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评 | 12个关键词读懂政府工作报告
今年怎么看?怎么干?记者透过12个关键词打开政府工作报告,解码报告中的奋进蓝图
◎《南方》杂志记者/叶石界 史成雷 发自北京、广州
◎本文责编/郭芳
3月5日9时,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务院总理李强代表国务院,向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对过去一年工作作了回顾,提出了今年的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和工作重点。
一年之计在于春。今年怎么看?怎么干?记者透过12个关键词解码报告中的奋进蓝图。
关键词1:稳中有进
报告:一年来,面对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奋进、攻坚克难,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微评:回望过去一年,面对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中国经济顶风破浪,稳中有进,持续向好态势不断巩固,沿着高质量发展航道前行的步伐更加坚实。2024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34万亿元,增速达到5%,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仍然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这也充分说明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
关键词2:5%
报告: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2%左右;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粮食产量1.4万亿斤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左右,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微评:年度经济增长预期目标的制定,需要综合考虑国内外形势和各方面因素。经济增长5%左右的预期目标,既是出于稳就业、防风险、惠民生的需要,也有经济增长潜力和有利条件支撑,并与中长期发展目标相衔接,突出迎难而上、奋发有为的鲜明导向。当然,要实现这个目标也并不容易,需要政策的持续加力、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3:提振消费
报告: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促进消费和投资更好结合,加快补上内需特别是消费短板,使内需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和稳定锚。
微评:扩大国内需求是我国长期战略之举。我国不仅具有完整的产业体系和强大的供给能力,而且具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能够实现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提振消费是重中之重。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强调提振消费的重要性,提出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消费短板是当前扩大内需应解决的重点问题,接下来,要进一步促进居民增收、丰富产品服务供给、营造放心消费环境,实现消费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4:现代化产业体系
报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新动能积厚成势、传统动能焕新升级。
微评: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重要内容、强大支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产业体系呈现多元化布局、区域化合作、绿色化转型、数字化加速的态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必须抢抓机遇,加大创新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全方位提升生产力水平,以体系性的强大“硬实力”,支撑起中国式现代化的巍巍大厦。
关键词5:创新体系
报告: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坚持创新引领发展,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微评:新的“科学的春天”已经扑面而来。这是一场波澜壮阔的革命与变革,也是一场抢占战略制高点的比拼。加快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着力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是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的关键着力点。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将更好地支撑和引领中国式现代化。
关键词6:经济体制改革
报告:推动标志性改革举措加快落地,更好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扎实推进重点领域改革,着力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
微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这就需要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通过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来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提升资源配置效率。而要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就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把经济体制改革作为“火车头”,以此来牵引其他领域的改革走向纵深。
关键词7:高水平对外开放
报告: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稳外贸稳外资。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始终坚持对外开放不动摇,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有序扩大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微评: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也是我国应对外部形势变化的主动作为。报告就稳外贸稳外资、有序扩大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等作出部署,提出强化企业境外参展办展支持,推动互联网、文化等领域有序开放等务实举措。可以看到,今年以来,我国入境游火爆的背后,就是中国有序扩大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的务实作为,释放了中国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强烈信号。
关键词8:统筹发展和安全
报告: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在发展中逐步化解风险,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
微评:发展和安全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存与进步必须处理好的重要问题。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将“统筹发展和安全”作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部署,并将其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报告就持续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积极防范金融领域风险等做出部署,将有力增强我国经济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基础。
关键词9:乡村全面振兴
报告:着力抓好“三农”工作,深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
微评: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不久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系统谋划了今后一段时间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举措。报告就“三农”工作做出部署,并提出了乡村全面振兴更加明确的目标,就是要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面向未来,“三农”发展持续向好,也将为我们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增强底气、赢得主动。
关键词10:新型城镇化
报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优化发展空间格局。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城镇化质量水平,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
微评: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城镇化率还有较大的增长空间。去年,国务院印发《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此次报告提出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行动,就是要稳步提高城镇化质量和水平,充分释放新型城镇化蕴藏的巨大内需潜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劲动力和坚实支撑。
关键词11:全面绿色转型
报告: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
微评: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近年来,《关于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相继印发实施,此次报告再次就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作出部署,充分体现了我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的责任担当。我们相信,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万里河山将越发多姿多彩,绿水青山将永续造福人民、泽被子孙。
关键词12:民生
报告: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稳步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微评: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党和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报告就稳定和扩大就业、强化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完善社会保障和服务政策等方面做出部署,一系列举措简单直接,比如明确提出居民医保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分别再提高30元和5元等,以“硬货”“干货”为百姓幸福生活加码。
网编:陈地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