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美广东的“点翠”实践
南粤大地,一场以“绿美”为名的生态革命正悄然重塑城乡肌理
◎《南方》杂志记者/石静莹 通讯员/刘杨 吴冠达 发自广州、茂名等地
◎本文责编/蒋玉
广州市黄埔区迳下水系绿美碧带。李剑锋/摄影
走进茂名市电白区观珠镇沙垌村,硬化的沥青路如丝带般环绕,一排排房屋错落有致,房前屋后绿树成荫,沉香树与风景树并肩而立,红绿相间,美不胜收。
沙垌村是借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东风,完成华丽转身的广东乡村的鲜活缩影。
南粤大地,一场以“绿美”为名的生态革命正悄然重塑城乡肌理。自2022年《中共广东省委关于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决定》审议通过以来,全省193个绿美示范点如明珠般散落,串联起“城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生态画卷。
从闭塞荒村到“黄埔样板”
三月的广州,绿意盎然,位于广州市黄埔区龙湖街道的迳下村,迎来了一批批游客。
山披绿衣,水映亭台。游客们走进迳下村,随处可见野鸭在湖面上惬意摆尾,鱼群在澄莹的水底嬉戏。
位于中新广州知识城的迳下村,曾因交通闭塞、产业匮乏而凋零。就在两年前,这里还随处可见违章搭建和过度投放饲料导致的水污染。这条与过去有着云泥之别的绿美碧带,是中新广州知识城迳下水系连通一期工程所处地段,于2023年10月开工。
2023年开始,为强化迳下村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示范点作用,广州黄埔区充分挖掘村内山水林田湖各类资源,整合生态、产业、人文优势,以“生态智谷,科创绿洲”为建设主题,着力构建“三区三径”绿美格局,探索山、水、人、城和谐相融之道,打造科创引领、产业集聚、良田成片、生态绿美一体化的“黄埔样板”。
乘着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东风,迳下村以生态修复为核心,开展了大规模的环境整治和绿化工作。村里清理了垃圾,修建了污水处理设施,种植了大量树木和花草,村道两旁的墙壁也被精心绘制成了色彩斑斓的壁画。如今的迳下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村”,每逢节假日,游客们纷至沓来,感受乡村的生态之美。
2023年11月,迳下村入选广东省首批“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名单,并于同年12月通过国家3A级旅游景区评定。近三年累计接待游客近百万人,农民平均收入从1.8万元增长至3.8万元;村集体收入从2016年不足2万元,到2019年的43.9万元,再到2024年的919万元。
“迳下村拥有山水林田湖多种生态元素,生态系统良好。”黄埔区龙湖街道党工委书记姚锦全表示,“我们提出全域打造生态景观的思路,并以此为依据改造山相林相,打通水系,变田为景。”
村民的参与感是蝶变的核心。从“见缝插绿”到房前屋后自发植树,迳下村人用行动诠释“拥绿即获美”。
“推窗见绿、出门见园,年轻人回来了,产业进来了,这就是绿水青山的价值。”村干部陈晓君如是感慨。
绿美广东不仅是生态工程,更是科技与民心的聚合。
2023年11月至今,迳下村逐步开展自主拆旧建新项目,打造未来乡村新型建筑工业示范化项目。新建的房屋采用新型工业化技术建造,嵌入“集成家居”“全屋智能”和“光储直柔”等系统,是集成智慧科技、安全耐久、绿色低碳的新型农房。
截至2025年2月,项目已建成新农房60栋,具备岭南特色的“智慧绿色”新农房连片规模初显。
从“绿美颜值”到“经济产值”
茂名市电白区观珠镇沙垌村的转型则另辟蹊径。依托百年古树与红色文化,村庄将绿美工程与文旅深度融合。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村民将闲置庭院改造为绿美民宿,红绿径串联起古树公园、革命纪念馆与生态农场,形成独特的文旅路线。
沙垌村过去因地处偏远,经济发展滞后,村里的年轻人纷纷外出务工,村庄一度陷入“空心化”的困境。
随着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推进,沙垌村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作为2023年全省首批“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市、区、镇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沙垌村的绿美建设和产业发展,组织、农业农村、水务等相关部门全力支持及镇村筹集资金,大力开展乡村绿化建设,并在沙垌东江河边成功打造了一片“产业兴旺林”,为沙垌村厚植了绿色发展底色。
