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打破“缺芯少核”创新之痛的主赛场
对标纽约湾区、东京湾区、旧金山湾区等世界一流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在科技创新上仍需发力。粤港澳三地“1+1+1”,能迸发出怎样的创新动能?
◎《南方》杂志记者/郭芳 温柔 实习生/黄静晓 陈婉莹 岑华连 发自广州、深圳等地
◎本文责编/郭芳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粤港澳大湾区的五大战略定位之一。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突破14万亿元,以不到全国0.6%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1/9的经济总量。
“对标纽约湾区、东京湾区、旧金山湾区等世界一流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在人口聚集、建成区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等硬件方面的差距不大,但在科技创新上仍需发力。”广东省委党校原副校长陈鸿宇接受《南方》杂志记者采访时表示。
广东省社科院课题组提出,对标国际一流湾区,粤港澳大湾区要发挥三地所长,求解“1+1+1>3”的创新方程式,成为中国实现关键核心技术“弯道超车、换道超车”的主赛场。
【直面现实】
“缺芯少核”之痛
广东是全球闻名的重要制造业基地,“广东塞车,全球缺货”成为现象级影响力。
截至2022年,全国纳入统计的主要工业产品共574种,广东生产481种,其中164种工业产品产量居全国第一,5G手机、空调、冰箱、电饭锅、微波炉等产量全球第一。世界每卖出三部手机就有一部是广东制造,空调产量占世界产量四成。
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广东省制造强省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陈新表示,尽管广东制造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高端芯片、精密装备、基础材料、工业软件等领域仍依赖进口,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现象并未得到根本解决。
以东莞为例,这里诞生了庞大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95%的电子终端配件可以在1小时内配齐。“东莞电子信息制造业虽已形成万亿规模, 但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和广东决策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李胜兰在调研中了解到,东莞核心电子元器件、软件、高端芯片、面板等领域的自主研发水平有待向上攀爬。按电子信息产品各核心组件成本计算,东莞电子信息制造业对外依存度高,其中相当部分高端核心零部件和控制系统从国外采购,再由国内企业进行二次开发和系统集成。
就拿手机产品来说,东莞是全国最大的智能手机制造产地,全球每5部手机就有一部生产自东莞。李胜兰表示,东莞市手机产业自主配套率达90%左右,但“芯、屏、机、核”等高端零部件以及软件较高程度上依赖进口。
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使得广东制造面临着“大而不强”的问题,许多产业仍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中高端供给有待加强。广东省政府参事室调研组表示,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主流市场上,广东乃至中国生产的电子产品品牌市场占有率不高,或仅为贴牌生产,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品牌,品牌数量、知名度、美誉度等仍有待提升。
创新能力与人均GDP通常具有正相关关系。粤港澳大湾区虽然经济总量不低,但是人均GDP与世界三大湾区存在较大差距。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人均GDP2.25万美元,只有东京湾区的53%左右,与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相比更是差距巨大,只有旧金山湾区六分之一的水平、纽约湾区五分之一的水平。
关键核心技术缺失的掣肘,是粤港澳大湾区面临的最大创新难题。如果未来10年、20年,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赶不上旧金山、东京等世界级大湾区,那么大湾区的竞争力就会难以持续。
【转型之思】
湾区创新弯道超车:1+1+1>3
“1+1+1”,能迸发出怎样的创新动能?
