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一个绿意翻滚的春天
增绿就是增优势,植树就是植未来。从粤西红土地到粤北青山坳,从珠三角都市丛林到潮汕平原,一幅党群携手、绿美共生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南方》杂志记者/陈健鹏 发自广州、江门、肇庆、云浮等地
◎本文责编/蒋玉
广州市白云山凤景名胜区南麓的云萝植物园。 南方日报/供图
春风拂绿野,植树正当时。3月12日是植树节,也是一年中播绿的最好时节。自2022年12月《中共广东省委关于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决定》审议通过以来,广东以“党建红”引领“生态绿”“生态美”,在全省掀起一场“见缝插绿、见空补绿、应绿尽绿”的“绿美革命”。
增绿就是增优势,植树就是植未来。从粤西红土地到粤北青山坳,从珠三角都市丛林到潮汕平原,一幅党群携手、绿美共生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红心润沃土
“这片花海真的太美了,一到这儿就感觉豁然开朗,特别放松。”走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典型选树培育村—江门恩平市良西镇福坪村,大片的格桑花竞相绽放,引得游客纷纷驻足赏花、拍照打卡。
良西镇以“党建之根”滋养“生态之树”,把党的领导贯穿绿美乡村生态建设全过程,将乡村绿化生态建设纳入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嵌入党建网格化管理体系,组织干部深入各村(居)收集意见,在谋划“种什么”、明确“种多少”上听民意、聚民智,为群众的幸福生活持续“充植”。
良西镇的做法,是江门今年以来围绕“提升绿美质量”主题,以党建引领深化开展绿美乡村“百村示范、千村提质”行动的一个缩影。江门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江门今年通过“六个一”专项行动,即开展一次乡村绿化培训、支持一批乡村绿化苗木,举办一次乡村绿化主题植树活动、营建一批主题林、建设一批“美丽庭院”、开展一次乡村绿化“回头看”活动,进一步强化工作统筹,集中力量推动2025年乡村绿化工作走深走实。
阳春三月,江门把“开展乡村绿化主题党日,积极参与江门植树造林活动”纳入“江门市每月组织生活清单”学习内容,引领广大党员干部以实际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绿美侨乡建设注入强大动力。
红心润沃土。广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坚强战斗堡垒作用,广大党员带头开展认捐认种认养,示范带动社会各界积极投身乡村绿化工作。
在肇庆,“岳山造林”光荣传统激励全市党员干部群众接续努力,推动肇庆“绿色版图”不断拓展提质,森林覆盖率超过70%,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森林面积最大、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城市;汕头市号召基层党组织开展乡村绿化主题党日活动,汇聚社会各界力量,因地制宜开展植树活动;云浮市云城区安塘街道坚持“三个结合”(党建引领与群众参与相结合,科学规划与长效管护相结合,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工作原则,创新构建“种前科学规划—种中精细实施—种后长效管护”全周期管理体系,形成“党建引领、全民参与、共建共享”乡村绿化新模式……
绿意染山河
“年例以前都是吃吃喝喝、看表演,今年村干部号召大家少摆几桌,为村里多种些树,我们家也参与了认捐、植树,感觉特别有意义。看着一棵棵种下的树苗,不仅美化了村庄,也让我们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希望。”湛江吴川市兰石镇兰石村村民梁伯说。
年例,是湛江地区过年期间最隆重的节日。2025年春节期间,湛江市的年例活动焕发新气象。传统以宴席、民俗表演为核心的年例,如今与生态文明深度融合—农村党组织发挥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基层党员干部示范带头,以“乡情”为依托,广泛发动外出人才等群众力量参与乡村绿化,逐步将铺张浪费陋习转化为爱绿兴绿之风。
湛江廉江市河唇镇上村企业家罗先生,往年回家都要摆上几桌年例。2025年返乡后,他积极响应号召,把原先用于预订七桌宴席的资金,都花在了买木买苗上,邀请父老乡亲们到村头路边植树,用打造一路“新绿”替代酒香,欢声笑语中少了觥筹交错的喧闹,多了美化家园的热情。
据统计,春节期间,湛江市共发动2010名外出人才以及镇村干部、群众约1.27万人一同参与年例植树活动,合计植树67781株,建成“年例林”42片,“做年例,齐种树”观念逐步深入人心。
春风几万里,绿意染山河。近年来,参与义务植树活动已成为民众日常休闲的新时尚,“有喜事来种树”“我为家乡种棵树”等特色活动如火如荼,“添绿贺喜”正在成为一种文明新风。
像湛江一样,茂名把年例文化与绿美茂名建设结合起来,推动“做年例齐种树”蔚然成风;梅州市多部门组织开展主题党日活动,以组织联动聚合力,助力乡村绿化三年行动;江门充分调动各方力量,组织开展“我在侨乡种棵树”、绿美乡村建设“六个一”等活动,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植树管护,凝聚社会各界力量深入实施党建引领千村绿美工程,2024年全市植树52.5万株,完成全年任务的187%……广东各地把全民义务植树工作与推进“百千万工程”、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乡村绿化等重要任务结合起来,扎实推进全民义务植树工作走深走实,科学、节俭、务实地开展义务植树活动,着力培育全民爱绿植绿护绿兴绿的生态文明新风尚。
