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 深度凝聚力量
首页
往期
南方
杂志简介
单位公告
官方媒体

“红色祖屋”蝶变焕新|红色基因

2025-07-05 来源:南方杂志社 作者:杨洋

这座历经战火的围楼,如今正以新的姿态,见证着革命老区的振兴之路

◎《南方》杂志记者/杨洋   通讯员/屈青青   发自韶关

◎本文责编/蒋玉

在粤北群山环抱的盆地间,韶关市始兴县沈所镇红围如同一枚赭红色的印章,钤印在青山绿水的画卷上。这座历经180余年风雨的围楼,不仅是客家人智慧的结晶,更在烽火岁月中成为南粤大地的“红色祖屋”。

5月27日,当粤北红围国防教育实践基地的红绸在晨曦中揭开,这方浸润着红色基因的土地,正以全新的姿态,将红色力量注入“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的时代浪潮,书写着红色文化建设的新篇章。

红围有了“新身份”

“嘀、嘀嘀、嘀嘀嘀……”一声声急促的电码穿透80余载岁月,至今仍在红围的砖石间震颤回响。这座原名“奠安围”的客家围楼共五层,有房屋96间,始建于清道光年间,距今已有180多年历史。整座围楼用鹅卵石、糯米、红砂岩砂浆砌成,整体呈淡红色,因此被当地百姓称为“红围”。

1940年那个炎热的夏季,这座五层围楼秘密迎来了中共广东省委机关的进驻,李大林、张文彬等革命先辈借着油灯的微光,运筹帷幄,指挥着南粤大地的抗日斗争。从此,红围在指挥广东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抗战时期的“红色堡垒”和重要的“红色指挥所”。

红围见证了无数感人至深的革命和奋斗故事,成为粤北地区红色历史的象征,其蕴含的红色基因和精神代代相传。当“粤北红围国防教育实践基地”的牌匾在礼炮声中显露真容,这座历经烽火岁月的红色堡垒迎来了新生,以崭新的面貌成为粤北地区国防教育和红色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

5月27日,晨光微露,载满学生的大巴鱼贯驶入始兴粤北地区国防教育基地。来自广州某中学的少年们身着迷彩服,在教官指引下有序列队,眼神中透着对红色研学的期待。在红围旧址前,举着放大镜仔细观察墙面上斑驳的弹痕,热烈讨论着当年的战斗形势,听着耳机传来的“永不消逝的电波”,那一抹粤北红,正悄然在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粤北红围国防教育实践基地位于始兴县沈所镇,占地面积约1.6万平方米,以红围为核心,整合周边的红色资源,是一个集中小学研学、冬夏令营、党建团建和国防主题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教育实践基地。基地内,通过现代化的展陈手段,生动再现了当年革命先辈在红围的工作和生活场景,让参观者仿佛穿越时空,亲身感受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同时,基地还设置了互动体验区,让参观者可以重走长征路、参与模拟战斗、红色故事宣讲等活动,增强了红色教育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该基地的建成吸引了众多来自广州、珠海、东莞等珠三角地区学校和研学机构及单位前来参观学习,成为始兴县乃至粤北地区的红色文化新地标。

“以前光在书本上看革命故事,总觉得离自己很远。这次来红围,看到那些泛黄的文件、破旧的油灯,重温战斗岁月,才真正明白啥叫‘抛头颅洒热血’,也更能感受老一辈革命者的作风。”许多参观者表示,在这里不仅能深入了解革命历史,更能从红色精神中汲取力量,激发爱国热情和奋斗精神。

红色力量赋能乡村振兴

国防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也是始兴县推动“百千万工程”的重要举措。通过发展红色旅游,带动周边餐饮、住宿、交通等产业的发展,为当地群众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收渠道。镇内还建了品碗轩农家餐厅、海陆空家庭农场等12家集餐饮、住宿、游玩、研学等服务一体的乡村旅游民宿,进一步提升游客服务体验。

沿着沈所镇被称作“网红公路”的X344公路驱车前行,统一规划的红色外立面民居整齐排列,与青山绿水相映成趣。道路两旁,亲水平台、红色驿站、火山营地等配套设施点缀其间,成为一道会“讲故事”的红色风景线—既保留了革命老区的历史底蕴,又注入了现代文旅的活力。每逢周末,“网红公路”就吸引众多珠三角游客前来“打卡”,让沉寂的山村成为体验红色文化的热门目的地。这些风貌改造与服务升级,正是沈所镇推进“百千万工程”的生动缩影。

