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运会领航粤港澳大湾区合作:人文交融、区域协同与产业升级
这场体育盛会终将超越赛事本身,成为大湾区融合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杨代友(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现代产业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本文责编/张蓓蕾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共同推进大湾区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发展,联合打造一批国际性、区域性品牌赛事。2025年11月9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将在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盛大开幕。这场首次由粤港澳三地联袂承办的全国最高规格综合性体育赛事,不仅是“一国两制”在体育领域的创新实践,更是推动大湾区深度融合的重要契机。从“1+4”联络机制的建立到“三地三同”办赛原则的践行,从跨境赛事的“无感通关”到“赛事+文旅”的深度融合,十五运会正以体育为纽带,为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探索出一条具有湾区特色的融合发展新路径。
以体育为桥梁深化人文交流,筑牢青年友谊基石
体育赛事历来都是增进情感认同的天然纽带,十五运会为粤港澳三地青年人文交流搭建了活力桥梁。在香港中环至湾仔的维多利亚港南岸,2025年3月举行的铁人三项测试赛已率先让三地运动员体验到体育人文交流的乐趣,在备战过程中不仅切磋技艺,更在日常相处中加深了对彼此文化的理解。8月举办的“同心杯”篮球赛上,三地青少年以球会友,赛场切磋攻防技巧,赛后共话地域篮球文化差异;非遗工坊里,他们协作完成十五运会会标衍纸作品,在指尖翻飞中解读木棉花、紫荆花的文化深意;清远连南瑶寨的长鼓舞体验中,篮球少年们跟着鼓点起舞,篝火晚会将欢声笑语连成一片。从运动技艺的切磋到文化根脉的共鸣,三地青少年在全运舞台上收获友谊,更铸牢血脉相连的情感纽带。这种深度互动正是十五运会人文交流价值的生动体现。
十五运会赛事筹办过程中,三地交流通过多元实践构建起立体网络。志愿服务成为重要纽带,4.5万名赛会志愿者里,港澳青年借助“百企千人”实习计划深度参与赛事筹备,在广州的场景化教学培训、深圳的“以赛代训”实战演练中,与内地志愿者共同打磨服务技能,形成“全运+实习”创新培养模式;在深圳大运中心场馆,三地青年志愿者更在学习赛事服务规范的同时,分享各自城市的文化特色。专项文体活动同样为交流搭建平台。2025年7月举办的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体育文化夏令营,吸引了超过500名大湾区青少年参与,他们在广州、深圳、香港三座城市共同开展训练、比赛与文化交流,于活动中建立友谊,增进了解与文化认同。赛事筹办中的细节设计也深化着青年联结,2025年8至10月举办的迎全运粤港澳青少年击剑大赛,为三地青少年运动员提供同场竞技机会,赛场内外的互动交流,正悄然编织起覆盖大湾区的青年友谊网络。这种近距离接触有效消除了认知隔阂,更培养了“湾区一家人”的共同情感。
文化认同在赛事氛围中自然生长。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的非遗展示区、香港维多利亚公园沙滩排球场地外围的文化长廊、澳门塔石体育馆设置的澳门历史文化展和非遗手作体验区,将体育竞技与文化展示巧妙融合起来。来自粤港澳三地的观众在为运动员加油助威的同时,也在共同的文化记忆中寻找情感共鸣。这种“体育+文化”交流模式,让青年群体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文化认同,为大湾区长远发展培育了深厚的人文基础。
以赛事为媒介推动区域发展,创新协同治理模式
十五运会的筹办过程,不仅是体育赛事的筹备行动,更是粤港澳大湾区深化制度创新的生动实践场。在破解跨境协作难题的过程中,三地探索出了一套可复制的协同发展经验。组委会建立的“1+4”联络机制极具创新性,成为打破协同壁垒的核心抓手。国家层面设立组委会港澳工作协调部,承担顶层统筹、跨区域资源调配的关键职能;粤港澳层面则建立联络会议、首席联络官、联络员和联合工作组四个常态化机制,形成“分层对接、全域覆盖”沟通网络。联络会议每两个月聚焦重大事项集中会商,首席联络官每两周针对堵点问题专项协调,联络员保持每日实时沟通传递信息,24个联合工作组则围绕具体任务定期对接。这种高密度的沟通机制确保了三地在跨境赛事组织衔接、口岸通关流程优化、人车证件互认标准统一等重点领域达成高效共识。
基础设施的“硬联通”取得突破性进展。珠海、香港、澳门共同承办的公路自行车赛将创造全运会历史上首个跨境赛事纪录,230公里的赛道串联起港珠澳大桥等标志性工程,运动员从珠海出发,经澳门大桥、港珠澳大桥抵达香港大屿山,再返回珠海香洲区,半天内跨越三地。这条“流动的赛道”不仅是对区域交通网络的实战检验,更成为展示大湾区互联互通成果的生动窗口。为保障赛事顺利进行,三地对沿线交通设施进行了协同升级,这些改造将长期惠及当地民众出行,实现“办好一次会,提升一座城”的长远效益。
