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 深度凝聚力量
首页
往期
南方
杂志简介
单位公告
官方媒体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岗坡|红色血脉

2025-07-05 来源:南方杂志社 作者:许俊仟

这是两代共产党人关于长岗坡渡槽工作作风的接力、传承与弘扬

◎《南方》杂志记者/许俊仟   发自云浮罗定

◎本文责编/蒋玉

6月骄阳似火。云浮罗定市罗平镇古勇村的农田,绿色稻浪即将迎来抽穗扬花的时节。

看着这片由荒地复耕而来的土地,村党总支书记张永华感慨万千。10多年前,他还是罗定某保险公司的副总经理,事业正处上升期。然而,面对当时发展滞后的家乡和乡亲们的期盼,同为党员的父亲张松彬语重心长地要求他回来:“村里需要你。我们可以少一个挣大钱的人,但是张家要有一个为群众服务的人。”

6公里外,长岗坡渡槽如巨龙般横卧山间,默默诉说着40多年前的壮举——当年,张松彬正是参与这项伟大工程的普通一员。

父辈担当:长岗坡上筑“天河”

说起父亲张松彬与长岗坡渡槽的故事,张永华的记忆带着些许疏离。

幼时,父亲是忙碌而模糊的影子。“那会儿他几乎不着家。”张永华说。三四岁的他,曾经因为贪玩,不小心烧着了裤子,疼得哇哇大哭。但因大人不在身边,治疗延误,最终在膝盖下方留下了一道长长的疤痕。

那时的张松彬在做什么?身为罗平公社拖拉机队队长,他正把全部精力投入在建设“人工天河”长岗坡渡槽的宏大工程上。

至于为什么要建这条“天河”,张松彬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他童年时的家乡,吃水是件“苦差事”。每天要离家几里地,去一口只有巴掌大的水井挑水。那井是“闷”出来的,水量稀少,打得很深。全村人眼巴巴守着这口井,常常一等就是五六个小时,半天工夫就耗在等水上。“那时候,做梦都想有充足的水啊。”所以当建设长岗坡渡槽的号召传来,他几乎是第一时间就站了出来,积极响应。

“民工们,开工啰!”张松彬至今还记得当年开工的号子。当时,他是技术精湛的能人,驾驶技术好,又会修理拖拉机。本可以选择外出寻求更好发展的他,却毫不犹豫地报名加入了渡槽建设大军。

最艰巨的长途运输任务往往落到张松彬肩上。而当时建设最怕的就是缺水泥。为了保障供应,县里的干部想尽了办法,甚至盯上了水泥厂。有一年春节放假期间,干部们亲自上门去“堵”水泥厂的负责人,软磨硬泡争取到了一批宝贵的资源。消息传到工地,张松彬这个拖拉机队队长连年都顾不上在家好好过,立刻放下碗筷,组织车队冲过去抢运。

水泥厂离长岗坡工地有40多公里,一个来回就是80多公里。路况差,拖拉机速度慢,一天满打满算也就跑两个来回。饿了,就在路边啃点自带的干粮,或者到沿途村民家对付一顿。“听说我们是给长岗坡运水泥的,乡亲们都特别热情,非要留我们吃饭不可。”张松彬回忆道,正是这种全民的支持,支撑着他们克服万难。

尤其令他难忘的是一次深夜任务:工地水泥告急,上级特批了一批水泥,地点在县外。刚入夜7时,接到指令的张松彬二话不说,立刻发动了组织交给他保管的当时全公社唯一一台从罗马尼亚进口的拖拉机。道路崎岖,没有路灯,他凭着过人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在乡间山路上小心翼翼地颠簸往返100多公里,硬是连夜将水泥拉了回来,保障了第二天的施工。

“那机子最快能跑20公里每小时,是宝贝。组织信任,我得把它用好,确保把物资安全送到!”如今已年逾古稀的张松彬,回忆起这段往事,手上仍不自觉地比画着动作。

长岗坡渡槽建设历时4年多,条件异常艰苦,坡陡路窄,危险重重。但工地上的人们凭着“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决心,硬是凿通了这条高山引水的“天河”。“父亲他们那代人确实不容易,那么难的事情都坚持完成了。”张永华成年后,渐渐理解了父亲当年的付出与那份沉甸甸的责任感。

子辈接力:撂荒地里复良田

时光流转。

2013年,在事业如日中天之际,担任罗定某保险公司副总经理的张永华,在父亲张松彬的劝说和感召下,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放弃城市优越的工作环境和丰厚收入,回到家乡古勇村,投身基层村干部队伍中。2017年,他扛起了村党总支书记的担子。

回到家乡,张永华面临的挑战一点不比父亲当年轻松。他首先盯上的是村里那块谁见谁摇头的“硬骨头”——200多亩以湴田为主的撂荒地。所谓湴田,就是因地下水位高、常年积水、淤泥深厚而极易陷人的烂泥田。村民谢水成指着这些田块说:“这泥浆深的地方能没过腰,人下不去,牛也站不住。有些田荒在那儿少说二三十年了!”

