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学院课里课外的“一线解题法”|红色力量
这些鲜活生动的“一线解题法”,将跟踪并选育形成“社区金点子”,为服务基层治理、社会工作形成行之有效的“经验清单”
◎《南方》杂志记者/杨洋 发自广州
◎本文责编/蒋玉
“加装电梯如何增强居民的认同感?”“社区运营能不能干?怎么干?”“物业服务矛盾纠纷怎么化解?”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一间会议室里,正在进行热烈的小组讨论,来自全省各地的社区工作者把工作中遇到的难题“挂”上了“问题墙”。
这是省委社会工作部依托广东社区学院推进的社区工作者骨干党员示范培训班,进行“破冰行动”的现场。6月23日到27日的几天里,来自全省21地市的120多名社区书记、骨干党员,把工作一线遇到的难题拿出来、讲开来,通过专家授课、案例剖析和实地教学等多种形式展开解题探索。
这些鲜活生动的“一线解题法”,还将跟踪并选育形成“社区金点子”,为服务基层治理、社会工作形成行之有效的“经验清单”。
从“小巷总理”到“一日主理”
社区书记,这个被居民们亲切又带点调侃地称为“小巷总理”的岗位,是距离群众最近的“官”,也是责任最重的“兵”。
广州市南沙区港湾街南北台社区党支部书记沈岱如就是这样一位“小巷总理”,居民对她都很熟悉。她是女性“春日茶话会”的贴心人,和医生、志愿者组建“临时家庭”照护“三无”老人,是孩子们亲切的“沈阿姨”。但是她现在不是什么都“总理”,而是邀请社区居民来作为社区“主理人”的角色。
南北台社区0~14岁儿童及青少年约有2000人,对于育儿托管、课后辅导等有很高的需求。沈岱如积极挖掘社区能人,发现了在儿童心理辅导方面有专业背景的张倩秋老师,并极力支持她成立了张倩秋工作室。她开展亲子读书会、儿童戏剧心理疗愈,甚至创新性地发起“共享妈妈”辅导班,让有经验的妈妈辅导邻居的孩子,解决了双职工家庭的后顾之忧,让邻里互助有了更深的连接。在“一日主理人”活动中,她又发现居民珍珍展现出非凡的绘画美术才能,于是社区为她搭建才能展现平台,提供低偿专属空间支持,成立了“南北有艺工作室”,丰富了社区的文化活动。
当居民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从“被服务者”成长为“建设者”,在一些硬骨头问题的处理上,就更有“主人翁”精神,参与共商共治共享。
沈岱如在社区搭建了党员大会、居民代表大会、议事协商会等议事平台,让不同群体和社会力量都有发声、议事、决策的空间。从小区停车位规划到公共空间利用,许多过去让社区干部“头疼”的老大难问题,拿到这些平台上,让居民自己议、自己定、自己管。比如,针对小区垃圾分类初期效果不佳的问题,她通过议事协商会,邀请热心居民、网格员、物业公司一起找症结、想办法,最终形成了更接地气、更易执行的分类监督机制。再如针对社区闲置边角、废弃设施等“微细胞”实施改造,改造哪里居民说了算,设计、施工、维护,大家能认领的都认领。
“当社区治理从‘单打独斗’到‘合伙共建’,越来越多的人能够作为‘社区合伙人’,成为‘社区当家人’。”在广东社区学院的培训分享上,沈岱如这话一出,引来其他社区工作者的强烈共鸣。她补充说:“‘当家’就是要让居民真正把社区当成家,让居民真正感觉到社区是‘我们’的,让能人、合伙人转化为治理力量。”
赓续百年“十人团”星火
6月26日下午,社区骨干党员组成的小组来到广州市白云区白云湖街道海苑社区。2023年,海苑社区成功入选中组部、财政部新一轮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学员在学习中,更多看到社区的和谐之美,他们深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与居民进行现场交流:“阿伯,社区里的家庭医生工作站了解过吗?”“暑假公益课堂都有哪些安排?”“这些书很新,人工智能题材都有了,是居民捐的还是社区买的?”
走访中,海苑社区的“十人团”引起了大家的关注。海苑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岑颖欣介绍,社区内曾有一座广东兵工总厂,早在百年之前,杨殷、杨匏安、谭天度等革命先辈在广东兵工总厂组织创立工人“十人团”,成立了广东省首个产业工人党支部和白云区首个党支部。
近年来,海苑社区打造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十人团”模式,搭建“‘大党委’+社区治理‘十人团’”架构。在社区党组织领导下,建立以党员为团长,社区热心居民、物业经理、楼栋长、网格员等为成员的社区治理“十人团”,以“一串十、十串百”模式深入发动居民群众,引导更多社区居民和各方力量参与社区共建共治共享,为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建设提供“海苑样本”。
当地有一名低保独居老人钟伯,没有亲人在身边,靠“十人团”发动邻里志愿者帮助其就餐、搞卫生,生病期间社区党组织发动党员志愿者募集资金,联合白云湖社工站把他送到了护理院,得到有效治疗。根据“社区出场地,能人出技术”合伙模式,社区还引入良哥等3位社区能人,为居民提供低价便利的剪发、电器维修、衣服修补等服务,每月选取1天为困难人群提供免费服务,其余营业时间收入均按一定比例转入社区慈善基金,为慈善基金注入活水……
“海苑社区还发动社区群众,做好‘邻里帮’模式建设。他们创新积分形式,设置了治理服务活动、岗位及积分规则,相当于是一个‘公益银行’,作出贡献可获得积分,日后有需要的时候可以提取获得服务。”一名来自佛山的党员骨干在现场学习中收获满满。
选育社区金点子
在广州市花都区花山镇,各地的社区党员骨干走进平龙新时代社区,深入了解社区如何整合近8000平方米的公共资源,打造全龄友好的“榕聚里社区美好共同体”,构建新文化、新治理、新服务、新健康、新创业、新教育、新邻里的“七新图景”体系;如何活化利用笃庆庄、树滋庄传统民居及思明西校、六艺书院、万青刘公祠等历史建筑,引入书咖、花房、烘焙店、影音室、文化街等年轻的社区生活美学业态,构建“传统与发展交融”的新时代社区文化场景。
在广东社区学院的课堂上,佛山市南海区“创熟”社区课题组组长苏志敏,根据亲身经历的矛盾纠纷出题,请各小组结合题目模拟化解现场,其中加装电梯纠纷作为模拟场景之一,引起了大家的热议。广州市团校讲师王静就各小组的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和邻里活动策划进行点评指导。
社区工作者是党的社会工作、基层治理的重要力量,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社区的直接执行者。社区工作者能力和素质直接影响到社区治理和服务水平。
“社会工作部要牢牢把握‘指挥部’‘开发区’的工作定位,而社区书记、骨干党员,就是最一线的‘指挥员’和‘开发者’,所以我们要通过搭建平台,为社区工作者提供提升能力和素质的平台。”省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同志在开班仪式上,鼓励学员们认真学习、学用结合,将一线经验进行梳理总结,反哺到工作中。
同时,省委社会工作部通过广东社区学院,向全省基层工作者征集好建议、好办法、好措施,重点征集“两社三中心”建设、居民小区建设、社区运营、创建熟人社区等方面的合理化建议,实施社区治理“金点子”培育计划。这将有利于发挥群众智慧,发挥创新精神,凝心聚力破解社区治理与社区发展难题,提升基层社会工作效能。
网编:周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