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生态观
中国式现代化生态观是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悦理轩
◎本文责编/李育蒙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维度,指明了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生态观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价值旨归,提倡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现代生态理念。其学理上的独特建树,源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宇宙观与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耦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生动典范。
理解好中国式现代化生态观及其哲学意蕴,有助于更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及“两个结合”等创新理论的重大意义。
一
正确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是中国式现代化生态观的核心议题。中国式现代化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奠定了深厚根基。
西方的现代化进程,虽取得了巨大成绩,亦深陷重重危机。究其根源,是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化之路,将人视为主体,将自然看作客体,形成了“主客二分”的思维定式:人是宇宙的中心、万物的灵长,自然则沦为被改造的客体、被征服的对象;主体企图以“强力意志”,将作为客体的自然分析到极致、拆解到极致。
在西方的现代化过程中,人类文明的发展,演变为人对自然的肆意开发、无尽索取,于是环境污染、能源枯竭、生态危机等诸多问题纷至沓来。
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西方现代化,它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身国情的中国特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涵盖了中国古代对宇宙人生、至善伦理的孜孜追求,也包含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独到理解:人与自然不是天人相分、彼此隔绝的主体和客体,而是休戚与共、物我同一的命运共同体。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吸收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整体论智慧,借鉴了应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思路,要避免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总之,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生态文明,是以现代化建设为基础的生态文明;生态文明视域下的中国式现代化,则是以生态观为导向的现代化。这种辩证统一的思路,跳出了“主客二分”逻辑怪圈。
二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凸显出人必须依靠自然生存的内在本性,并强调自然是“属人的自然”,形成了人与自然、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之关系的辩证认识。
马克思肯定了自然的先在性:自然先于人而存在,人必须依靠自然界生存。因此“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长期演变的结果。人要维系自身的存续和发展,必须要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同时也告诫人要像珍视有机身体那样珍视自然、保护自然。
马克思还提出“人化自然”的观点,避免了对自然的直观和机械理解。“人化自然”不是指纯粹意义的自然,而是经过了人的改造,浸透着人的目的和意志的自然。
“人化自然”的形成有赖于“自然的人化”:一方面,人不断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使客体自然丧失其既有的形式和质料,内化成为主体的生命结构或本质力量的因素;另一方面,人运用自身的本质力量作用于自然,使其发生功能或结构性改变,以符合人的目的和需要。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进一步将人的感性活动归结为为了实践,并论述了科学的实践观。实践不是单纯的主观范畴,也不是单纯的客观范畴,而标示着物质与精神、主观与客观的辩证统一:实践使世界分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同时人类又诉诸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达成人与自然、主观与客观的内在统一。
马克思人与自然相统一的哲学观,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宇宙观可谓异曲同工,为阐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生态理念提供了学理依据。由此可见,中国式现代化生态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三
中国式现代化生态观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中国式现代化生态观何以具有中国特色,如何为人类文明的进步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
一是要以“两个结合”为着力点,努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其升华成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思想资源和当代智慧。中国式现代化对传统生态观的汲取运用,应当在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基础上,积极领悟“天人合一”的高妙境界,让人们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现代化进程中,始终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二是要以“两个结合”为支撑点,深度发掘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契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紧密结合。在生态观上,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及其“人化自然”观点,与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自然观高度相通。
一方面,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点,指出人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自然则是人无机的身体,阐明了人与自然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辩证关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宇宙观形成了内在贯通。另一方面,马克思的实践观点,不是将人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单纯视作主体加诸客体的直观活动,而是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双向交换、彼此互通的实践活动,这同样表现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一致的思想境界。
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生态观中的哲学意蕴,就是要讲清楚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的道理、学理和哲理,继续深度挖掘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路径:既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文明的生命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引领建构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新形态的智慧结晶,又积极调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充实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灵魂,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执笔/赖锐(作者单位: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网编:陈地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