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 深度凝聚力量
首页
往期
南方
杂志简介
单位公告
官方媒体

“富美”乡村的党建故事|红色堡垒

2025-07-05 来源:南方杂志社 作者:陈健鹏

阳江市深入实施基层党组织建设强基工程,多措并举建设“富美、绿美、和美”乡村

◎《南方》杂志记者/陈健鹏   通讯员/冯维宝   发自阳江

◎本文责编/蒋玉

盛夏时节,行走在生机勃勃的漠阳大地,一座座农家小院错落有致,一条条水泥村道整洁干净,一棵棵新种树木随风摇曳,一项项特色产业生机盎然……

近年来,阳江市紧扣“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和乡村振兴,深入实施基层党组织建设强基工程,以点带面、多措并举,建设“富美、绿美、和美”乡村,绘就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新图景。

党建领航激活集体经济“造血”功能

行走在阳江市江城区城西街道第一埒村的电商创意园里,一场场直播正热火朝天地进行着。每天,都有很多主播在这里忙碌地展示着多种特色的中国斗鱼产品,与观众进行实时互动。

第一埒村是全国最大的中国斗鱼养殖基地之一,被称为“中国斗鱼第一村”。近年来,该村党总支探索出“党组织引领、电商赋能、全链协同”乡村振兴新路径,带动斗鱼养殖面积突破100亩,2024年销售额超4000万元,全产业链产值突破8000万元。

农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近年来,阳江市坚持以党建为纽带聚合资源要素,由党组织牵头制定差异化发展方案,“一村一策”发展本村特色产业。

比如,阳西县塘口镇周南村在村党总支的牵头下,成立周南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利用村内闲置房屋打造蜂蜜加工厂,与直播达人、返乡创业大学生等12人联合创立电商团队销售特色农产品,村集体每年可获得9%的利润收入;程村镇红光村党总支探索“红树林种植+养殖”融合发展模式,80%以上的村民都投身到蚝产业,“程村蚝”养殖面积达5.2万亩,产值7.03亿元,实现了致富奔康。

支部强不强,关键看“头羊”。阳江市坚持把强化人才支撑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引擎”,全市选派242名驻村第一书记和48支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联合多所省内高校、科研院所,因镇所需选派了48支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建立健全农业实用型人才培养机制,着力培养一批“土专家”“田秀才”“农创客”,提高致富带富能力。

同时,深入实施“能人返乡、人才下乡”计划。建好用好710个农村党群服务中心和70个乡村振兴人才驿站(服务基地),常态化开展“人才下乡、服务‘三农’”活动,组织273名农业专家成立农技、农机、农资、普法4个专家服务队,定期深入乡村振兴一线提供惠农助农服务,进一步增强技术支持保障力度。

此外,阳江还大力推广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土地信用中心、联农带农、股份田等四种发展模式,走村企抱团、群众共赢的发展新路子,解锁村级集体经济“增收密码”。

“阳春市探索农业生产托管,通过与专业农业服务机构合作,有231.26万亩土地接受了托管服务,每亩土地节约成本220元,惠及农户20.15万户,比托管前增加利润5792.2万元,实现多方共赢解决种地难题。”阳春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

阳东区那龙镇亨垌村探索“存贷耕地”新模式,吸引超过400户村民将土地存入“土地信用中心”,收储土地超过2200亩,统一打包流转进行连片耕种,2024年村集体收入超百万元,该模式获评广东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典型案例。

阳江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阳江市近年来连续出台“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16条”、激励村干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实施方案等制度措施,成功让村集体“钱袋子”一步步鼓起来。2024年所有行政村集体收入超20万元,并力争2025年年底打造100个集体收入超百万元的富裕村。

党建赋能让乡村生态更加宜居

在江城区白沙街道岗华村,曾经杂草丛生的废弃宅基地,如今成了村民纳凉聊天的“小公园”;在阳西县上洋镇那西村,房前屋后的闲置角落被村民种上荔枝、黄皮,既添了风景又鼓了腰包……这一幕幕场景,正是阳江市以“绣花功夫”盘活闲置地、推进乡村绿化工作的生动缩影。

绿色是发展的永恒底色。近年来,阳江市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将乡村绿化工作摆在推进“百千万工程”突出位置,认真落实“多种树、种好树、管好树”要求,推动爱绿植绿护绿兴绿蔚然成风。2024年,阳江市荣获国际花园城市荣誉称号,经济高质量发展绿色指数全省排名第一。

