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 深度凝聚力量
首页
往期
南方
杂志简介
单位公告
官方媒体

奏响“海洋牧歌” 打造“海上新广东”

2025-07-05 来源:南方杂志社 作者:叶石界

广东正以更大力度、更快行动发展海洋经济,以新的更大成效助力全面建设海洋强省、加快打造“海上新广东”

◎《南方》杂志记者/叶石界   发自广州 

◎本文责编/郭芳

今年5月底,全球首艘水体自然交换型深远海养殖工船“湾区伶仃”号在江门成功下水。这是我国深远海养殖的又一大国重器——拥有近8万立方米的养殖空间,可年产5000吨鱼,相当于陆地5000亩鱼塘的产量。

向海而兴,向海图强。

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强调,要加强陆海统筹、山海互济,强化港产城整体布局,加强海洋生态保护,全面建设海洋强省。

2023年6月,广东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提出全面推进海洋强省建设,在打造“海上新广东”上取得新突破。

如今的广东沿海,一座座海洋牧场养殖装备拔“海”而起,一个个“广东造”海工重器矗立南海,一个个港口将全省乃至全国产品输往全球……广东面朝大海唱响“海洋牧歌”,激荡出高质量发展澎湃的“蓝色动能”。

今年6月26日召开的全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对推动广东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全面研究部署。广东省委书记、省海洋强省建设工作委员会主任黄坤明强调,要以更大力度、更快行动发展海洋经济,以新的更大成效助力全面建设海洋强省、加快打造“海上新广东”。

这是广东近年来首次聚焦海洋经济召开如此高规格会议,释放出广东全面建设海洋强省的决心。

向海而兴,激发“蓝色引擎”

下水后的“湾区伶仃”号,主要在珠海万山群岛海域作业。这个9层楼高的“海上城堡”,储水量相当于32个标准游泳池。

“这是国内先进的集智能养殖、节能环保、渔旅融合于一体的超级养殖平台。”中交四航局江门航通船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黄红宇介绍,在“游弋”养殖模式下,“湾区伶仃”号能够根据海水数据灵活调整航行位置,找到更适合鱼群生长的水域;在静态养殖期间,则可以为游客提供垂钓等休闲功能。

“湾区伶仃”号,是广东发展深远海养殖装备的缩影。

在辽阔的广东海域,一个个现代化海洋牧场,将深海变成“粤海粮仓”。

当前,广东累计创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15个,养护型国家级海洋牧场数量居全国首位。2024年广东海水养殖产量达376.83万吨,同比增长5.47%,增速再创10年新高。

这得益于政策的大力推动。

2023年以来,广东先后出台促进现代化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的17条措施,发布全国首个现代化海洋牧场发展总体规划,实施现代化海洋牧场一级开发主体“补改投”“疏近用远、生态发展”等等,不断孵化海洋牧场的全产业链发展。

目前,广东已开工海洋牧场项目上百个,总投资额超200亿元,约6000个重力式深水网箱和11个桁架式养殖平台分布在广东海域。从种业培育、装备制造到精深加工、公共服务、文旅休闲的海洋牧场全产业链持续形成。

广东海洋经济乘风破浪,不仅仅是渔业。

从湛江巴斯夫、埃克森美孚等百亿美元级重大项目在广东沿海布局,到我国首艘超深水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在广州入列,再到海上风电总装机规模跃升全国第一……“蓝色生产力”成为广东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2024年,广东海洋化工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较2020年分别增长约62%、77%、145%。海洋电子信息、海洋生物医药、天然气水合物等新兴前沿产业迅猛发展,产业智能化、无人化趋势明显。

如今,海洋经济是支撑广东高质量发展的一块“压舱石”——2024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同比增长5.4%,连续30年位居全国首位,约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五分之一,约占全省GDP的七分之一。

海洋经济这个“蓝色引擎”,无疑是广东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向强而立,塑造海洋新优势

海洋是大国崛起的战略方向,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也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基础。

位于南海之滨的广东,是妥妥的海洋大省:大陆海岸线长度居全国首位,海域面积居全国第二,海岛数量为全国第三。丰富的海洋资源,是广东迈向现代化的重要潜力和空间所在。

黄坤明强调,广东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更要发挥海的优势、挖掘海的潜力,做好发展海洋经济这篇大文章。

如何乘势而上,抢占制高点、制胜新赛道、塑造新优势?

广东给出了答案——坚持陆海一体,坚持走向深远,坚持开放合作,坚持保护开发,推动海洋经济加快高质量发展步伐。

当今世界,面向海洋的角逐日趋激烈,必须向强而立,才能赢得胜利。

广东提出要坚持陆海统筹、山海互济,形成科学高效的海洋经济格局;坚持优旧育新、三产联动,构建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坚持创新驱动、基础先行,形成更坚实的海洋经济发展支撑。这一思路的背后,是广东以海洋经济发展带动全面建设海洋强省的决心。

记者了解到,接下来,广东将制定出台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积极谋划创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做好“十五五”时期海洋经济发展重大项目的谋划和储备,积极争取国家层面大力支持。

这意味着新一轮海洋开发浪潮正在南海之滨涌动。

当前,广东海洋经济还存在产业发展不协调、科技创新能力不足、要素保障不充分、海洋环境治理有待加强等短板。

今年7月1日起施行的《广东省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从体制机制上破解这些瓶颈。

作为广东首部关于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地方性法规,《条例》从推动建设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加快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提高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韧性等方面作出7章53条规定,为广东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支撑。

随着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的加速建设,广东的“蓝色动能”越加澎湃。

向“新”而行,挺进深蓝

广东海洋产业的优势在“传统”,潜力在“新兴”。这为构建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奠定了基础。

广东的思路是“坚持优旧育新、三产联动”,重点是耕海牧渔丰实粤海粮仓,做强石化、船舶等优势临港产业,培育壮大海洋新能源、海工装备、海洋生物医药等海洋新兴和未来产业,融合升级海洋服务。

向深蓝挺进,需加快培育特色鲜明的海洋新质生产力。

广东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将紧追海洋产业新技术,加速发展海洋新兴制造业,挺进深海装备、深耕蓝色药库、扬帆绿色智能船舶等;聚焦海洋产业新领域,前瞻布局海洋物联网、海洋低空产业、天然气水合物、海水制氢、海洋蓝碳等海洋未来产业,力争打造1~2个千亿级产业和若干个百亿级产业集群。

对于无人海上智能装备的未来空间,珠海云洲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云飞充满信心。“我们有信心在‘十五五’期间助力广东打造一个千亿级的新兴产业。”他乐观地说。

锻造兴海科技,是广东海洋产业向“新”而行的必然选择。

目前,广东省级以上涉海实验室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超100个,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珠海)揭牌并启动首批海上试验,国家深海科考中心、天然气水合物钻采船(大洋钻探船)、冷泉生态系统等一批“国之重器”稳步推进。

这些科技力量,为广东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全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集中资源力量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围绕产业所需加快攻坚关键核心技术,大力引育现代海洋人才,更好支撑海洋经济转型升级。

“我们将高标准建设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等创新平台,聚焦深海、绿色、安全等海洋高技术领域实施科技攻关,着力促进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广东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说。

随着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广东经略海洋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将不断提升。

挺进深蓝、逐梦蓝海,“海上新广东”的轮廓越发清晰、潜力无限。‌


网编:周丽娜

本网站由南方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nanfangzazhi@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0025432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

中共广东省委主管主办·南方杂志社·深度凝聚力量

Copyright 南方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