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里的广东方位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的关键之年。找准政府工作报告里的广东方位,才能更坚定地走好高质量发展道路
◎《南方》杂志记者/叶石界 史成雷 发自北京、广州
◎本文责编/郭芳
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经济大省要挑大梁,为全国发展大局作贡献。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支持经济大省挑大梁,在要素保障、科技创新、改革开放先行先试等方面制定支持政策。
广东是全国第一经济大省,2024年GDP达14.16万亿元,占全国1/10,连续36年稳居全国首位。同时,进出口总额、税收、就业、科技创新等等在全国举足轻重。作为中国经济的“风向标”,广东庞大的经济体量和市场规模、强劲的经济韧性和经济实力,为稳住全国经济大盘提供有力支撑。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的关键之年。找准政府工作报告里的广东方位,才能更坚定地走好高质量发展道路。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强调,广东要学习领会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结合广东实际,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当先锋,把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好、建设强,担负起经济大省挑大梁的责任,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
在推进产业体系现代化上先行先试
产业体系向新图强,发展才能以质取胜。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新动能积厚成势、传统动能焕新升级。
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广东的重要使命。
在今年新春开工后第一天举行的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黄坤明强调,广东作为全国第一经济大省,肩负着走在前列的光荣使命,更要在推进产业体系现代化上先行先试、作出示范、勇挑大梁。
广东产业规模大、体系全,拥有制造业全部31个大的门类。2024年,广东万亿级产业集群再添新成员——新能源产业成为广东第九个万亿级产业集群。产业集群的蓬勃壮大,是广东经济的厚实“家底”,也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带来了更强的底气。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全球产业版图。这是广东拥抱科技浪潮、引领产业发展的重大机遇。
3月6日下午,在广东代表团开放团组会议上,黄坤明表示,广东将始终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切实抓好“融合发展”“互促双强”“开放协同”“政策优化”等工作,加快建设具有广东特点、广东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政府工作报告围绕“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激发数字经济创新活力”进行部署。比如聚焦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提出要“深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
如何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抢得先机?广东已进行了部署。
从近日印发的《广东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2025年行动计划》可以看出,广东在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同时,将围绕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生物医药等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通过深入实施培育发展未来产业行动,抢占具身智能、量子科技、6G等前沿领域,前瞻布局未来产业。
人工智能正在掀起产业变革。在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工商联主席、省总商会会长陈志列看来,要加速推动广东成为人工智能产业创新高地,可以将工业人工智能作为广东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主攻赛道之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设全球领先的先进制造业中心。
低空经济正处于爆发前夜。2024年,“低空经济”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后,今年继续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全国政协委员、观澜湖集团主席兼行政总裁朱鼎健建议,深港两地可以先行先试打造低空经济示范区,并逐渐推动大湾区其他城市加入,实现从“天空之城”向“天空之湾”转变。
冲出中低端、抢占制高点、制胜新赛道,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是广东走在前列的必然选择,也将是托起一个新广东的动力来源。
向着产业科技高峰全力攀登
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必须坚持创新的核心地位。
政府工作报告对“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进行了专门部署。其思路是:坚持创新引领发展,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同时,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创新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坚持创新发展。
如今,广东拥有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和东莞散裂中子源、江门中微子实验装置等“国之重器”,也布局了一大批国家重点实验室、省实验室、各类研究院所等创新平台。2024年,广东研发投入强度3.6%左右,高新技术企业约7.7万家,区域创新能力连续8年全国第一,“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创新指数连续5年居全球第二。
接下来,广东将如何进一步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今年,广东把“加快构建全过程创新链,一体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作为一项重点任务,写入了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聚焦这一主题,从提升各级各类教育质量、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快打造高水平人才高地等方面进行了系统部署。
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一招。对此,广东将深入实施十年“卓粤”计划,推进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争取更多全国重点实验室在粤布局;聚焦“卡脖子”技术、产业补短板技术、关键共性技术,将新布局一批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
打造全球科技创新高地,是建设大湾区的一个使命。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省长王伟中表示,今年将新建一批粤港澳联合实验室,继续面向港澳开放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大力实施“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强化筑巢引凤、以才引才、为才搭台。
全国政协委员、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金李表示,依托集聚的科技资源,经济大省有条件也有责任率先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和发展,将科技创新作为破题关键,让高质量科技供给加快应用到重点产业中,释放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
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是经济大省挑大梁的一个着力点。
全国政协委员、广州市政协副主席王桂林建议,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形成“样品—产品—商品—产业”有效转化的科技创新链;同时应建立青年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支持青年人才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中挑大梁、当主角。“通过推进科技创新、企业育成、人才成长‘三螺旋’同频共振,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王桂林说。