粤港澳大湾区内集聚了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5所世界百强大学,汇聚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一批国内知名重点高校;“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创新指数连续多年排名全球第二;产业基础雄厚,电子通信、互联网、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发展迅猛;有超过7.5万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涌现出华为、腾讯、比亚迪、美的、格力等一批科技领军企业。
这是粤港澳大湾区高端创新资源的底牌。追赶世界三大湾区的创新脚步,突破口在于科技协同创新。
事实上,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资源正在发生聚合反应。2006年2月,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深圳先进院”)的诞生,就有着深港合作的基因。深圳先进院的快速发展是中国科学院与香港高校共建科研创新主体在体制机制上的成功探索和实践。
深圳先进院先后联合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高校,建设多个中国科学院与香港地区联合实验室,涉及材料、生物、人工智能等诸多前沿领域,建立了行之有效的创新合作模式,打造了粤港合作的科教枢纽平台,发挥了深港科技合作体制机制改革先锋示范作用。
与此同时,“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产品开发”的区域科技产业协同创新体系正在形成。香港有5所世界排名进入前100名的大学,具有较高的高等教育水平和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而广东制造业基础雄厚,被誉为“世界工厂”,可以将香港高校的科研成果迅速产业化。
3.89平方公里的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以下简称“河套合作区”),正在成为深港科技合作紧密度最高、融合度最强的区域之一。截至2023年,河套合作区深圳园区引进了香港5所世界百强高校共10个优质科研项目,由15名港校教授专家领衔,超过500名具有港澳及国际背景的科研人才全职加盟。
其中,香港城市大学深圳福田研究院研发了我国首台自有知识产权的高时空分辨率电子显微镜,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福田生物医药创新研发中心建设了全国首个开放式医疗机器人测试基地,等等。
吕坚的身份,是法国国家技术科学院院士、香港城市大学深圳福田研究院先进结构材料与增材制造研究团队带头人。全球首创超钠镁合金材料、全球首次陶瓷4D打印……吕坚带领团队聚焦前沿核心问题,取得多项突破性研究成果。在吕坚看来:“深港两地的资源和产业优势互补性强,面对未来我们有信心。”
“我们最新问世的高速高清三维机器视觉传感器、智能工业机器人系统,采集速度最高可达每秒310帧,精度最高可达0.5微米,可在多个领域成功替代同类进口产品。”2018年,香港中文大学博士丁克带领创新团队跨过深圳河,成为最早落户河套合作区的香港青年之一。
【发展之道】
“有组织研发+有组织成果转化”
“粤港澳大湾区创新最大的短板,在于源头创新、基础研究的能力不足,为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提供新动能不足。”陈鸿宇建议,在粤港澳科技创新合作方面,可以瞄准国际科技前沿,共同开展国家重大专项(基金、项目)、重大科研平台、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任务,在源头创新、基础研究、核心技术上进行突围。
建议一:粤港澳大湾区建成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的高地,需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创新资源流动共享,补齐基础研究和源头创新的短板。
世界级湾区的发展路径基本上都是自上而下—先有科学源头,然后鼓励发展技术。
根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统计,当今世界上60个最具影响力的重大技术创新,包括互联网、3D打印、量子计算机、移动通信、气象卫星、全球定位系统和人类基因组等,早期都曾接受过其在基础研究领域的资助。
目前,源头创新、基础研究是粤港澳大湾区大多数企业难以进入的。华为公司总裁任正非在2016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的一段话发人深省:“华为现在的水平尚停留在工程数学、物理算法等工程科学的创新层面,尚未真正进入基础理论研究。随着逐步逼近香农定理、摩尔定律的极限,而对大流量、低时延的理论还未创造出来,华为已感到前途茫茫,找不到方向。”
