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历史地位
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视党中国/供图
开办农民运动讲习所的目的,在于“养成农民运动人材,使之担负各处地方实际的农民运动工作”。经过实践探索,形成了培训农民运动骨干的基本理念和主要方法
◎陈金龙(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本文责编/刘树强
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后,为了培养农民运动骨干,经彭湃等提议,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决定在广州开办农民运动讲习所。从1924年7月起至1926年9月,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在共产党人彭湃、罗绮园、阮啸仙、谭植棠、毛泽东相继主持下,连续举办了六届,既开创了培训农民运动骨干的先例,促进了全国农民运动的发展,也深化了对中国农民问题的认识,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纪念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开办一百周年之时,重温这段历史,总结其中经验,具有重要意义。
开创培训农民运动骨干的先例
开办农民运动讲习所的目的,在于“养成农民运动人材,使之担负各处地方实际的农民运动工作”。经过实践探索,形成了培训农民运动骨干的基本理念和主要方法。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理论知识的储备和理论素养的提升,是实践能力提升的基础,掌握理论知识是农讲所学员培训的主要内容。如第二届农讲所设置的理论教学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内容包括“孙文主义”“国民党史及宣言”“国民党政策及组织”“帝国主义论”“社会概论”“近代政治状况”“各国社会主义运动状况”“中国农民运动问题”等,涵盖历史与理论、政治与社会。毛泽东主持的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更为重视系统的理论教育,强化革命的理论和方法尤其是农民运动理论和方法的教育。这届农讲所共开设25门课程,内容都是围绕中国革命的基本知识,其中关于农民运动的课程占了8门,教员多是有实际经验的农民运动领导者。毛泽东亲自讲授“中国农民问题”“农村教育”“地理”三门课程,其中,“中国农民问题”是所有课程中授课时间最多的,共23个课时。
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农讲所注重实践教学,引导学员在实践中强化革命意识,提高从事农民运动的实践能力。毛泽东曾主持拟定租率、田赋、地主来源、主佃关系、抗租减租、农村组织状况、农民观念、民歌等36个项目引导学员作调查,并要学员把家乡的情况,按调查项目填写清楚。1926年7月,毛泽东带领第六届农讲所50名学生到韶关地区实习一个星期,参观并考察农民运动的情况。8月,毛泽东又组织全体学员到农民运动开展最早且最为成功的海丰实习两个星期,亲历农民运动的现场,感受农民运动的实践,大大加深了学员对农民运动的了解。《中国农民》月刊报道说:“学生于上课已久,接受各种理论之后,亲入革命的农民群众中,考察其组织,而目击其生活,影响学生做农民运动之决心极大。”
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军事训练并重。开展农民运动,需要建立农民自卫军,以抵御反动民团侵害,保卫农民利益,为此需要掌握武装斗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农讲所对学员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军训时间占全课程的三分之一,并设立军事训练部主管训练,除军事技能训练外,还安排野外实战演习,学员实行军事化管理。毛泽东在讲授“中国农民问题”时,特别补充武装斗争方面的内容,专门聘请周恩来为学员讲授军事方面的课程。通过军事训练,大大提高了学员的军事素养。
促进全国各地农民运动的发展
农民运动的发动和组织关键在人,农讲所培养的学员成为全国各地农民运动的骨干,担负起发动、组织农民运动的任务。
农讲所前四届基本在广东省内招生,第五届主要在湖南、广东两省招生,山东、湖北、江西、安徽、福建、广西等省区有少量学员来所学习。第六届将招生范围扩大至全国。前五届学生毕业后,三分之一由国民党中央农民部分派到广东各地担任特派员、三分之二分派回原籍从事地方农民运动。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毕业生也多分派回原籍从事农民运动。广州农讲所为广东、广西、湖南、河南、山东、直隶、湖北、四川、陕西、江西等20个省区培训700多名农运骨干。
这些学员返乡工作后,在全国各地仿效广州农讲所的做法和经验,创办各类农讲所、农训所,培养基层农民运动骨干。据不完全统计,从1925年到1928年,短短三年之内就达到40多个。同时,学员返乡之后,在各地建立和发展党的基层组织,通过党组织的建立将农民发动起来,组织农民协会,建立农民武装,推动各地农民运动蓬勃发展。1924年12月,彭湃在给中共广东区委农民运动委员会的报告中指出,这些农运骨干“工作得很好,没有辜负我们对他们的培养和训练”。
深化对中国农民问题的认识
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中国共产党人在创办农讲所的过程中,逐步深化了对农民问题的认识,为开辟中国革命道路奠定了重要基础。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是典型的农业国家,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毛泽东在为第六届农讲所学生讲授农民问题时,从人口、生产、革命力量、战争关系、革命目的等五个方面,阐明农民问题在国民革命中的地位。毛泽东指出:“国民革命的目标,是要解决工农商学兵的各阶级问题;设不能解决农民问题,则各阶级问题也无由解决。”“可以说中国国民革命是农民革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是革命党的一个中心问题。这是对农民问题在中国革命过程中重要性的定位,并指明了解决农民问题的突破口。
在主持第六届农讲所期间,毛泽东主持编印《农民问题丛刊》,原计划出52种,因条件所限只出版了26种。丛刊主要介绍中国农村政治、经济和各阶级的情况,各地特别是广东农民运动的经验,中国国民党的农民政策,以及苏俄和其他国家的农民运动。其中各省农村状况调查,为第六届农讲所学生所做。1926年9月1日,毛泽东为《农民问题丛刊》撰写序言,题为《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文章提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文章批评一些同志只重视城市工人、学生和中小商人的工作,忽视农民运动的倾向,希望有大批同志到农民中去,引导他们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向土豪劣绅作斗争;引导他们与城市的工人学生中小商人合作,建立起联合战线;引导他们参与反帝国主义反军阀的国民革命运动。毛泽东从分析农村、农民在中国社会结构中的特殊地位来说明农民革命的重要性,从分析农民中各阶层的经济、政治地位来说明农民革命的动力和目标,认清了中国革命的主体力量、对象、依靠力量和同盟军,深化了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认识。
1926年8月14日,毛泽东以第六届农讲所所长身份应邀参加在广州中山大学礼堂举行的中华农学会第九届年会开幕大会并致辞。毛泽东指出,诸位在广东开会,顶要紧的不要忘记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农民。“农民是农业的根本,也就是中国的根本!诸位今天参观,最好就下乡去,到民间去,直接去指导农民,唤醒他们守旧的劣根性,根本救治农业。”“现在农村经济非常枯涩,农民非常困难,因此广东农民问题,当是诸位开会的一个问题。”这里实际上强调了农业、农村的发展,指明了解决农民问题的方法。
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创办,开启了中国共产党农民教育的先河,开启了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为大革命的兴起和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中国革命道路的开辟奠定了重要基础。
网编:周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