向着产业科技高峰全力攀登,广东努力成为主要的创新策源地。
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
政府工作报告就“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稳外贸稳外资”作出部署,明确提出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始终坚持对外开放不动摇,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有序扩大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对外开放程度高,是广东产业发展的重要特点之一。近年来,广东不断优化对外开放布局,打好外贸、外资、外包、外经、外智“五外联动”组合拳。2024年,广东外贸迈上9万亿元标志性大台阶,增长9.8%,增幅高于全国(5%),也高于江苏(7%)、浙江(7.4%),总量连续39年位居全国第一。广东新设外资企业2.6万户,增长超20%。
“广东立足‘两个前沿’的省情实际,全力打好‘五外联动’组合拳,下功夫统筹好开放与安全,有效应对外部风险挑战,在风雨洗礼中经受住了考验、强壮了筋骨。”3月5日下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广东省代表团举行全体会议,黄坤明表示,要坚定用好关键一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广东本土企业TCL全球化策略已经实施了20多年。“中国企业的全球化对于中国经济的全球化和可持续发展,是很有意义的。”全国人大代表,TCL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介绍,企业海外业务的拓展,把蛋糕做大了,把销量做大了,能带动国内的核心器件、材料、装备的出口,反哺国内产业,给国内企业创造更好的发展空间。
企业在全球化过程中如何提升全球竞争力?李东生认为,借助资本市场再融资是企业处于积累阶段推动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企业走向全球领先的必经阶段,“优化中国科技制造业融资环境,对于企业提升全球竞争力、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有重要意义”。
为此,李东生提出,依据科技制造产业属性及发展规律,应对头部科技制造业提供资本市场的创新服务和支持,适度放宽股权融资限制,并按照明确的法规进行审批,提高资本市场融资的可预期性。
过去几年,全国政协委员、广东高科技产业商会会长王理宗和他的团队先后调研了几百家国内企业,前往东盟50多次,取得了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和东盟的大量一手材料。在此基础上,王理宗和团队撰写并发布《2023大湾区—东盟经济合作年度报告》,对大湾区—东盟未来几年在经贸合作方面的发展趋势,作出十大预判和展望。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具备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示范区的良好基础。东盟作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正处于工业化、数字化加速期,与大湾区地缘相近,人文相通,双方合作互补性强、潜力巨大。”王理宗认为。
今年全国两会,王理宗建议,推动大湾区与东盟深度协同:打造“规则、贸易、金融三位一体”的制度型开放体系,构建“产业链、创新链、数字链、绿色链四链融合”的产业协同生态,强化基础设施“硬联通”和人文交流“软联通”。
坚定补齐最突出短板,力促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政府工作报告就“着力抓好‘三农’工作,深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优化发展空间格局”作出部署,要求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城镇化质量水平。
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破解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难题,广东当前最重要最关键的抓手是“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
2025年是广东实施“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的检验之年。黄坤明指出,要坚定补齐最突出短板,加力实施“百千万工程”,力促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茂名是广东农业大市,茂名所在的粤西是国务院明确的七大城镇化潜力地区之一。“茂名坚持产业为本、县城为体、风貌为基、改革为要,加力提速推进‘百千万工程’。2024年,茂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比2021年提高了3个百分点。”全国人大代表,茂名市委副书记、市长王雄飞表示。
谈及茂名经验,王雄飞介绍,茂名强化工农互促,“一县一策”做强支柱产业,引进一批先进制造业项目落户县级产业园,打造10个百亿级农业产业集群;强化县城建设,更好聚人聚商聚产,建设产城融合、通江达海、蓝绿交织的茂名新城;强化改革赋能,深化户籍制度、县域投融资等改革,高州、化州、信宜两年新增城镇常住人口11.02万人。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补齐县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在我国庞大的教育体系中,县域高中占据着关键地位。它不仅是连接城乡教育的桥梁,更是为高等学府输送人才、为县域发展培育新生力量的重要阵地。”全国政协委员、深圳市鹏信资产评估土地房地产估价有限公司董事长聂竹青认为。
聂竹青告诉《南方》杂志记者,县域高中的振兴能够有效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让更多县域学生在家门口就能接受优质教育,培养出大量适应县域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值得注意的是,当前部分县域高中面临着优质生源、优质师源流失等问题,亟需加大支持力度。
聂竹青建议,设立专项教育经费,确保县域高中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改善,同时设立教师教学成果奖励基金和学生优秀学业奖励基金,激发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加强县域高中教师队伍建设,在教师招聘上给予县域高中政策倾斜;等等。
全力办好民生大事和关键小事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
“发放育儿补贴”“拓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渠道”“居民医保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分别再提高30元和5元”……政府工作报告直面民意关切,给出了沉甸甸的民生“大礼包”,提出将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稳步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直以来,广东坚持民生为大、办好实事。
过去一年,广东交出了一份有温度的“民生答卷”——推进“家门口”就业服务圈建设,新增基础教育公办学位52万个,县域医共体人员下沉乡镇卫生院实现全覆盖,托育服务机构和可提供托位数量均居全国首位……通过聚焦老百姓的身边事,让民生福祉持续增进、更加厚实。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仍是广东要努力的方向。在广东省政府今年的工作安排中,将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入实施“民生十大工程”,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民生,也是代表委员们最关心的热点话题之一。
广东是全国生育第一大省,如何继续优化生育环境?在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民族宗教研究院副院长杨丽婷看来,应建立完善的生育政策支持体系,包括扩大生育保险覆盖范围、实施育儿补贴和税收优惠、实施住房政策倾斜,以及完善生育休假制度。
养老不仅是家事,更是民生大事。面对人口老龄化趋势,如何吸引年轻人加入养老护理大军中来?“对于愿意在养老行业创新创业的年轻人,提供专项补贴、贴息贷款等扶持政策;对于愿意加入养老服务业的大学毕业生,可以给予一定入职奖补。”全国政协委员、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许玲建议。
发展永无止境,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解决好就业、教育、医疗、“一老一小”、文化等牵动千万家庭的民生大事,关乎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的成色。
“我们将认真倾听大家的意见建议,全力办好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民生大事和关键小事,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让大家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3月9日,王伟中在人民网给网友的回信中说。
网编:陈地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