看着这些沉睡的土地,想到粮食安全和乡亲增收的困境,张永华感到肩头责任重大。“复耕撂荒地,是为了让土地生金,更是为了确保粮食安全,这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工作。”他决心让这些荒地“活”起来。

过程困难重重。但他没有退缩,像父亲当年面对困难一样迎难而上。

张永华总结了复耕的关键经验,并一步一个脚印地干了起来。一开始,他带着党员和村干部走村串户,深入做好群众思想工作,宣传土地承包流转政策,一家一户地与弃耕农户签订复耕协议,争取大家的支持。他带头承包荒地,并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组织党员和村民投入复耕一线。

面对复杂的土地状况,核心是解决水利问题。他和村民们一起开动挖掘机、拖拉机,奋力打通一条条排水渠,降低地下水位,排出长期淤积的废水,改良土壤结构和耕作条件。为了提高效率、应对传统耕作难以驾驭的深度淤泥,他果断引进机械化作业,用现代化农具翻耕、耙田、播种。

或许是得益于过去的保险工作经历,张永华在治理村庄时也带着一股“服务意识”。他的一项创举就是为全村700多户居民发放一张醒目的红色“古勇村群众工作站岗位职责联系卡”。卡片上清晰地印着村两委所有干部的姓名、职务、分工、责任区和手机号码。

“这张卡发给每户村民,有事24小时都可以打电话找我们。”在张永华的坚持和带领下,村干部上门服务、主动服务的风气逐渐形成。罗平镇党委原书记梁子球评价说:“他有做推销的经验,现在是把服务‘推销’到了村民家里。”

令人欣慰的是,辛勤耕耘换来了回报。复耕后的第一年,他带头承包的190多亩早造水稻就获得丰收,亩产超过800斤;晚造改种优质稻美香粘2号,亩产也达到了600至700斤。当黄灿灿的稻谷收割时,曾经荒废的田地旁围满了前来观看的村民。大家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没想到啊,张书记真有办法,硬是把这烂泥塘变成了丰产田!”村民们由衷赞叹。

土地复垦了,粮食丰收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卖粮难。作为村里的“种粮大户”,张永华深知“谷贱伤农”的痛点。“粮食种出来,最怕的就是没销路!”他曾为此忧心忡忡。

幸运的是,“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的东风和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的到来,为古勇村的优质稻米打开了新销路。

在一次镇里组织的公益直播带货选品会上,各村的农产品琳琅满目。工作队队长谢锐勤看中了古勇村稻米的品质和地方特色:“稻米是罗平的‘一镇一业’,我们有这么好的米,应该大力推广。”最终,古勇村的稻米被确定为公益直播带货的首推产品。

据了解,工作队已与罗平镇签订了5年的公益直播带货协议,承诺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公益直播,每年直接从易返贫户、五保户、低保户和一般农户手中购买当地稻米,预计5年总销量将超过10万斤。

精神传承:两代同心绘新篇

古勇村复耕的撂荒地上,“乡亲助力百千万”的横幅格外醒目。挖掘机的轰鸣声、农机的穿梭声,已成为这里助力“百千万工程”最生动的协奏曲。复耕荒地、带动就业、助农增收,张永华和他带领的古勇村,正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内涵。

张松彬站在长岗坡渡槽下远眺,看着儿子在同样艰巨的任务面前展现出的决心、韧劲和智慧,他露出了欣慰的笑容。长岗坡渡槽通水至今40余年,滋润了万亩良田;今天,儿子守护着这片土地,让曾经沉睡的荒田重焕生机,带动乡亲们增收致富,探索着现代农业的新路径。

“当年建设长岗坡渡槽那么艰难,我爸那代人都咬牙完成了。现在是新时代,‘百千万工程’意义重大。只要像父辈那样不怕苦、敢担当、讲奉献,把乡亲们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就一定能把任务完成好!”张永华表示。

从建造“人工天河”引水解渴,到复耕荒田保粮安促增收,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岗坡。张家父子用跨越时空的接力奋斗,共同书写着“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动人故事,让“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坚韧实干、勇于担当”的精神品格,在广东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中熠熠生辉,推动着更多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


网编:周丽娜

本网站由南方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nanfangzazhi@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0025432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

中共广东省委主管主办·南方杂志社·深度凝聚力量

Copyright 南方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