当红色旅游激活乡村人气,现代农业也乘势而上。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一个个现代化蔬菜大棚格外引人注目。棚中,来自北方的大樱桃树苗在现代科技的驱动下,已经成功在沈所镇大樱桃现代农业产业园种植基地安了家。在大樱桃现代农业产业园,研学基地焕发新姿—樱花主题的景观步道蜿蜒伸展,玻璃研学花房内孩子们正观察樱桃生长,农事体验区传来阵阵欢笑。

在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百千万工程”纵向帮扶、中石化销售华南分公司纵向帮扶工作队以及中国交建助力始兴县“百千万工程”的支持下,始兴大樱桃研学基地正在热火朝天地建设中,“农业观光+文化体验+研学教育”的农文旅深度融合,正让始兴的乡村资源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动能,书写着乡村振兴的鲜活注脚。

始兴将红色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以红色力量激活乡村发展新动能。红围所在的沈所镇整合了红围、八一村革命旧址群等20多处红色革命遗址,结合全域旅游,打造红色革命遗址连片区,推动红色小镇建设,让革命老区焕发新活力。

依托深厚红色文化底蕴,沈所镇八一村坚持“红旅融合”模式,探索开展红色研学、乡村旅游等业务,建设了粤北红围国防教育实践基地项目。目前已接待游客和研学团队750余人,营收达9万余元。村民陈老伯将自家老宅改造成农家乐,年收入增加近5万元。

“以前只知道种地,现在靠红色旅游,日子越过越红火。”同时,该村积极培养“红色解说员”,生动讲述八一村历史文化沿革和红色革命历程,赓续红色血脉。如今,沈所镇以红带旅、以旅兴村,昔日革命老区蝶变焕新,绘就乡村振兴的活力图景。

打造粤北红色文化高地

始兴,作为革命老区,是一方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热土。

抗战时期,始兴就涌现出了风度抗日自卫大队等革命武装力量,积极投身中国革命事业。这里革命圣火遍布,留下了中共广东省委粤北省委机关办公旧址红围、中共广东省委地下交通站日新小学、外营保卫战遗址、风度大队藏军洞等44处红色革命遗址。

近年来,始兴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整合红色文化资源,不断扩大红色资源优势,赓续红色血脉,凝聚奋进力量,通过讲好红色故事、做活红色经济,着力推进“百千万工程”落细落实。

红围焕新颜,打造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3A级景区,创新围楼音乐会实景演出,让红色教育“活”起来;建设“奇心洞事件”纪念旧址红色文化展室,通过沉浸式展陈让红色记忆“热”起来;东江纵队旧址修缮,活化党史学习教育阵地,使革命精神“传”下去;流失13年的八一村“光荣之村”牌匾归乡,彰显始兴人民守护历史的坚定信念,让红色基因“永”传承。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同时,始兴县聚焦加强基层干部和党员队伍建设,全力推进县委党校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增设2万多平方米场地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可满足200多人住宿、用餐及近千人上课需求,为红色文化传承搭建了优质平台。此外,始兴县还将红色文化建设与青少年教育深度融合,开展红色文化进校园、进课堂活动,并举办绘画、演讲等主题活动,让红色基因在青少年心中扎根,激发爱国情怀与责任担当,推动红色精神薪火相传。

“红色是始兴最鲜明的底色,也是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动力。”展望未来,始兴县将继续深挖红色资源,丰富红色文化内涵,不断提升红色文化建设水平。进一步完善粤北红围国防教育实践基地的配套设施,拓展教育功能,打造全国知名的红色教育品牌。同时,还将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共同开发红色旅游线路,形成红色文化旅游产业集群,推动红色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站在红围的高处远眺,青山如黛、田园如画。这座历经战火的围楼,如今正以新的姿态,见证着革命老区的振兴之路,助力汇聚“百千万工程”的磅礴力量。


网编:周丽娜

本网站由南方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nanfangzazhi@163.com

备案号:粤ICP备10025432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

中共广东省委主管主办·南方杂志社·深度凝聚力量

Copyright 南方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