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 深度凝聚力量
首页
往期
南方
杂志简介
单位公告
官方媒体

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2025-03-15 来源:南方杂志社 作者:汪榆淇 吕鹏

广东要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为导向,积极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激发乡村全面振兴新优势

◎汪榆淇(广东省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副教授)

◎吕鹏(广东省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教研助理)

◎本文责编/郭芳

汪榆淇

汪榆淇

吕鹏

吕鹏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近期,中共中央、国务院接连印发《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最新部署,把发展乡村产业放在突出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实际工作的切入点”。今年的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以“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为主题,而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也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四梁八柱之一。需要注意的是,我国目前农业劳动力约占总劳动力的24%,产出仅占GDP的6%,而美国农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1.4%,产出占GDP的5%,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巨大差距体现的是农业生产力水平的差距。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寄予厚望。广东提升乡村产业全要素生产率责无旁贷,要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为导向,积极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激发乡村全面振兴新优势。

科技创新引领构建现代化乡村产业体系

科技创新主导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在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中起引领作用。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瞄准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农业科研资源力量统筹”。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和“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以来,广东加快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蝶变,重点突破畜禽良种国产化、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智能农机装备研发等农业科技核心关键领域难题,持续推进“粤强种芯”和“粤强农装”工程,深入实施万名“百千万工程”农业科技特派员、万名乡土专家对接服务典型村行动(“双万”行动),以“科研+基地+农户+企业”等多种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推动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2024年,广东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73%,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80%,全省已建设8个智慧农场示范点,并推广到全国各地32个建设示范点。

科技创新产业往往依托城市集聚,农村属于科技力量的薄弱区,因此构建现代化乡村产业体系需要更充分的要素保障。在土地要素上,要优化科研创新基地布局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广东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明确支持广州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等农业创新载体建设,支持河源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打造现代农业科技创新高地。在资金要素上,要推动金融机构加大对乡村振兴领域资金投放,支持金融机构发行“三农”专项金融债券,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乡村振兴债券,完善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科技金融体系,建立从天使轮到成长期的全链条投资基金,发挥政府投资性资本放大效应,加快原创高新技术的孵化和转化。在人才要素上,要鼓励职业学校与农业企业等组建产教联合体,通过高校和科研院所构建高质量学科链、催生创新链、服务于产业链,建立农业科技领域高效完善的育才机制,出台长效稳定的引才政策,构建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生态,加快科技成果赋权改革,优化对“土专家”等农业农村专业人才的服务管理,培养农业科技应用型人才成为乡村产业现代化建设的带头人。

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培育新产业新业态

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离不开产业的深度转型、延展融合。农业本身属于投入成本高、产品附加值低、利润薄的产业,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不仅涵盖传统的农业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服务业,还将延伸到营养健康、生态环境、教育文化等新领域,特征是在产业边界和交叉处催生出新产业新业态,重点要打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广东一些地方已经在这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如汕尾市陆河县上护镇利用“温泉+田园+梯田”联动效应,推动近200亩闲置土地复耕,增产粮食约10万斤,增加就业岗位100多个,刺激带动旅游收入1000多万元。从全省来看,《广东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2025年行动计划》谋划做好“土特产”文章,培育壮大粮食等10个千亿元级产业集群、茶叶等20个百亿元级产业集群;发展特色种养、林下经济,壮大食品饮料、预制菜产业;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深化农产品“12221”市场营销体系建设,畅通特色农产品产销渠道。2024年总投资200亿元的大湾区“菜篮子”交易中心揭牌,汕头、茂名入选第四批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名单,全省建成了一批县级商贸中心、镇级商贸网点。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培育农业科技领军企业”。广东目前着力发挥龙头企业领头羊作用,2024年新增认定14家国家级、213家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累计培育123个“粤字号”农业区域公用品牌。企业是最活跃的创新力量,是乡村产业体系现代化建设的最重要参与者和最有力推动者,需要持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强对大型农企的科技创新政策引导,建立企业常态化参与全省重大科技创新决策的机制。在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范畴中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就是要促成资源、资金、技术、管理、设施、装备等生产要素在农村的创新配置、整合集成、协同发力,扎实推进产业链相加、供应链相通,避免“特色产业”一拥而上、搞价格战,引导涉农产业特色发展、有序发展。

努力拓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多样化实现途径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指出:“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促进共同富裕。”从这个意义上看,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的重要现实载体。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要求在农村地域范围内,以农民为主体,形成产权关系明晰、治理架构科学、经营方式稳健、收益分配合理的经济新形态,其集体所有性质和市场化资源配置模式有利于兼顾“公平”与“效率”,既能把蛋糕做大,又能分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不仅包括劳动者的劳动联合,还包括土地、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的联合,以及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资产参股等多样化发展途径,展现出农业农村领域的新型生产关系。今年的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5年要持续深化农村集体资金、资产和资源管理服务,支持村集体参与收益稳定项目、分享增值收益,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多样化实现途径。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政策同带动农户增收挂钩机制,将联农带农作为政策倾斜的重要依据。引导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与农户等紧密联合与合作,通过保底分红、入股参股、服务带动等方式,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党的二十大以来,我省农村集体资产经历由过去农民“看得到、算不清、管不了”到“既当家、又监管、还分红”的转变。广东正组织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能力提升三年行动,2024年选育标杆农民合作社1090家、标杆家庭农场1048家,全省各级农业龙头企业达到5507家,年营收规模近万亿元,成为全国引领乡村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多样化实现途径:一是需要继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落实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对集体产权的占有、使用、收益、处置等权能。二是支持发展“集体+合作社+企业”“集体+家庭农场”“集体+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多元经营模式,缓解单村发展时集体资源资产数量有限和带动力不足的困境。三是推进农村集体资产和要素赋能综合改革,改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金融环境,如佛山市南海区探索“分润”模式,推动土地增值收益向村集体和公共服务倾斜。四是高度重视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在要素配置机制和方式上持续创新,如阳江阳春市三甲镇全面梳理域内24个村委会493个自然村的耕地、林地、山塘、水电站、固定资产等现有资源,统一纳入“资源超市”平台管理,实现农村“三资”规范化集约化的管理、展示与交易。

[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GD24YZZ03)、广东省委党校(院)一般课题(XYYB202315)阶段性研究成果]


网编:陈地杰

本网站由南方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nanfangzazhi@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0025432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

中共广东省委主管主办·南方杂志社·深度凝聚力量

Copyright 南方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