在观珠镇,沉香实体店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它们不仅为消费者提供了琳琅满目的沉香产品选择,更成为展示电白沉香文化的重要平台。值得一提的是,“沙垌沉香墟”已发展成为全国知名的沉香产品交易中心。这里汇聚了1000多家沉香企业、作坊及商铺,构建了从沉香种苗研发到销售的全产业链条。在这里,消费者可以轻松找到各类沉香产品,深刻感受到电白沉香产业的雄厚实力与深厚文化底蕴。
走进沙垌村,街道两旁全是经营沉香的商铺。每家商铺囊括了种苗、种植、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店铺里村民正在忙碌地选料、切割、勾香、加工、直播……
电白的沉香产业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走出了一条产业兴村、产业强农、产业富民的探索之路。
“随着奇楠沉香种植的普及,原材料更加充足了。”更令人动容的是,沙垌村的生态农业还带动了许多外出务工的年轻村民返乡创业。当地年轻人不仅传承了村里传统的沉香产业,拓宽销售渠道,还创新发展沉香加工工艺,制作出备受新时代消费者青睐的产品。
沙垌村在沉香产业上不断探索创新,从单一的种植、加工向种苗培育、产品研发、文化旅游等多领域拓展,形成了集沉香种苗培育、种植加工、产品生产、文化展示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沙垌村农文旅融合发展已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从植绿护绿到城乡蝶变
岭南春来早,植绿正当时。
“以前办年例,大家都是吃吃喝喝,比菜肴、比排场。现在不同了,今年我们比的是谁种的树多、谁种的树好!”茂名市电白区沙院镇木苏村村民陈姨激动地说道。
2025年春节,茂名大地春意盎然、生机勃勃。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茂名市各级党组织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广泛发动党员群众开展植树造林活动,掀起了一场全民参与的新春兴绿植绿护绿热潮。
年例是茂名地区过年期间最热闹欢乐的民俗节日。今年,茂名大力推行“做年例、齐种树”新风尚,把年例文化与绿美茂名建设结合起来,倡导“轻宴席、重文化、办年例”,号召党员群众以植树造林的方式庆祝年例,为传统民俗注入绿色理念,“办年例”实现了从比菜肴、比排场到比种树的转变,以往的“吃喝年例”也转变成了“绿色年例”。
沙垌村也抓住机遇,村内党员当好“领头羊”,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要求,以促进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协调为前提,因地制宜,顺应自然,对本村内公共绿地、河沟进行景观设计。
镇村干部齐齐出动,在家党员积极参与“五带头”,引导村内群众积极投入绿美庭院创建,开展“庭院绿化”行动,充分利用房前屋后、废弃闲置地等闲散地打造美观实用的小花园、小果园、小菜园,形成四季有绿、季节分明、乔灌错落、层次丰富的村庄绿化景观。
从迳下的“碧水绿洲”到沙垌的“古树红径”,绿美广东正在书写一部生态与人文共生的画卷。这些典型村中每一棵绿植、每一条河流,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是城乡蝶变的见证。
绿美之“美”,是广东生态进阶的关键一跃,赋予了城乡全新生命力。
在城市中,广州市的白云山风景区、海珠湖公园等“绿心”地标绿意流淌;深圳“千园之城”拔地而起,推窗见绿、出门见景,已成为市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乡村则借绿美东风,华丽转身。广州迳下村推窗见绿取代往昔荒芜,村民幸福感满溢;茂名沙垌村巧融生态文化,绿美庭院错落有致,村内红绿径串联起一条独特的文旅路线。
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深入实施,不断推动城乡之间的互动与协调发展。城市居民来到乡村,享受生态之美,体验田园生活;而乡村则通过发展生态旅游和特色农业,吸引了更多的城市资源。
在绿美广东的蓝图上,生态之美终将转化为发展之力,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图景。
网编:陈地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