制度层面的“软联通”成果丰硕。针对跨境赛事的特殊需求,三地创新推出“无感通关”模式,运动员通过港珠澳大桥口岸时可保持40公里时速不停车通行,这种高效便捷的通关体验得益于粤港澳三地在监管互认、信息互通等方面的深度协作。赛事期间,超过6000名内地人员赴港澳参赛,3000多名港澳人员来内地参赛,组委会在各口岸设立专用通道,实现代表团“团进团出、即到即走”,持票观众凭赛事门票可享受出入境证件急事急办服务。横琴口岸“刷脸通关”技术更是将便利化推向新高度,这些通关创新举措不仅服务于赛事,更为大湾区人员常态化流动积累了宝贵经验。
以创新为纽带促进产业融合,培育发展新动能
十五运会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推动体育与文旅、科技等产业深度融合,将形成“赛事赋能、产业升级、经济发展”良性循环。2024年,广东接待游客8.74亿人次,同比增长12.4%;访港旅客总量达4500万人次,同比增长31%;澳门入境旅客总数3493.2万人次,同比增长23.6%,依托游客数量多、增长速度快的坚实基础,粤港澳三地精心设计“竞赛动线即文旅路线”,将19座办赛城市的体育场馆与文化旅游资源有机串联,构筑出一批文体旅融合的“天然场景”,推动体育赛事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开展“跟着赛事去旅行”文体商旅融合创新实践,培育文体商旅融合发展新业态、新产品、新服务。这种全域联动模式让赛事流量有效转化为文旅消费增量,正在成为激发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活力的新引擎。
科技赋能提升了体育赛事的运营效能和绿色发展。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广州天河体育中心等场馆践行“科技加持”碳中和办赛理念,采用光伏发电、智能节能系统等技术,实现赛事期间能源最大程度的自给自足。深圳大运中心引入5G+AR技术,为观众提供沉浸式观赛体验;按照美国NBA标准建造的东莞篮球中心享有“CBA第一馆”美誉,其智能安防系统可实时监测场馆内人员密度,保障观赛安全;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研制的微纳米无电制冷助十五运会志愿者驿站表面降温达15摄氏度,将为十五运会减少碳排放超200吨。科技创新不仅提升了赛事品质,更推动了体育场馆的智能化升级,为赛后可持续运营奠定了基础。这充分彰显了粤港澳三地携手探索科技赋能赛事、推动体育与科技深度融合的新路径,让跨区域协作下的“体育+科技”创新实践得到了体现。
一方面,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激发了产业活力。粤港澳三地企业积极投身赛事筹办,澳门永利皇宫赞助三人篮球场地建设,香港体育用品企业为赛事提供专业装备支持,华为5G+边缘计算技术保障赛事数据实时传输、提升场馆通信效率。这种政企合作模式既减轻了政府办赛压力,又为企业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十五运会赛事化身“产业连接器”,带动广告宣传、媒体转播、体育用品制造及销售、文旅融合等业态发展,如腾讯体育推出VR视角虚拟观赛服务,推动体育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广州“赛事+珠江夜游”、珠海“观赛+海岛游”等促进体育与文旅融合等,形成“1+N”产业联动效应。由赛事带动的产业发展,预计将创造数万就业岗位,拉动制造、旅游、酒店、餐饮等相关产业增长。这种“体育搭台、产业唱戏”创新实践为大湾区经济协同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从赛事协同到长远发展,开启湾区合作新征程
十五运会的举办,为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合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在人文层面,它让三地青年在体育交流中增进理解、建立友谊,筑牢了湾区融合的社会基础;在区域发展层面,它创新了跨境协作机制,推动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制度规则衔接,为湾区治理积累了宝贵经验;在产业层面,它促进了体育与文旅、科技的深度融合,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随着11月赛事大幕的拉开,“无感通关”的便利将直观体现,“赛事+文旅”的魅力将深度释放,科技赋能的精彩也同样可期。但十五运会的价值远不止于赛事本身,它探索的“三地分工协作、资源互通共享”协同办赛模式、所建立的跨区域赛事沟通机制、所培育的“体育+科技+文旅”融合生态,将成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长远发展的宝贵财富。
未来,随着“粤港澳体育湾区”建设的深入推进,十五运会所激发的融合动能将持续释放,推动大湾区在人文相通、设施互联、产业协同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为“一国两制”实践和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提供生动范例。这场体育盛会终将超越赛事本身,成为大湾区融合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网编:陈冰青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2257号