借助2022年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有利条件和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阳江市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推进乡村绿化,形成“支部引领+党员带头+志愿者响应+群众参与”的良好局面。

据介绍,阳江市13万余名党员和200多万名群众在党组织的引领下,踊跃参与义务植树活动。2024年以来共开展绿美主题党日6583场,共召开座谈会1518场,筹集社会资金4700多万元用于乡村(村庄)绿化,植树超100万株,农村生态美了起来、环境靓了起来。

乡村绿化重“栽”更重“管”。阳江市聚焦加强基础保障,专门划拨300万元经费,对乡村绿化工作成效显著的村(社区)分别给予奖励补助。同时,建立“党建网格+管护”模式,引导党员群众主动认领绿化管护任务,发动村“两委”干部、党员、村民小组长、志愿者等认岗履责,推动4.5万余名网格人员下沉绿化管护一线,做实苗木管护“后半篇文章”。

阳江还不断探索“绿美”与“富美”协同发展的乡村振兴新路径。打造那蓬村“关山月国画大师绿美乡村研学基地”、北寮村“红树林湿地候鸟观赏胜地”等一批乡村旅游热门打卡地,建设潭簕村、表竹村、横山村等红色绿美乡村,让“叶子变票子”。阳春市合水镇高河村结合非遗生态竹器、高流古墟文化等自然资源禀赋和特色旅游资源,打造乡村绿化景观带,在“千年古墟·文脉传承”2025阳江阳春高流河墟非遗系列活动期间,吸引游客人次超过40万人,乡村经济焕发出新活力。

党建引领让乡村治理更加有效

在阳东区红丰镇红丰社区的“积分超市”前,居民群众正在用参与环境整治获得的积分兑换生活用品。“自从实行党员包片、积分管理,乱扔垃圾现象少了90%。”红丰社区党支部书记许太康说。

2022年开始,阳江在全市推广乡村治理“积分制”试点,将乡村治理各项事务转化为数量化指标,对村民日常行为进行评价形成积分,给予相应精神鼓励或物质奖励。

“积分制”只是阳江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一个缩影。

据介绍,阳江还聚焦党建网格覆盖广泛、指挥有力、快速响应的特点和优势,积极构建“党建网格+”模式,扎实开展“党建网格+基层治理”“党建网格+惠民服务”等系列主题行动,把“百千万工程”、基层治理、乡村绿化等各项重点工作逐级分解到具体网格,成为推进乡村治理的有力抓手。

江城区中洲街道麻布演村将全村划分为11个网格,每个网格管理400户约1300人,网格员每天巡查走访,与居民面对面交流,能解决的自己处理,解决不了的上报,实现“小事不出格、大事不出村”。

“每个网格配备一定数量的网格员,由辖区内退休干部、‘两代表一委员’、村民小组长、党员志愿者等担任,协助网格长开展工作,发挥好网格员‘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及时收集反馈群众诉求和风险隐患,更加精准有效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中洲街道相关负责人说。

据了解,开展“党建网格+”系列主题行动以来,阳江1.1万名市县机关干部常态化下沉网格开展志愿服务,3.5万名党员中心户精准对接网格群众需求,1200多支党员志愿服务队常年活跃在基层一线网格,多点开花共同为民服务办实事、解难题。近三年累计为群众办好事实事36万多件,形成党群联动的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新局面。

阳江还聚焦乡村最需要、村民最关切、反映最强烈的现实问题,探索创新乡村治理机制模式,为基层治理赋能。

在阳西县织篢镇长岐村,党员中心户梁章成牵头成立了“老梁调解室”,主动将工作阵地前移至田间地头,用群众语言进行调解,让矛盾纠纷化解在早、化解在小。

2024年以来,“老梁调解室”共接访案件108宗,化解案件108宗,化解率达100%。“自从有了‘老梁调解室’,村里鸡毛蒜皮的矛盾纠纷减少了80%以上。”长岐村党总支书记梁章成自豪地说。

如今,在阳江这片热土上,江城区“大众议事团”、阳东区“三级书记面对面”“巷长制”、阳春市“一轴二会三心四网格”、阳西县“五室合一”等工作法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共培育出6个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14个省级乡村治理示范镇、167个省级乡村治理示范村,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和“百千万工程”的鲜活样本。


网编:周丽娜

本网站由南方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nanfangzazhi@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0025432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

中共广东省委主管主办·南方杂志社·深度凝聚力量

Copyright 南方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