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二次创业的奋斗姿态,再造一个新佛山 ——专访全国人大代表,佛山市委副书记、市长白涛
佛山是全国制造业大市,也是广东经济“第三城”。佛山将强化“经济大市真正挑起大梁”的使命担当,按照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总体要求、预期目标、重点工作一项一项抓好落实,为全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南方》杂志记者/史成雷 实习生/黄静晓 发自北京、佛山
◎本文责编/郭芳
佛山是全国制造业大市,也是广东经济“第三城”。今年1月6日,佛山市委十三届九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召开,旗帜鲜明提出“再造一个新佛山”的愿景和目标。
全国两会期间,国务院总理李强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将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作为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之一,并就重点工作作出部署。佛山如何在新征程上干出新业绩、开创新局面?
“佛山将强化‘经济大市真正挑起大梁’的使命担当,按照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总体要求、预期目标、重点工作一项一项抓好落实,为全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大局作出更大贡献。”全国人大代表,佛山市委副书记、市长白涛在接受《南方》杂志记者专访时表示,佛山将以二次创业的奋斗姿态,向着“再造一个新佛山”的目标砥砺奋进。
全面夯实增厚制造业当家实力
《南方》杂志: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佛山作为制造业大市、强市,怎样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勇挑大梁?
白涛:今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佛山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明确佛山的核心功能定位为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承载地,体现了国家对佛山制造业的肯定和寄望。我们将以此为契机,锚定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各项目标任务,坚持制造业当家不动摇,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布局“三箭齐发”,推动新旧动能共同发力、稳健转换,全面夯实增厚制造业当家实力。
一是向存量要质量,以最大力度巩固传统优势产业。传统产业是佛山制造业的基本盘,10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有7个属于传统产业。近年来,佛山聚焦“智改数转”重塑生产效能,统筹推动龙头企业“示范转”、产业链条“协同转”、产业集群“抱团转”,深化人工智能技术在制造业全流程融合应用,已有超72%的规上工业企业实施“智改数转”,并力争今年这一比例达到80%,带动全市10.6万家工业企业投身数字化转型浪潮。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推进“人工智能+制造”融合发展,建好用好全省首个地市级人工智能应用赋能中心平台,在家电、家具、陶瓷、纺织等行业构建特色化“AI+”应用场景,让“佛山制造”加速迈向“佛山智造”。
二是向增量要动能,以最快速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坚持把壮大新兴产业作为优化产业结构的关键,找准发展“沿链经济”的切入点,以应用型科技创新为导向,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重点支持季华实验室、蓝橙实验室等创新平台紧扣产业需求开展创新研究,有效推动一批新兴产业实现集群化发展。比如,在工业机器人领域,佛山现已形成“核心零部件—机器人本体—系统集成”机器人产业链,汇聚相关企业超3000家,入选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在医药健康产业领域,孕育出一批中药配方颗粒、口腔医疗器械等细分领域领军企业、“隐形冠军”,去年全市医药健康产业营收突破1000亿元。接下来,我们将以全市“一盘棋”力度进行统筹规划,加快建设佛北战新产业园和“双十园区”等重点平台载体,瞄准新型储能、新型电力系统装备、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聚力突破,促进新兴产业组链成群、聚能起势。
三是向变量要未来,以最优角度切入未来产业赛道。统筹做好前瞻布局和科学规划,精挑细选一批产业“种子”,不断开辟高质量发展新领域新赛道。比如,在氢能领域,佛山2009年引进第一家氢能企业,目前已经集聚企业机构超170家,实现了氢能“制、储、运、加、用”全链条布局,仙湖实验室成功突破氢复合动力和氨氢融合零碳内燃机核心技术,去年全球首条陶瓷工业氨氢零碳燃烧技术示范量产线已经在企业投产。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完善新赛道主动发现、前瞻遴选、产业孵化机制,科学布局绿色氢能、智能机器人等未来产业,加快打造17家概念验证中心、86家中试平台,抢占产业发展战略制高点。
支持广大民企扎根发芽、开枝散叶、茁壮成长
《南方》杂志: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扎扎实实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佛山作为民营经济大市,如何服务民营企业发展壮大?