任正非直指“华为已前进在迷航中”,逐步攻入无人区后,处在无人领航、无既定规则、无人跟随的困境。重大创新是无人区的生存法则,没有理论突破,没有技术突破,没有大量的技术积累,是不可能产生爆发性创新的。华为曾专门拨出战略费用,用于在全世界范围内寻找和最优秀的科学家合作,开展基础研究。华为在编的从事基础研究的科学家和专家就超过了15000名,以求“领导或领先这个时代”。
“科学研究是技术开发的源泉、发明创造的基础,颠覆式或引领性创新无一不是建立在深厚的科学研究之上。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对创新链前端的投资均超过30%。”李胜兰表示,从国内来看,2023年全国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占研发投入的比重分别为6.77%、11%,广东为5.6%、7.5%。未来广东仍需进一步加大在源头创新领域的投入力度。
同时,粤港澳大湾区要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要往源头创新走,最核心的是要建立高水平大学和研究机构。陈鸿宇表示,对广东而言,一方面,可以学习国际先进经验,从科研体制机制上破题。比如,决策效率、评价机制、科研经费分配机制。另一方面,可以向大湾区借力,将粤港澳大学联盟实体化,鼓励港澳大学与内地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建议二:粤港澳大湾区建立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创新共同体机制,实行“有组织研发+有组织成果转化”,联合攻克核心技术。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们同国际先进水平在核心技术上差距悬殊,一个很突出的原因,是我们的骨干企业没有像微软、英特尔、谷歌、苹果那样形成协同效应。他强调,在核心技术研发上,强强联合比单打独斗效果好。
深圳一个创新团队研发的某款高端先进电子封装材料,已经赶上国际一流水平,却依然面临着“走不出实验室”的困局。该创新团队负责人面临的难题是,即使该电子材料打破了国际垄断,但其所涉及的一些关键技术仍被国外垄断,产业仍然存在被“卡脖子”问题。
“一项核心技术或关键零部件固然重要,但是产业链的创新更加重要。解决了某一单项核心技术、某一个关键零部件的问题,并不意味着具备产业的安全性,或者说不具备完全独立自主的能力。需要在整个产业链上的创新、补齐链条短板,才真正具有世界竞争力和话语权。”陈新表示,政府要重视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引导跨学科科研团队协同创新机制的建设,避免创新各自为政,甚至低水平重复,造成资源浪费。
“在高端阻容元件领域,国内技术与全球领先国家还有5~10年的差距。同时,诸多核心材料、核心生产装备仍掌握在国外企业手里。”在风华高科党委书记、董事长李程看来,国内上下游产业链协同攻关迫在眉睫。
作为广东省战略性产业集群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风华高科发挥“链主”优势:一方面,加强对上游原材料和设备制造厂家的战略合作,实现进口瓷粉、浆料及生产设备的国有替代;另一方面,与下游战略客户联合成立研发团队,推进产品可靠性试验平台共建,积极抢占新能源、车规、工控、5G通信等高端市场。
在陈新看来,粤港澳大湾区可以围绕产业链短板环节,建设一批关键核心技术集成攻关大平台,集中力量联合攻关,用“科研任务目标明确、项目经费相对集中、人员队伍组织合理、产学研协同机制高效”的模式,来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实现“有组织研发+有组织成果转化”。
粤港澳大湾区要创新人才制度,吸引全球一流创新人才聚集。
人才的储备数量,与地方的创新能力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南方》杂志记者在走访调研中发现,广东诸多颠覆性创新的独角兽企业以及科研机构、创新平台,均不同程度地遇到创新人才供给不足问题。
深圳国微福芯技术有限公司总裁杨成涛告诉《南方》杂志记者:“作为一家国内集成电路产业科研企业,需要大量高端人才的支撑。自2020年创立至今,企业研发人员数量每年都实现爆发式增长,其中10%是来自海外的高端人才。”
“作为国际化都市,香港有着天然的优势,对全球高端人才具有很强的吸引力。粤港澳三地应当创新人才制度,促进人才集聚和流动。”杨成涛表示,如何让全球高端人才更加轻松便利地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使得港澳人才优势成为整个大湾区的优势,需要较大力度的制度创新。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珠三角创新企业走出去,选择在国内外设立研发机构,吸引一流创新人才。比如,奥比中光分别在上海、西安和美国西雅图等地设立了研发和销售分支机构,优必选在美国、澳大利亚和国内城市北京、武汉等都建有研发机构,等等。
企业在国内外设立研发机构,这是根据当地的人才结构决定的。广东省社科院课题组表示,广东可以对创新人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政府应鼓励企业在国内外设立研发机构,并让研发分部也能享受到企业所在城市的部分创新优惠政策,以便于企业更好地聚集优秀创新人才。
网编:周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