗涉港金融纠纷,成为港澳调解机构参与跨境商事调解的“第一案”。全省审结涉港澳民商事案件1.35万件,占全国三分之二。

聚焦企业获得感,让司法保障“可预期”“可持续”。面对新质生产力浪潮,我们给创新装上“法治盾牌”。全国首例API抓取并交易数据案判赔2000万元、枫叶案判处5倍惩罚性赔偿3000万元等案例,传递出“让侵权者付出惨痛代价”的强烈信号。对暂时困难的企业,灵活运用“活封活扣”、预重整等机制,去年通过这类措施盘活了近200亿元资产。广东高院全年共发布28批237个典型案例,把裁判规则“晒”在阳光下。有企业反馈:现在看完案例就能预判风险,经营更有底气了。

广东法院将继续把“法治竞争力”变成“发展新动能”,让法治成为广东营商环境的最硬内核、最强磁场,让每一位企业家都能感受到“东西南北中,发展到广东”。

践行“如我在诉”

办好民生“小案”

《南方》杂志: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广东法院如何践行“如我在诉”理念,办好每一件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小案”?

张海波: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的新年贺词中指出,家事国事天下事,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广东作为人口大省、经济大省,民生案件占全省法院收案量的65%以上,从农民工讨薪到小区物业纠纷,从老人赡养到孩子抚养,桩桩件件都关乎群众的生存尊严和生活品质。我们的理念很明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司法公正守护社会公平正义、人民安居乐业。

聚焦小案大民生、质效就是正义、前端治理,去年,全省法院审结各类民生案件158.73万件,为4.5万个家庭圆了安居梦;依托全省156个新型执行事务中心,全省执结案件77.68万件,执行到位近2400亿元,执结周期同比压缩26.5天。依托全省“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打造“家门口”解纷新模式。未来,我们将继续以“如我在诉”的初心,让公平正义真正看得见、摸得着、信得过。


网编:陈地杰

本网站由南方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nanfangzazhi@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0025432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

中共广东省委主管主办·南方杂志社·深度凝聚力量

Copyright 南方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