2024年,广东经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认定的义务植树场次居全国首位,全省建设青年林、先锋林、巾帼林等主题林1500余片。省林业局透露,2025年,广东将力争开展义务植树活动2万场次,参与人数200万人次以上。
云端播新翠
“植树迎全运,零碳绘绿美。”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将于2025年11月在广东、香港、澳门举行。日前,广东省林业局、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广东省体育局、十五运会广东赛区执委会、残特奥会广东赛区执委会联合发出“我为全运种棵树”倡议书,倡议社会各界人士积极推进城乡全域美丽建设,共襄首次由粤港澳三地共同承办的全运会,助力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实现碳中和。
为此,广东积极谋划上线“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捐资项目,发布公众开放类义务植树活动。据了解,广大群众可通过全民义务植树网等网络平台报名,也可通过绿美广东公共服务平台、“6·30”平台、“认种一棵树”小程序等平台载体开启“云端”植树、“码上”尽责之旅,一起为全运种棵树,为绿美广东添风采。
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开展以来,广东高位布局,各地积极创新,线上线下同步推进,让植树造林逐渐成为群众的身边事。
比如,韶关市组织开展青少年绿美志愿行动并借助“绿美青年林”小程序等线上平台动员认种认捐;河源市开展植树志愿服务活动并倡议参与“我在万绿湖有棵树”线上认种认捐活动;今年以来,阳江市通过“线上认捐+线下管护”模式完成505棵簕杜鹃的认捐……
广东以云端为载体,为绿美广东凝聚更大力量。
生长在云浮市郁南县桂圩镇龙岗村1200多年的古树“天下第一樟”曾遭受着“老年病”的困扰,身上有个同时容纳10多个成年人的大树洞。经“树医生”长达三个月的抢救复壮,老树远离疾病困扰,再度焕发生机;韶关市仁化县依托古树建立红锥古树公园,园内近60株百年以上红锥历经风雨,仍郁郁葱葱,树影婆娑……
2024年5月,绿美广东古树认捐项目正式上线,让养护古树走进大众视野,全省各地积极参与冠名、认捐、认种和认建,为绿色事业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底气;广东还为全省85561株古树名木一一建立了档案和图文数据库,实现“一树一码”和“一张图”信息动态化管理,运用视频监控系统实现24小时全天候精准监控和可追溯保护;2024年全省新建成绿美古树乡村46个、古树公园31个,抢救复壮古树名木2433株,古树名木保护实现关键跃升。
碧韵留金波
走在惠州市惠阳区良井镇的苗圃基地,40万株苗木蓄势待发,苗圃基地的工人正进行除草、浇水作业,技术人员严格把控苗木质量,确保春季造林“种即成活”。
2025年是绿美广东生态建设迈入“初见成效”的关键年,广东计划完成200万亩林分优化、200万亩森林抚育,苗木需求总量约9000万株。面对如此庞大的需求,广东的苗木储备游刃有余:全省苗木生产储备总量达1.75亿株,超额覆盖全年需求。
广东作为全国花卉苗木产业的核心聚集区,全省花卉苗木种植面积达135万亩,总产值超200亿元。近年来,广东把花卉苗木产业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坚持做好花卉苗木文章,做强美丽经济。
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近年来,广东绿美产业冲破传统发展限制,向多元融合、高附加值赛道迈进。
广东绿美工业赛道初具起跑优势。截至2024年6月底,广东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超过2.2亿吨,累计成交金额超过65亿元,居全国区域碳市场首位,碳市场规模居全国区域碳市场第一、全球碳市场第四。
2024年12月,第二届广东林业博览会正式举办,1万余种特色林产品集中亮相,吸引5万人纷至沓来。作为林业大省,广东林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2023年,广东林业产业总产值达8950亿元,占全国林业产业总产值的9.6%。广东提出,到2025年,林业产业总产值达1万亿元。
林下经济蓬勃发展。近年来,阳江春砂仁、云浮南药、韶关与河源油茶、茂名沉香、肇庆与梅州竹业撑起增收大梁,全省各地通过“公司+基地+农户”合作模式,林户拔掉了“穷根子”,鼓足了“钱袋子”;油茶、竹子、森林药材等八大特色产业集群强势崛起,林产品附加值飙升。
此外,广东还坚持做旺生态旅游、森林康养和森林景观利用开发等特色产业,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肇庆鼎湖山自然保护区,茂密的森林、清澈的溪流和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为游客提供了林业生态旅游的绝佳场所;在汕头市南澳县森林康养基地,游客尽情享受“森林浴、森林瑜伽、森林食疗”;在广州华南国家植物园,数千种珍稀植物和广阔的绿地,成为林业自然教育的新阵地……全省森林旅游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生态就是资源,生态就是生产力。广东正奋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广东样板,努力探索出新时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广东路径。
网编:陈地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