白涛: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心剂”。政府工作报告也强调,扎扎实实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一直以来,民营企业都是佛山经济发展的主引擎、科技创新的主动力、就业创业的主力量,2024年全市民营经营主体超过165万户,7家企业上榜中国民营500强企业,70家入选广东省制造业500强企业。新时代新征程,民营经济前景广阔、大有可为,我们将始终把企业家当作自己人、把企业的事当作自己的事,一如既往地提供最大支持、最优服务和最佳环境,支持广大民企扎根发芽、开枝散叶、茁壮成长。
一是构建近悦远来营商生态,打造民营经济“引力场”。近年来,我们把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作为“一号改革工程”,聚焦民营企业全生命周期发展所急所需,积极构建“益晒你”企业服务体系,深化审批代办服务、减轻企业负担等重点领域改革,入选全国营商环境“年度创新城市”。比如,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全流程审批平均用时较国家要求压减75%以上,等等。
二是激发企业革新澎湃动能,推动民营经济“加速跑”。坚持突出企业主体地位,推动科技创新与企业变革“双轮驱动”、精准发力,充分激发民营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一方面,支持民企通过科技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携手季华实验室、仙湖实验室等重点科创平台开展产学研合作,6家民企参与的4个科研项目斩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创近10年新高。另一方面,引导民企建立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通过支持企业股改上市、实施民营企业家培育工程等方式,努力破解代际传承与持续发展难题,实现基业长青。
三是精准做好企业要素保障,铸造民营经济“强后盾”。积极构建“金融输血、人才赋能、空间保障”三位一体要素保障体系,精准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堵点痛点,助力民营企业轻装上阵、行稳致远。比如,我们加大人才引育力度,在全省地级市中首设“企业家日”“人才日”,成立总规模50亿元的人才创新创业基金联盟,已引进全职院士4名、院士团队26个、各类领军人才超500名;引入“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去年帮助1.8万家次企业融资超1040亿元;优化“产业空间”保障机制,近三年累计供应工业用地4.55万亩,居广东省第一。
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上改革创新
《南方》杂志: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优化发展空间格局。2024年,省委赋予佛山建设广东省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的使命。佛山将如何推进高水平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白涛:近年来,佛山坚持高站位、高质量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全力落实省委“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所辖五区经济总量均超千亿元、均入选工业百强区,32个镇街中有30个GDP超百亿元、2个超千亿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66 :1,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去年,省委进一步赋予佛山建设广东省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的光荣使命。接下来我们将以此为牵引,认真落实政府工作报告有关部署安排,聚力攻坚“百千万工程”各项重点任务,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朝着更高水平、更高质量迈进。
一是强化统筹布局。过去佛山由于区位交通、产业分布等因素影响,区镇发展总体呈“东强西弱”态势。对此,我们在“向东”“向南”巩固提升先发地区优势的基础上,“向北”实施以新兴产业打头阵的北向战略,佛北战新产业园建设提速增效,去年园区招商引资超990亿元,新兴产业项目占比74%;“向西”实施以基础设施打头阵的西进计划,争取广州新机场年内开工,并同步规划建设临空经济区;“向中”立足西江、北江在佛山穿城而过、贯通五区的特点,谋划建设“环两江”(西江、北江)区镇村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以丹灶、西樵等六个镇街为核心区,把沿岸产业、航运、文旅、生态等资源串联起来,推动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三生”空间优化布局,带动市域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走向深入。我们将以文旅融合作为重要突破口,把“珠江文明的灯塔”西樵山、“三江汇流、湾区之源”思贤滘、甘竹滩洪潮发电站等文旅资源“串珠成链”,大力发展水上运动、河湖游艇等水经济新业态,努力把文旅产业打造成为先行区的支柱产业和亮丽招牌。
二是深化体制改革,激发基层活力。一直以来,区镇都是佛山改革发展的主战场,我们将坚持基层首创精神,把先行区作为改革创新的“试验田”,鼓励基层因地制宜找准改革切入点,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健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机制等关键领域入手,推动更多标志性改革举措落地见效,助力省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取得更多创新性成果。
三是勇担帮扶重任,推进协作共赢。近年来,我们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去年“佛山—茂名”在省推动产业有序转移工作考核中获“优秀”等次。接下来,佛山将继续加强与茂名、云浮对口帮扶协作,扎实做好对口支援、东西部协作、对口合作等各项工作,加快落地落实更多协作项目,为全国、全省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网编:陈地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